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改性花生壳处理含Cr6+废水进行研究,考察吸附时间、改性花生壳投加量、pH值、Cr6+溶液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附时间100min、改性花生壳投加量为5.0g/L、pH值2.0、Cr6+溶液初始浓度25mg/L、常温的优化实验条件下,硝酸改性花生壳比盐酸改性花生壳吸附效果好,硝酸改性花生壳吸附率达到87%,盐酸改性花生壳为71%。改性花生壳是一种较高效的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相似文献   

2.
利用累托石层孔材料处理电镀废水,累托石层孔材料用量 5 g/L,pH=4, 添加剂FS01用量为0.2 g/L, 搅拌吸附60~90 min,处理后水中残留CN-质量浓度为0.014 mg/L, 残留Cr6+质量浓度0.16 mg/L;在不改变原水pH条件下,累托石层孔材料用量为2.5 g/L,F02用量为0.5 g/L,搅拌时间为20~40 min,处理后水中残留铬质量浓度为0.2 mg/L;累托石加入Pt01试剂后,吸附能力增强,可用于处理各种含Cr6+电镀废水,当累托石层孔材料用量为2 g/L,pH=7,Pt01试剂2 g/L,搅拌吸附30 min时,其吸附率可达99.89%,处理水Cr6+质量浓度降低到0.3 mg/L.动态试验表明:处理后的废液不仅含Cr6+浓度低,而且颜色几乎无色透明.  相似文献   

3.
蒙脱石/粉煤灰复合材料吸附含锌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蒙脱石、粉煤灰为原料,添加一定量的粘结剂混合造粒制成复合颗粒吸附剂,用于处理含Zn2+废水,实验研究了吸附反应时间、吸附剂投加量、废水初始浓度及介质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蒙脱石/粉煤灰复合颗粒吸附剂的最佳吸附工艺条件为:在室温下,吸附反应时间50 min,吸附剂投加量5.0 g/L,初始浓度40 mg/L,溶液pH值为5。在此条件下处理含Zn2+废水,吸附去除率为95.77%,处理后残余浓度为1.69 mg/L,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2.0 mg/L)。  相似文献   

4.
以芝麻秆为原料,通过磷酸活化法和酸性改性法制备活性炭,对产品的比表面积、孔结构和碘吸附值进行表征,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芝麻秆活性炭处理含铜离子废水的工艺,同时研究了活性炭吸附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制得的活性炭比表面积为455m~2/g,总孔体积为0.65mL/g,平均孔径为3.63nm,碘吸附值为887mg/g.用活性炭处理100mL质量浓度为20mg/L的铜离子溶液时,处理温度为30℃,pH值为6,活性炭用量为0.08g,50min后吸附达到平衡,活性炭去除铜离子的效果最佳,吸附率达77%.活性炭对铜离子的吸附行为遵循准二级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5.
用硫酸改性污泥活性炭考察硫酸浓度及改性时间对活性炭吸附容量的影响,在最佳改性条件下研究了振荡时间、初始浓度、pH值对活性炭吸附Cr6+的影响.并对改性前后污泥活性炭吸附Cr6+的等温吸附特性、动力学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体积比为1∶5的硫酸,改性2 h,活性炭对Cr6+吸附容量达9.44 mg/g,较原污泥活性炭提高了53%;改性前后污泥活性炭对Cr6+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膨润土和硫酸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改性膨润土,并研究了改性膨润土吸附苯酚废水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使用改性膨润土0.3 g处理浓度为20 mg/L的苯酚废水,固液比为6 g/L,常温吸附1.5 h,苯酚浓度去除率达到65%~70%;改性膨润土对高浓度苯酚的浓度去除率较低浓度的更好,浓度去除率达到75%。  相似文献   

7.
利用化学沉淀及吸附的方法,研究硫酸改性粉煤灰/炉渣混合物对含磷废水的去除效果。通过单因素对比试验考察粉煤灰/炉渣混合物投加量、p H值、反应温度、搅拌时间、静置时间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处理10 mg/L模拟含磷废水,硫酸改性粉煤灰/炉渣混合物(质量比1∶1)投加量为2 g/L、反应温度25℃、p H值为8、搅拌时间10 min、静置时间2 h为最佳工艺条件,除磷率在93%以上,符合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8.
将硅胶进行活化处理后,将其应用于吸附土壤中的Cu2+,实验研究了p H,硅胶加入量,震荡时间,温度对土壤吸附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活化硅胶与土壤的用量比为0.4g∶1.25g、土壤溶液的p H为6,土壤溶液中铜离子的初始浓度为75mg/L,震荡2h,土壤对铜的吸附效果最佳;最大吸附量为3.23mg/g,吸附率在86.25%左右。吸附量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利用改性粉煤灰作为吸附剂来处理含磷废水,提高磷的去除率.方法 通过静态实验,在室温下讨论了吸附平衡时间、pH值、吸附剂用量、颗粒的大小以及废水含磷初始浓度的变化对粉煤灰处理含磷废水效果的影响.结果 用2 mol/L的硫酸改性的粉煤灰,投加40 g/L左右来处理质量浓度为50 mg/L的含磷废水,反应4 h后磷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2%以上.并且改性粉煤灰对磷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公式.结论 改性粉煤灰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吸附剂.来处理废水中的磷.  相似文献   

10.
将有机物A与凹凸棒石共混,在隔绝空气情况下低温煅烧,得到一种新型碳化改性凹凸棒石复合材料.将其用于处理含铬废水.结果表明:当有机物与凹凸棒石之间的质量配比为3∶1、样品烧成温度220 ℃、含铬废水处理量1 600 mL(吸附剂用量1 g、溶液浓度10 mg/L)、pH值1.5-2.5时,该吸附材料处理速率快,吸附性能稳定,含铬废水中Cr6 离子的去除率可达到99.5%以上,处理后废水排放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1.
应用新研制开发的加压生物氧化设备处理吉化江城染料厂乙基胺及异丙胺生产的工艺废水.进水COD为1000~3000mg/L,设备容积负荷Fv为4~23kgCOD/m3·d,经过2~6h的加压生物处理,COD去除率为85%~95%,出水COD小于150mg/L,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废气生物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废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处理方法的特性及其应用范围和处理成本。重点阐述生物处理工艺及其在降解疏水性和难降解挥发性化合物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厌氧微生物处理是污水处理程序中一种重要的生物净化工艺,因其能耗少、运行费用低且可产生有用副产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在总结厌氧微生物组件在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前景的基础上,文章研究认为目前主要应用的是以高速厌氧反应器为代表的工艺,而与其他系统整合而成的处理系统拓展了其适用领域,特别适用于如中国一样的资金有限、能源短缺的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新研制开发的加压生物氧化设备处理助剂厂废水,通过水质分析调查,提出了加压生物氧化法处理可生化废水,处理结果表明:进水COD浓度为2800~3000mg/L,出水COD≤200mg/L,达到行业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国外废旧千电池的处理方向,即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指出了国内废旧千电池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政府政策滞后、当地政府和公民回收意识淡薄、资源化技术落后等;指出废旧千电池两大处理方向:无害化填埋、综合利用;综合利用技术主要有湿法冶金技术、火法冶金技术和物理分选-化学提纯技术;建议国内废旧千电池的有效处理宜采用法律、宣传、补贴、激励、集中处理五大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工业废水由集中式处理向分散式处理的改造,通过引入中间水道结构,得到了一种介于集中式与分散式之间的废水处理方式。对于一定的废水流和处理单元,新结构的处理量略大于分散式,但远低于集中式,且具有操作稳定、易于调节的优点。对一文献实例的研究表明,改造后可使年处理费用比集中式降低约58%。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中国入世成功,在庆幸入世的同时更要看到入世后受到的挑战和压力。面对严峻挑战和激烈竞争,中国应抓住机遇,完善法律体系变被动为主动.接受挑战.参与竞争,不断提升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8.
制药废水处理进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药废水通常具有组成复杂,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B/C比值低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现阶段处理工艺主要有物化法、生物法、物化-生物法联用等处理工艺。鉴于制药废水的特性,对各处理方法进行介绍与比较,采用先进、成熟工艺和可靠设备,保证整体的处理效果,减少投资及运行成本,方便管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对用16MnR等低碳钢制作的压力容器的受压元件,以“校平正火”工艺代替“加热校平——正火处理——加热校平”工艺,并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 of initial microstructures on the heat treatment behavior of can-forged titanium aluminide alloy has been studied. Optical microscopy and EDX analyses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initial microstructures, including difference in dislocation density, phase distribution and morphology, have inherent effects on the final heat treatment microstructure although at the same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 An almost full lamellar (NFL) microstructure with an average α 2/γ colony size of 20 μm was obtained through adjusting initial microstructure.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863” High Tech Program and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ynopsis of the first author Liu Yong, Doctoral student, born in April 1973. Specializing in powder metallurgy of ceramics, intermetallics and metal: 1) Ca/P based bioceramics; 2) TiAl based intermetallics; 3) Fe, Cu materi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