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将具有平衡态的或者是非平衡态原始组织的亚共析钢进行加热,加热到铁素体与奥氏体共存的两相区即临界区温度区间,保温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淬火,这种淬火方式被称为亚温淬火。本次试验研究在亚温淬火条件下,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对45钢强度和硬度的影响规律,分析该钢亚温淬火后的组织与性能,同时研究了亚温淬火条件下奥氏体晶粒细化的特点和马氏体转变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在800~840℃,随淬火温度升高,45钢的强度升高,硬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对球铁连续加热奥氏体化亚温淬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铸态原始组织加到760℃,有相当数量的珠光体先分解为铁素体,随即奥氏体在共晶团晶界形成,并向着石墨依次扩展生长。在奥氏体化过程中,奥氏体的平均含碳量有最低点,钨阻碍碳在铁素体和奥氏体中的扩散,并使这一最低点移向高温。分析表明,当奥氏体化达90—95%时,奥氏体的含碳量小于0.3%,所以可通过5℃/min 的连续加热奥氏体化进行亚温淬火,来获得低碳马氏体—铁素体基(?)组织。  相似文献   

3.
球墨铸铁经过等温淬火处理,可获得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两相混合组织,具有疲劳强度高和断裂韧性好等综合机械性能。它作为一种新型结构材料在工业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用于凸轮轴、曲轴、万向节、半轴齿轮和齿圈等。球墨铸铁的等温淬火是一项常规热处理工艺,它包括:(1)基体转变为奥氏体,即奥氏体化;(2)在等温温度下快冷;(3)在等温温度下保温,使奥氏体转变为贝氏体和稳定化的奥氏体;(4)取出工件冷却到室温。为了保证球墨铸铁等温淬火后的性能,必须控制影响球墨铸铁性能的各种因素。影响球墨铸铁铸态组织的因素有:(1)石墨的含  相似文献   

4.
几乎所有的碳钢和合金钢为了改善性质都要经过淬火和回火。大家知道,淬火时,在铜内将产生很大的剩余应力,这应力有时大至超过了钢的强度,形成了淬火裂纹。 这篇论文是研究在淬火时产生裂纹的原因,和探讨减少引起裂纹的淬火方法。 一、淬火时在钢内引起裂纹产生的原因 加热到具有奥氏体组织的钢,在快速冷却时分为二个温度区:第一个温度区──钢从加热温度冷却到奥氏体开始转变为马丁体的温度,第二个温度区──从奥氏体开始转变为马丁体的温度冷却到冷却液的温度。 在第一个温度区只发生奥氏体的冷却作用,而在第二个温度区──奥氏体冷却并转…  相似文献   

5.
目前,淬火大多采用传统的工艺,例如:淬火加热温度被规定在很小的范围内;加热时间比较长;对残余奥氏体、铁素体的有害一面重视较多;各种新的淬火方法应用很少;对经化学热处理的工作只是淬火和随后的低温回火;淬火前的组织准备仍然是正火或退火等等。所有这些观点仍然支配着大多数人的行动。  相似文献   

6.
锻造淬火     
锻造淬火又名加工淬火(Worked Quenching)属于形变热处理。它和奥氏体轧制成形处理相似,都是利用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前的时间,对奥氏体压力加工后急冷取得马氏体组织的一种方法。但奥氏体轧制成形处理是将过冷到400℃附近还不到 A_1线的奥氏体形变淬火,它受到工件形状的限制,并必须采用等温转变开始缓慢的低合金钢,造成材料价格高的缺点。而锻造淬火形变温度高,普通锻造温度将近1200℃,锻造后立即淬  相似文献   

7.
淬火就是把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_3以上(过共析钢加热到Ac台以上),然后根据它的有效厚度,保持一定的时间,使钢的内部组织转变为成均匀的奥氏体(过共析钢是奥氏体和渗碳体)。接着再从这个相变的温度迅速地冷却下来,在奥氏体组织还来不及扩散和分解的条件下,很快的冷却到马氏体的转变温度M_H点,使得这过冷的奥氏体组织,转变成为马氏体的组织。钢料由于内部组织是马氏体,就具有最高的硬度,用它制成的零件耐磨性和使用  相似文献   

8.
热处理工序通常要经过三次改变温度,首先是从常温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其次是冷却使它转变成为马氏体,最后还得按所需组织再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这三次改变温度的过程,就只有冷却这一阶段必需有急剧的速度,否则就不能达到淬火的效果,因此在冷却过程中就很容易使工件产生变形或开裂。可是一般热处理工作者多半重视加热而忽视冷却这种偏向应当予以改变。  相似文献   

9.
正1.热处理冷却曲线热处理工艺一般包括加热、保温、冷却三个过程,其中加热是为了让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保温是完全奥氏体化,冷却方法因工艺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控制冷却速度,因冷却速度不同而分别转变为珠光体、贝氏体、马氏体或混合组织。通常淬火时希望得到马氏体,回火时根据回火温度的不同分别得到回火马氏体(低温)、托氏体(中温)、索氏体(高温)。共析钢奥氏体等温转变图如图1所示,基本反映了共析钢在不同温度下转变需要的孕  相似文献   

10.
温度是影响淬火变形的重要因素。调温法就是根据温度对变形影响的规律,而合理地调节淬火加热、冷却介质或热浴的温度,以减少工件的淬火变形。应用这种方法,在现有设备条件下,即可达到减少变形的效果。因此,是减少工件淬火变形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一、调温加热淬火钢件的淬火加热温度直接决定着奥氏体的含碳量、合金化程度和晶粒度,是钢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能进行一系列组织转变的前提,因此,它对变形具有明显而复杂的影响。综合有关试验和生产实践经验,淬火温度对变形  相似文献   

11.
一、高速钢工件淬火加热温度的确定高速钢的优良性能,只有通过正确的淬火及回火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淬火与回火质量的好坏是决定高速钢工件热处理质量的关键。高速钢的回火温度基本上是一致的,而各种牌号的高速钢其淬火温度却不相同。虽然每一种牌号的高速钢,都有它规定的加热温度范围,但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高速钢工件,又各有其具体合适的加热温度。如淬火温度过低,合金碳化物溶解不充分,奥氏体中谈  相似文献   

12.
1.淬火油的选择 (1)影响淬火油选择的因素 ①钢材的性质 奥氏体晶粒度、碳含量、合金元素、奥氏体化温度、钢中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鼻子”的温度和时间、马氏体转变温度、淬火前的状态等。 ②工件的性质 截而尺寸和形状。截面尺寸小  相似文献   

13.
液压零件中油缸的缸筒设计要求采用35、45钢调质处理,薄壁的筒状零件采用常规的调质处理易变形或者开裂。在生产实践中,我们经多次验试采用了亚温淬火新工艺,新工艺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效果。一、亚温淬火基本原理亚温淬火亦称两相区加热淬火,或称临界区淬火,是将亚共析钢加热至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区后进行淬火,随后回火。这种工艺方法可以提高钢的韧性,降低脆性转变温度以及抑制可逆回火脆性。目前有这样的解释:由于亚温淬火加  相似文献   

14.
由于感应淬火产品特性的影响因素复杂,而以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为代表的内在因素在分析研究中有明显的局限性,所以提出用原始硬度代表原始组织结构特性研究内因对感应淬火硬化深度的影响。通过半轴失效件检测分析并通过后期试验证明感应淬火硬化深度与原始硬度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产生这种关系的本质原因是感应加热电流透入深度、奥氏体化深度、淬透深度等都与原始金相组织的硬质相和晶体缺陷密度有正相关性。研究这种关系对于提高感应淬火硬化深度的控制精度,提升感应淬火品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将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0.2C-1.6Si-1.8Mn钢在不同温度(840,870,910℃)奥氏体化后进行淬火-配分(Q&P)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该钢显微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奥氏体化温度在两相区时,Q&P处理后试验钢中的铁素体主要呈带状,残余奥氏体呈块状和薄带状;随着奥氏体化温度升高,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马氏体含量增加,对应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增大,断后伸长率和强塑积下降;840℃奥氏体化+Q&P处理后试验钢更高的断后伸长率与其更高含量的残余奥氏体且残余奥氏体呈块状和薄带状2种形态有关,这能有效扩展相变诱导塑性效应区间。  相似文献   

16.
刘翔 《机械制造》2001,39(11):37-38
钢淬火后得到的是马氏体或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淬火钢必须进行回火,即将淬火后的钢加热至AC1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至室温,以获得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或回火索氏体等组织所需的性能。一般淬火钢组织都是不稳定的,都有向稳定组织转变的倾向,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淬火钢组织要经过马氏体分解、残余A转变和碳化物的析出、扩散、聚集长大三个过程的变化,使钢的塑性韧性提高,而强度硬度下降,同时淬火内应力消除比较充分。因此,淬火钢的回火温度选择是热处理的关键工序,是决定零件性能的主要因素。笔者根据教…  相似文献   

17.
钢件在锻热淬火加热时通常处于奥氏体化高温区(1100~1300℃),因而导致奥氏体晶粒粗化,淬火后得到的马氏体也较粗大。尽管一般认为,锻热淬火前粗大的奥氏体晶粒有利于提高奥氏体的稳定性,延缓过冷奥氏体的分解,因而可提高钢的淬透性。然而在材料本身具备足够淬透性的条件下,仍然希望获得细小奥氏体组织,以改善淬火回火钢的强韧性配合。 1.试验方法试验用钢:45Cr钢、直径50mm;化学成分(wt%):0.46C、0.30Si、0.64Mn、0.96Cr、0.25Ni、0.02S、P。切割下料后,分别按以下两种工艺处理样品(截面尺寸:15×15mm)。工艺(1):将坯料加热到1150℃出炉始锻,一次成型至900℃终锻,停留3~5秒后入油淬火。淬火态试样的工艺为:下料→一次锻造成型并油淬;  相似文献   

18.
淬火钢件的机械性能,是由其显微组织形态决定的。讨论了淬火钢件的组织形态、晶粒、亚晶粒、残留奥氏体和过冷奥氏体分解产物对机械性能的影响。对于工业常用钢制工件,为了具有高的强韧性能,淬火时应该获得板条状(位错型)马氏体和少量分布在板条之间呈薄膜状的残留奥氏体,避免自由铁素体、珠光体和上贝氏体形成。最高的强韧性产生在含碳量稍低于0.6%的回火板条状马氏体组织的钢中。  相似文献   

19.
将表面渗碳处理的SAE8620轴承钢在855℃奥氏体化后,在225℃盐浴中进行等温淬火处理,再在225℃下进行回火处理,研究了等温淬火时间(7,21 h)对试验钢显微组织、物相组成、硬度和接触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温淬火7 h时试验钢表层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马氏体和碳化物,等温淬火21 h后表层组织中的马氏体消失,贝氏体板条平均宽度增加,针状贝氏体铁素体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减少;与等温淬火21 h相比等温淬火7 h试验钢的表层硬度更大,接触疲劳寿命也更长,这主要与其表层残余奥氏体含量更高、贝氏体板条平均宽度更小、表层硬度更大,可以更好地抵抗塑性变形有关。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HSLA100钢在两相区二次淬火时淬火温度对组织和屈强比的影响。结果表明:HSLA100钢在两相区二次淬火后形成了铁素体和M/A岛的混合组织;700℃淬火时,沿板条状铁素体分布着少量岛状组织;随淬火温度的升高,岛状组织数量增多且粗化,同时铁素体形貌从单一的板条状逐渐向多边形状转变,且其中的位错密度降低;当淬火温度升到820℃时,其显微组织又恢复到板条贝氏体;试验钢的屈强比在700~740℃温度范围内从0.94持续下降至0.67,而在740~780℃区间内波动很小(约为0.67),当温度超过780℃后又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