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戴志中 《四川建筑》1998,18(2):15-19,25
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客厅”、“起居室”是显示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最近,我国的许多城市欣起了兴建城市广场和热潮,这是我国当代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中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文章从对传统广场空间的认识,城市,城市广场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城市广场的共性几方面对城市广场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并且总结了山地城市广场创造的主要基本原则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城市广场:概念及其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富臣 《华中建筑》2000,18(4):93-94
该文从城市广场与城 市空间的基本关系入手,探讨 了在城市空间系统中,城市广 场的空间构成特点及其对城市 空间系统的影响。并从城市广 场的空间特性和文化内涵两方 面剖析了城市广场的内在结构 特征,旨在建立全面的城市广 场设计概念。  相似文献   

3.
丁昶  王栋 《江苏建筑》2001,(Z1):47-50
通过对中国传统聚会空间的分析、中外传统上城市聚会空间的比较及当代中国生活方式的思考.探讨在当今的中国到底需不需要城市广场?如果需要,这些城市广场究竟应该怎样建设?  相似文献   

4.
谈城市广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城市广场建设的背景出发,结合城市广场建设的目的,重点探讨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应该采取的措施,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场,被誉为城市的“客厅”。近几年,各地争相建广场,有的广场为城市增辉,也有的大而无当,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让我们听一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园林研究所所长孙凤歧教授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兴起了一阵建造城市广场的热潮,合肥也陆续完工和正在建造着一批市民广场,如九狮广场、和平广场、胜利广场以及高新开发区的明珠广场、琥珀山庄的琥珀潭和黑池坝广场等等。这些市民广场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城市室外公共活动空间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改善了城市的环境,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反映了当代条件下特有的城市广场文化现象,成为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 追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早期的广场,通常基于宗教、军事、政治、商业、交通等某种功能的需求,往往以单一功能为主,因此其分类也相对明…  相似文献   

7.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很多城市都加强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甚至将其列为“民心工程”,精心谋划建设。的确,城市广场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生态空间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娱乐、休闲、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能集中体现一个城市的艺术风貌、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增强城市本身的凝聚力和对外吸引力.进而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9.
王富臣 《华中建筑》2000,18(4):93-94,96
该文从城市广场与城市空间的基本关系入手,探讨了在城市空间系统中,城市广场和空间构成特点及其对城市空间系统的影响,并从城市广场的空间特性和文化内涵两方面剖析了城市广场的内在结构特征,旨在建立全面的城市广场设计概念。  相似文献   

10.
刘力 《建筑创作》1999,(2):61-61
[编者按]"礼士路札记"是本刊为繁荣建筑创作并加强建筑评论所发的随笔性栏目.要求建筑师以城市、建筑、环境及相关社会人文要素为背景,就创作、设计、读书、人生诸方面的随想加强交流.欢迎生动活泼、富有哲理的文风的来稿,一般限两千字.希望本栏目能为增强建筑师及读者的文化品位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孙施文 《城市规划》2012,36(8):9-13,31
通过对《周礼》文本的解读,在对其记载的与城市规划过程相关的官职及其职责进行整理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周礼》所记载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的基本架构并展示了其中的复杂性.论文提出,要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不能仅局限于《考工记》的记载,需要有更为广泛的研究,《周礼》提供了其中更为本质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王景慧 《城市规划》2011,35(12):9-12
1982年我国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初衷就是设立一项保护措施,从城市角度保护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与城市行政管辖有关的历史文化概念,它的保护范围和具体内容在保护规划中确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规划范围应该一致,重点是中心城区的规划。从城市历史文化内在联系的角度遴选保护内容,确定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3.
古代山地城市的建置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在各个历史时期与地域环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时空演进规律。文章分析了山地城市建置的原因,归纳山地城市建置从"初期扩张""跨越置城"到"深入开发"的历史阶段,并总结了山地城市空间演进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刘永亮 《城市规划》2011,(5):76-81,96
梳理并评析了相关研究成果,然后利用1990-2008年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最优城市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对于多数指标和年份,中国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对于部分存在最优城市规模的年份和指标,最优规模是一个变量;整体上看,中国目前不存在过度规模城市,限制大城市规模的观点依据不足。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系统演变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芃 《世界建筑》2004,(6):75-77
本文结合深圳市中心区的规划设计的系统过程,对中心区城市设计随着规划建设而不断深化认识和积累经验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这些系统的介绍激发对深圳市中心区规划建设的进一步研究,为中国新城市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沈阳浑河为例,探讨了北方城市内河综合改造规划的理念及方法。在转变城市排水体系的基础上,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特性,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用功能的完善,重塑北方河流的性格。  相似文献   

17.
新自由主义·城市经营·城市管治·城市竞争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新自由主义的历史、观点和实践的介绍,重新审视城市经营、城市管治、城市竞争力的一些基本观点,指出:中国规划界自1990年代后期开始的关于经营城市、提高城市竞争力的讨论,是国际上支持、反对新自由主义的争论在中国的投影,也是中国国内“自由主义”和“新左派” 之争在规划界的投影。在规划工作中坚持为全体市民的长期利益服务,正确把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警惕“左”“右”两面的误区,应该成为规划师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孙诗萌 《城市规划》2021,45(1):20-29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参与者众多,但影响城市规划实践的主要机制可概括为三:一为官方法令制度对地方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即“官方传统”;二为民间流行的规划理论、方法技艺对具体规划的支撑,即“民间传统”;三为士人群体对前述两种机制的协调、决策与补充,即“士人传统”.基于地方志文献和地方城市案例研究,分别阐述三个传统的内涵及特点;总结其分工与合作;最后略论其与当代城市规划的关联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以方志城池图为对象、通过多元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古代城市意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可分为内外均衡型、外向型和内向型,3个类型的城市意象均以城内为主、城外为辅,共性大于差异性。其次,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受地理环境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第三,中国古代城市意象随时间推移发生动态变化,在清代呈现出中期外向型、晚期内向型两个较为明显的历史演变趋势。最后,指出中国古代城市整体意象体现的是"城乡融合"的传统社会空间秩序,表达的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城市观。  相似文献   

20.
平遥古城城墙砖与灰浆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遥古城城墙历经六百余年,修复了30多次。目前,平遥古城城墙正面临再次修复。对城墙砖与灰浆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为古城墙的维修加固技术决策与编制保护规划和加固方案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