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新研制的水溶性淬火剂PM121-200T,测定了其物理性能及不同浓度和不同温度下的冷却性能,对不同浓度下的淬火工艺性能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淬火剂具有一系列的优点,易溶于水,无味,淬火时无烟气,无污染,对工件不腐蚀,长期傅秒变质,不老化、适用于各类结构钢件的淬火及感应加热冷却。淬火后硬度均匀,变形及开裂倾向小,生产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锉刀和锯条用的无毒淬火加热用盐,进行了防氧化脱碳、增碳、增氮的试验。结果表明,盐浴具有足够的防氧化脱碳能力,可保证锯条的淬火硬度要求,对钢锉则具有一定的增碳和增氮能力。  相似文献   

3.
聚合物淬火剂在齿轮淬火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合物淬火剂在齿轮淬火上的应用齐齐哈尔齿轮厂(邮编161005)叶国丰易涛机械部北京机电研究所赵海鸥渗碳齿轮淬火通常是用油淬,因为齿轮的形状复杂,对热处理的质量和尺寸精度要求都很高,所以,生产厂家通常是渗碳后直接淬油。但是,油淬的火灾危险及环境污染等...  相似文献   

4.
钢的淬火是最常见的热处理工艺之一,淬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马氏体组织,使之具有优良的硬度和强度。最常见的淬火介质有水溶液、聚合物溶液和矿物油。在整个淬火剂市场中,估计矿物油占了80%的份额。在巴西,人们对淬火油及其冷却特性的了解不够,因此作者试图确定淬火油的适用性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5.
水溶性淬火介质在汽车转向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厂生产的各种类型的汽车转向节,年产量过百万只,使用标准的油介质淬火,经常发现部分转向节淬火硬度较低,调质组织金相检查达不到要求的级别(表层组织1~4级、心部组织5~6级),而采用水介质淬火又容易产生裂纹。为此,研究应用新型淬火介质就成为我们的攻关课题。通过市场考察,我们选用南京洲联  相似文献   

6.
王荣滨 《模具制造》2001,1(9):50-52
碳工具钢、碳结构钢和低合金工具钢由于其淬透性差,淬硬性低,淬火畸变大等不足之处,在模具制造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中、小型厂矿在制造高精度、复杂形状和壁厚相差悬殊的模具时,为获得较高硬度、强度、韧性和减少与避免畸变及淬火开裂,仍多采用低温碱浴与低温硝盐浴和碱浴一硝盐浴淬火剂,然碱浴淬火剂短时使用即发生老化变质而废弃,造成碱浴大量浪费。表1为常用碱浴、硝盐浴淬火剂和盐浴加热介质;表2为45钢在不同淬火冷却介质中淬火力学性能对比。  相似文献   

7.
水溶性淬火剂定级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水溶性淬火剂需要定级!某弹簧厂得到一桶供免费试验的淬火剂,立即组织人员安排方案,对该厂常用钢种进行淬火试验。两、王个月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留下一大堆试片,终于得出了结论:“这种淬火剂在我们厂不适用”。象这样的工作,一直在各地工厂中进行着。虽有少数工厂能选中适合的淬火剂,但毕竟浪费很大,损失不小。水溶性淬火剂类型很多,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特性。在同一类型中,不同的品种在性能上又有很大差异。当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来指导工厂选用淬火剂。同时,不少淬火剂生产厂又不能提供正确及时的技术服务。在这种情况下…  相似文献   

8.
60Si2Mn厚板板簧在油淬条件下,不能保证获得规定的硬度(淬火态HRC〉59,回火态HRC42 ̄47),也不能保证获得合格的组织,采用10% ̄20%浓度的PQA淬火剂进行淬火冷却,则能保证获得淬火,回火后应有的硬度和优良的组织。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半钢在淬火介质SST401中淬火后的硬度、淬透性及开裂性。结果表明:适合半钢淬火介质SST401的浓度为2.0%~2.5%,温度为20~50℃。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重复激光淬火对铸铁铸造的汽车发动机缸套内表面淬火硬度和淬火深处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第一次淬火后的缸套不需要进行任何预处理就可以直接进行第二沈和第三次重复淬火处理.重复激光淬火后.淬火层的硬度与第一次激光淬火的硬度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没有出现退火现象.表面无裂缝产生。并且对第一朔激光淬火后没有达到的硬度和深度指标,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重复淬火后可达到要求。同时给出了搭接淬火处硬度有所下降,但不影响正常使用。本文还给出了不同的激光功率,扫描速度与重复淬火后的淬火层硬度及深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M2高速钢的强韧化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了M2高速钢在不同温度时的淬火和回火后的硬度、红硬性和抗弯强度,分析了影响红硬性和韧性的各种因素,发现淬火温度对红硬性影响明显,回火温度对红硬性影响不明显;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韧性均有明显的影响;就改善M2高速钢韧性而言,提高回火温度比降低淬火温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淬火温度对M2高速钢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淬火温度的升高,M2高速钢的硬度、红硬性增加,但超过某一极限温度时,钢的硬度、红硬性又开始下降.与此同时随淬火温度的升高,M2高速钢的韧性逐渐降低.特别是超过1220℃时,韧性下降明显.因此,M2高速钢的淬火温度需要根据刀具对于红硬性及韧性的具体要求在一定范围内调整选择.  相似文献   

13.
对高碳马氏体不锈钢J50Cr13进行不同淬火温度、不同冷却方式的热处理,通过光学显微镜(OM)观察、X射线衍射(XRD)分析及硬度试验对试验钢进行组织和硬质分析。结果表明,随淬火温度的升高,马氏体组织变粗大,残留奥氏体含量增加,碳化物逐渐溶解入基体;淬火温度为990~1080 ℃时,水冷和空冷试验钢的硬度值均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淬火温度由1080 ℃升高至1110 ℃时,试验钢的硬度值降低。990 ℃淬火时,水冷处理和空冷处理的硬度值相差最大,达3 HRC;淬火温度升高,两种冷却方式对试验钢的硬度影响变小;淬火温度为1110 ℃时,两种冷却方式的硬度值几乎相同。J50Cr13高碳马氏体不锈钢的最优淬火温度为1080 ℃,冷却方式为水冷。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有限元计算分析了直径为ø40 mm的42CrMo钢圆棒试样分别使用淬火油和PAG水基液淬火后试样不同位置的组织、硬度以及淬火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采用硬度检测和显微组织分析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使用淬火油淬火时,试样表面由奥氏体向马氏体和贝氏体转变,心部由奥氏体向贝氏体转变;当使用PAG水基液淬火时,试样表层几乎转变成马氏体,心部转变成马氏体和贝氏体;试样经淬火油和PAG水基液淬火后,表面硬度分别为58和55 HRC,均由表面至心部硬度逐渐降低,但使用PAG水基液淬火后试样的心部硬度比用淬火油的高5 HRC,约为50 HRC。  相似文献   

15.
零保温条件下调质处理对45钢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正交回归设计实验方法,研究了零保温条件下调质处理对45钢硬度的影响,建立了硬度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零保温淬火温度越高,回火温度越低,45钢硬度越大.  相似文献   

16.
热处理工艺对高强韧耐磨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淬火温度及回火温度对高强韧耐磨铸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温度低于930 ℃时,材料的硬度随淬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于930 ℃时,硬度降低,在930 ℃出现硬度峰值;冲击韧度随淬火加热温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增大.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材料的硬度缓慢降低,而冲击韧度值升高.高强韧耐磨铸钢经930 ℃×2 h淬火(油淬)+240 ℃×2 h回火+240 ℃×2 h回火后,具有较高的强韧性,硬度≥54 HRC,冲击韧度≥43 J/cm~2,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少量的残留奥氏体,试样冲击断口为准解理断裂.  相似文献   

17.
王桂 《失效分析与预防》2016,11(3):148-150,189
通过对GCr15钢进行盐浴淬火和油浴淬火后,研究不同淬火介质及淬火方式对GCr15钢力学性能、硬度、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盐浴淬火比油浴淬火,其抗拉强度提高3.31%,冲击韧性降低1.16%、硬度降低0.89%,显微组织更细小。盐浴淬火与油浴淬火GCr15钢材料总体性能相当,采用盐浴淬火工艺可有效替代油浴淬火工艺。  相似文献   

18.
实验中首先设计了不同温度的淬火工艺,得出了9Cr2Mo钢得到最大洛氏硬度下的淬火工艺,同时得出9Cr2Mo钢在水和油中都能淬透;再研究不同回火工艺对9Cr2Mo钢洛氏硬度的影响,得出结果:9Cr2Mo钢的洛氏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先缓慢下降,当回火温度高于300 ℃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对几种典型飞锤支架用钢进行渗碳、淬火回火,分别用金相法和硬度法测定渗碳层深度,通过对检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其平衡组织中60%铁素体处的渗层深度、硬度为513 HV处的渗层深度及硬度法测定的全渗碳层深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分析了材料的淬透性、淬火工艺参数及淬火介质等因素对渗碳硬化层深度的影响,其结果为飞锤支架渗碳淬火的生产过程控制、现场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直读光谱仪、红外碳硫仪、光学显微镜和硬度计,对40Cr钢飞轮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宏观低倍和高倍显微组织观察、硬度试验等检测,并结合飞轮的制造加工工艺过程对飞轮开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飞轮调质硬度和轴颈淬火硬度均不符合要求,飞轮宽轴颈表面淬火不均,部分区段未进行表淬,在未淬区与淬火层界面形成应力集中,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