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平  勾永梁 《化肥设计》1997,35(1):33-36
介绍MDEA脱碳装置的全用情况和运行经验,并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孙义华  李擘 《化肥设计》1997,35(1):29-32
介绍布朗流程脱碳诉设计特点,试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厂的“二尿”工程,因氢氮气压缩机的选型问题,脱碳压力限在1.7MPa,故选择了MDEA脱碳。该装置由化工部氮肥中心设计,与5万吨合成氨/年装置配套,是目前国内最大的MDEA脱碳装置。该装置已于1995年2月建成投产,现已运行了三个多月。主要工艺指标及消耗达到设计要求。1 吸收及再生原理 MDEA脱碳是以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  相似文献   

4.
何涛 《化肥设计》2000,38(3):43-44
介绍脱碳系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后取得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周寿祖  庞利峰 《上海化工》1999,24(10):24-27
介绍了NHD溶剂的工业应用特征及其应用于合成氨原料气脱硫脱碳装置的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6.
碳酸丙烯酯脱碳技术概况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锋 《氮肥技术》2000,21(1):7-10
介绍碳酸丙烯酯脱碳技术概况,并重点介绍该塔器优化改造技术和改良碳丙技术及HS技术等方面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7.
碳酸丙烯酯溶剂除变换气中的CO2是典型的物理过程,常规碳酸丙烯酯脱碳装置吸收温度为40,当吸收压力≥2.8MPa(绝)时可使净化气CO2保持在≤0.2%但在1.8MPa下操作时净化CO2往往上升0.5%。为了在较低操作压力下获得需要的气体净化度,降低溶剂循环量,节省动力消耗,降低溶剂蒸发损失,可将吸收过程温度由40℃降到5℃,此时CO2的平衡溶解度可提高近一倍。  相似文献   

8.
陈平  勾永梁 《中氮肥》1997,(1):15-18,45
对MDEA脱碳技术在工业上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该技术具有运行费用低,水,电,汽,溶液消耗低,运行稳定,投资少,净化度高,溶液稳定等优点。同时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高超英 《山西化工》1999,19(3):25-27
围绕碳酸丙烯法脱碳中提高净化度,等问题叙述了国内生产装置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提出技术改造的方向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王太松 《化肥工业》2009,36(6):9-10,36
阐述了新型无动力冲洗两段法变压吸附技术在脱碳装置中的应用情况。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有效气体回收率高、工艺流程简单、操作安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环境干净整洁、维修工作量小、运行费用省、能耗低、无废液和废渣排放等特点,是一项值得全面推广采用的成熟工艺。  相似文献   

12.
尹明大 《化肥工业》2000,27(2):25-26
衡阳市氮肥厂系我国南方地区首家采用NHD脱碳工艺的厂家,于1996年5月顺利投产。投产后,通过不断改进,解决了NHD脱碳装置在我国南方地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两段法变压吸附(PSA)脱碳装置生产应用情况。经过近5年的长期运行,证明两段法变压吸附脱碳装置具有操作稳定、生产成本低的特点,完全满足了尿素生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MDEA脱碳系统模拟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RO/Ⅱ胺包、电解质模块等对MDEA脱碳系统进行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设计值进行比较分析,如实地反映了用各种软件处理该系统中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MDEA溶液脱碳性能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旭  刘懿  吴勇强  张成芳 《化肥工业》2001,28(3):25-27,32
建立了实验室工业模拟脱碳装置,在接近工业条件下对脱碳溶液进行综合评价,表明MDEA水溶液的浓度在3.0kmol/m3时脱碳效果最佳,在相同实验条件以及相同的溶液配比浓度条件下,研究比较添加了不同活化剂的MDEA溶液的综合脱碳性能,获得了各活化剂的相对活性次序为哌嗪>二乙醇胺>哌啶。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PSA(变压吸附)双高脱碳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并对PSA在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应用实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MDEA脱碳装置腐蚀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国内外 MDEA脱碳装置腐蚀机理 ,对永安智胜化工联合公司合成氨厂脱碳装置腐蚀原因作分析并提出防腐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K2CO3 supported on activated carbon (K2CO3/AC) is a promising means to remove low‐concentration CO2 from confined spaces. In this removal process, physical adsorp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ut it is difficult to quantify the amount of CO2 adsorbed when both H2O and CO2 are present. The linear driving force mass transfer model is adopted to study the CO2 adsorption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K2CO3/AC by analyzing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effect of K2CO3 and H2O on the adsorption of CO2 in K2CO3/AC was also evaluated. K2CO3 loaded on the support is found to increase the mass transfer resistance but decrease the activation energy required for the physical adsorption process. The presence of water vapor is disadvantageous to achieve high physical adsorption capacity since it enhances the chemical sorption in the competitive dynamic sorp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陈晓男 《化工设计》1999,9(1):21-22
介绍300kt/a合成氨装置技术改造中,为提高脱碳系统CO2再生塔处理能力,对塔顶操作条件进行的生产实践调查及简捷计算,并对水碳比及操作压力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李科 《化肥工业》1998,25(5):57-58
介绍新型填料及新型分布器在脱碳吸收塔扩产改造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