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揭示了厚油层内部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得出嵌入型单成因砂体上倾尖灭区、垂向侵蚀切叠型不连通的单成因砂体等部位是剩余油富集区,另外当厚油层存在注采对应关系时,油井钻遇的厚油层内部不稳定夹层之上也是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2.
随着喇嘛甸油田的进一步开发,二类油层已经成为重要的挖潜对象.在二类油层的水驱、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对储层的孔渗结构认识不足、注水无效循环、注聚见效不明显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喇嘛甸二类油层开展微观剩余油室内实验研究.通过恒速压汞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采用冷冻磨片荧光分析技术对天然岩心薄片...  相似文献   

3.
北二西西块是萨北开发区第一个二类油层聚驱区块,根据注水井在空白水驱笼注阶段的吸水状况特征,通过沉积相特征、砂体规模、砂体厚度、储层渗透率、微构造特征等系统研究,明确了影响二类油层吸水状况的关键因素是砂体厚度和储层渗透率;砂体沉积相特征、砂体规模是其次要影响因素,微构造特征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4.
北东块一区是喇嘛甸油田第一个清水配制、清水稀释的高浓度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区块.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零散,为了研究北东块一区剩余油分布,依据新钻井水淹资料分析了萨Ⅲ4-10油层水淹特点,萨Ⅲ4-10油层以中、高水淹为主,低、未水淹主要分布在各韵律段的上部.结合加密后油层沉积特征、原井网的注采关系等资料,归纳了北东块一区萨Ⅲ4-10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萨Ⅲ4-10油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各韵律段的上部、厚油层顶部和注采不完善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前利用水平井挖潜厚油层剩余油的技术已成为油田后续开发的重要手段。PB油田处于长垣老区,目前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挖潜困难。本文应用地震反演预测成果、测井、地质、生产、测试等动静态数据,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充分认识构造、储层特征等,建立精细三维地质模型,优选水平井部署有利区域和有利层段,应用水平井适应性筛选对有利区域和层位进行水平井优化设计;对高含水期油田后期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萨中开发区中区西部作为实施二次开发工程的第一个产能建设区块,为掌握区块内萨葡三类油层每个沉积单元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潜力,以便优选射孔层位,使该区新井投产后达到预期效果。本论文在这些方面做了详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油藏在经过开采之后,一般还有相当数量的余油残留于地下,对于这些余油还很有必要进行二次或三次开采.开采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是对于油层余油的分布探测不明晰,本文浅析油层余油的分布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油田的加密井、测井和套管井水淹程度的资料,参考油田剩余油的情况,对加密井剩余油田的分布规律受油田加密井的夹层、厚度和空气的渗透率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油田剩余油的分布情况,这样对油田的加密布井和挖掘方法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大庆油田杏六区东部葡Ⅰ33单元已进入特高含水期,但油层内部仍然存在较多剩余油,取心资料和油藏精细描述资料表明,其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油层的顶部,为了挖潜有侧积夹层的厚油层中上部的剩余油,开展了水平井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本文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精确描述了厚油层内部夹层的三维特征,对三元复合驱前后的剩余油进行了定量分析,给出了水平井三元复合驱开发特征。研究表明,利用水平井三元复合驱开发有侧积夹层的厚油层中上部的剩余油,能够不同点坝之间和同一点坝内部形成了很好的注采关系,确保了夹层间剩余油的有效动用,极大地提高了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过套管电阻率测井(ECOS)技术和脉冲中子中子测井(PNN)技术应用条件和各自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在苏丹A油田同一口电潜泵(ESP泵)生产油井B井中的综合应用,识别和确认了本井的水淹层,定量分析和评价了本井的剩余油饱和度。同时,为了清楚地了解本井的生产动态,本文进一步引入了油层采出程度的参数(也称油层含水系数),深入分析研究本井开发动态中的油层采出程度,有效地区分了主力产层和未动用层(潜力层),为本井的后续开发层位和开发措施指明了方向。同时,本文在背对背的对脉冲中子——测井(PNN)资料和过套管电阻率测井(ECOS)资料的分析结果,既相互吻合一致,又可以互为佐证,具有在同一口井中相互检验过套管电阻率测井和PNN测井技术的可靠性、一致性和有效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一区萨Ⅲ4-10油层剩余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东块一区是喇嘛甸油田第一个清水配制、清水稀释的高浓度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区块。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剩余油分布零散,为了研究北东块一区剩余油分布,依据新钻井水淹资料分析了萨Ⅲ4-10油层水淹特点,萨Ⅲ4-10油层以中、高水淹为主,低、未水淹主要分布在各韵律段的上部。结合加密后油层沉积特征、原井网的注采关系等资料,归纳了北东块一区萨Ⅲ4-10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萨Ⅲ4-10油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各韵律段的上部、厚油层顶部和注采不完善部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文中油田为例,综合应用测井、测试、生产动态等资料,利用静态研究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剩余油分析,经现场实践取得较好效果,对指导高-特高含水期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石油勘探和开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各领域对石油的应用日益增加,所以,我国的各大油田都加强了对石油地质的勘测以及对新油田的一次和二次采油。加强对油田剩余油的开采、提高油田的原油采收率已成为节约和合理利用石油资源的必要手段,这也就对油田的测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着重分析测井技术在油田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特高含水油田二类油层聚驱全部采用高分高浓的注入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因为二类油层与一类油层相比发育较差,存在部分的非河道砂体,3-4#站约1/3井出现注入困难,部分井吸水剖面严重不均匀,吨聚产油明显低于一类油层等现象,理论研究表明:段塞式交替注入不仅可以降低化学剂费用,同时可以明显提高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率,从而提高采收率,达到较好的开发效果。为进一步提高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于2011年4月在3-4#站开展了不同分子量及浓度的交替注入试验,这在特高含水油田开发还属首次。通过两年试验表明,在保证高浓度聚驱开发效果的同时,达到了降低注入压力,降低聚合物用量,保证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刁萌 《化学工程与装备》2015,(3):108-110,96
聚合物驱油已经成为某油田稳产的有效技术手段,本文在介绍了实验区块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二类油层不同聚合物驱油注入分子量、注入压力、注入量以及聚合物段塞等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大驱油效果提升;1200万分子量聚合物驱油效果明显优于600万分子量和800万分子量聚合物;低分子量岩心聚合物注入量在0.5PV时注入效果最佳,中分子量岩心聚合物注入量0.5~0.7PV注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双河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以来,研究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规律,并对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进行挖潜成为一种新的开发方向。针对双河油田高含水后期的主要特点,从夹层的成因和形成机理入手,通过双河油田438块厚油层层内细分对比研究,总结出438块各单层夹层分布规律,分析厚层内剩余油分布的特点及规律,提出如何寻找剩余油,进而如何挖掘剩余油,达到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目的。成果对油田高含水后期强水淹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挖潜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油田开发中,尤其是在老区油田的开发中,其剩余油挖掘的质量、效率相对较差,因而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但是随着钻井工艺的日渐成熟,水平井技术在油田的开发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这大大降低了老区油田二次开发的难度,也使的更多的老区油田得以进一步的开发和使用,老区油田重新焕发了生机。  相似文献   

19.
过套管电阻率测井是套后电测油层电阻率的新方法。通过与裸眼井电阻率对比,利用衰竭指数定性评价油层水淹程度。参考碳氧比测井资料,逐一砂体进行论证,综合分析砂体剩余油成因,认为该项新技术能够确定油层剩余油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20.
长垣东部葡萄花油层为低水位期的河流三角洲沉积,属低孔低渗油层,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后,产量进入递减期,针对这种形势研究注水开发过程中油层动用特点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利用检查井资料,真实了解油层水淹规律,认识和掌握在不同开发阶段、不同含水阶段的油层水淹特征,搞清了油层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征,从宏观上定量地评价了东部葡萄花油层剩余油的分布,使油田能从整体上把握挖潜剩余潜力的方向,使开发决策有的放矢,为油田开发方案设计、井网调整和部署加密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