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为研究大口径转管机枪在轻型三脚架上射击时的射击密集度随方位射角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具有不同方位射角的转管机枪系统刚柔耦合发射动力学模型,对机枪系统的射击动力学特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分析了机枪系统不同方位射角射击时三脚架中柔性部件的弹性变形情况。利用动力学仿真得到膛口响应,计算了转管机枪以5个不同方位射角射击时的射击密集度。结果对比表明,转管机枪在轻型三脚架上射击时,随着方位射角的增大,射击稳定性变差,方位射角超过一定范围射击密集度下降明显,且左右射击时转管机枪系统振动具有不对称性。分析结果为转管机枪系统改进三脚枪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某型车载转管机枪在样机试验中连续射击时出现枪弹击发后未发火现象对于机枪射击精度的影响,以多刚体动力学和柔性多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并基于相同路面建立了该型机枪刚柔耦合的路面-车体-机枪系统的虚拟仿真模型.综合考虑轮胎与地面、车体与机枪之间的相互作用,仿真模拟了样机的射击试验过程.对机枪在枪弹完全击发与未完全击发时的情况分别进行了系统动力学分析和外弹道计算,获得了机枪的响应特性和弹着点散布情况.通过对试验数据和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枪弹未完全击发时对机枪射击精度的影响程度,为进一步研制该型车载机枪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3.
某车载转管机枪刚柔耦合发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洪强  廖振强  王涛 《弹道学报》2012,24(1):97-101
为了研究某车载转管机枪的射击精度,了解武器系统工作的稳定性,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结合车载转管机枪的结构特点,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刚柔耦合的车载转管机枪发射动力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对车载转管机枪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得出其动力学特性,提出了提高机枪射击精度的改进方案,即改变托架结构及与座圈的连接方式,降低机枪射击时的火线高度.分析结果显示,改进方案系统的射击稳定性与动力学特性比原方案有所提高,为武器的研制提供了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大口径机枪在连发射击中枪口跳动剧烈导致射击密集度下降的问题,采用喷管反后坐相类似的方法来减小大口径机枪枪口振动。通过对该机枪进行运动学仿真模拟,分析安装喷管前后内弹道变化,枪口振动变化,以及对三脚架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安装喷管的方式可以有效减小枪口和三脚架振动,提高了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中大口径火炮射击密集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中大口径火炮射击密集度研究现状,描述了火炮射击密集度理论分析及其试验研究的主要进展,给出了目前开展火炮射击密集度课题研究所采取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射击密集度预测方法、关键参数测试方法。归纳了多年火炮武器型号研制和火炮射击密集度攻关过程中,当采用制式弹药时,提高射击密集度性能所采取的加强火炮结构刚度、减小结合面间隙和膛内时期自由后坐的三项技术措施。讨论了影响火炮射击密集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火炮射击密集度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火炮振动与射击密集度实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口径火炮炮口振动响应是影响火炮射击密集度的关键参数之一.目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实验测试系统能得到炮口振动位移和速度测试值.为了研究火炮振动和射击密集度相关性,分析了大口径火炮炮口振动响应实验测试现状,提出了大口径火炮摇架俯仰振动角位移是联系火炮振动与其射击密集度的可监测实验测试敏感量的观点.给出了实验测试方法和实验测试步骤,采用RecurDyn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进行了刚柔混合动力学模型计算,模型仿真计算和实验测试结果初步验证了该试验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理论分析和实弹射击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某车载榴弹炮的射击密集度超差因素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对某车载榴弹炮射击密集度超差因素进行摸排分析,得到了炮口初速和上架联接螺栓松动是该炮射击密集度超差的主要原因。为了验证摸排结果的正确性,利用所建立的炮口初速影响密集度模型和螺栓松动影响炮架刚度模型进行理论层面上的推断,通过密集度试验,其结果与理论预测值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采用首发浮动技术的榴弹机枪(GMG)的动力学特性,建立GMG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20连发动力学计算。通过动力响应研究了浮动参数对射击密集度的影响。采用外弹道理论计算了20连发射击密集度,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对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了浮动参数对武器架座力及射击密集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仿真计算模型可以有效预测GMG射弹散布,并可通过合理匹配浮动参数达到提高武器射击密集度、降低武器后坐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车载炮射击密集度逐步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弹丸初速、弹质量和弹丸偏心距等因素对车载炮射击密集度的影响,建立了影响程度逐步回归分析算法,并以某车载炮的密集度性能实弹射击试验数据为基础,对试验数据中的落点坐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各因素对该车载炮射击密集度的影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弹丸纵向射程的主要因素是初速,影响横向侧偏的主要因素是弹质量.回归分析结果与实弹射击结果相吻合,逐步回归分析法用于分析车载炮射击密集度的影响因素是可行性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机枪遥控武器站高低向半齿轮结构承受大口径机枪射击过程中的振动控制问题是武器站射击密集度提高的关键。在机枪射击过程中,高低向半齿轮的振动呈现低频小位移特性。针对振动问题,半齿轮结构需要一定的阻尼阻碍摇架的相对运动,同时耗散吸收多余能量,确保机枪射向不发生偏移。高锰基合金(Mn-20Cu-5Ni-2Fe)是一种具有优良阻尼效应的材料,刚强度较高。为兼容缓冲和减振效果,采用在铸钢基础上贴附高锰基合金的方法,增大半齿轮结构阻尼,同时不减少原始结构的刚度。对高锰基合金优化后的半齿轮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模态分析及谐响应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结构与原结构固有频率大致相同,刚度变化不大。在高锰基合金被动控制下振动位移峰值处衰减达78%,取得了良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1.
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要求,对某矿用车样车进行整车性能测试,分析该样车是否满足各项设计要求,并对其不足之处提出改善意见.测试结果表明,被测试车辆性能基本满足相应的设计方案要求,但在车身整体设计结构和加速时间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了航天运输系统的概念、任务、总体技术要求的发展变化,总结了国外航天运输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发展状况,分析了我国航天运输系统的差距和不足,进而提出了我国航天运输系统未来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空射运载火箭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射运载火箭是由载机将其载至空中,投放后进行空中发射的一种火箭.对不同初始投放条件下空射运载火箭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不同投放条件下不同形式的空射火箭的外形、弹道特点.  相似文献   

14.
简要介绍冲压工艺并行工程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将其与传统的串行开发做对比,同时介绍了冲压工艺并行工程(Stamping Process Simultaneous Engineering)在整车开发过程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通过在某车型的开发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论述冲压并行工程在整车开发中的作用以及成效。  相似文献   

15.
坦克装甲车辆电传动总体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对坦克装甲车辆电传动总体技术的研究中,分析了不同结构方案坦克电传动系统的特点,从满足车辆完全转向性能为约束条件,计算出结构1和结构2方案的驱动电机功率、转矩、转速等参数要求,最后对两种结构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坦克装车甲辆电传动系统的仿真中,采用MATLAB软件建立了动力源模型、驱动系统模型和负载模型等,通过对仿真模型的输出与实际系统输出进行比较,初步验证了系统模型的正确性,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考虑车体弹性特性的基础上,通过隔振系统运动分析、多层隔振系统动力学综合求解技术研究等工作,寻求得到了一套多层隔振系统动力学求解的技术途径.针对某型重载车辆的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途径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军用地面无人车辆的3个发展阶段,介绍了遥控车辆和自主车辆的组成及研制关键技术.遥控车辆的研制已趋于标准化,自主车辆仍处于实验阶段,其技术可推广应用于有人驾驶车辆,智能车辆是军用地面无人车辆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美国未来航天运输系统研究中的可重复使用助推器(Reusable Booster Vehicle, RBV)技术的研发现状进行介绍.通过了解主要研发机构进行的相关型号研究,对美国RBV及相应航天运输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对新型航天运输系统的研发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孙逢春  陈树勇  郭汾 《兵工学报》2007,28(2):129-133
从原理上探讨了通过直接控制左右侧电机的输出转矩大小来控制某电传动履带车辆整车运动的可行性,提出了转矩控制策略,建立了基于多体动力学软件RecurDyn/Track-HM的履带车辆整车行动部分三维多体动力学虚拟样机模型和基于控制系统分析软件Matlab/Simulink的综合控制器及电机控制系统模型,同时基于上述不同软件的接口技术建立了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协同仿真模型,对0~32 km/h的加速时间、不同车速下的100 m直驶偏移量、B/2转向及15°爬坡性能等驱动特性进行了协同仿真及实车试验研究,通过分析和比较验证了模型及转矩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它驱动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针对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整车控制器,研究了基于32位单片机系统的双冗余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双冗余硬件系统和基于冗余判决算法的软件系统.基于PXI硬件在环试验的结果表明:加注故障信息后,整车控制器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能够满足混合动力车辆整车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