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孟鲁司特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E4(LTE4)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9例急性期毛支患儿随机分为孟鲁司特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两组进行疗效比较及尿LTE4测定;同时对48例缓解期毛支分别予孟鲁司特和丙酸氟替卡松吸入,1个月后观察两组的尿LTE4水平变化。结果: 孟鲁司特组气急消失时间、体征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常规组缩短(P<0.01)。毛支治疗前,孟鲁司特组和常规组尿LTE4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两者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孟鲁司特组尿LTE4水平较常规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尿LTE4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1)。毛支缓解后,分别予孟鲁司特和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1个月,结束治疗后孟鲁司特组尿LTE4水平明显低于激素吸入组。结论: 孟鲁司特可有效降低毛支患儿急性期及缓解期尿LTE4水平,改善毛支患儿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章钰  黄超群  白玥  励建琳  周盈丰  袁开明  李军 《金属学报》2022,27(11):1272-1277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时单次推注芬太尼对小儿日间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镇静及苏醒期躁动(emergence agitation, EA)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15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I或II级,年龄3~10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瑞芬太尼复合芬太尼组(RF组,78例)和瑞芬太尼组(R组,79例),RF组诱导时单次推注芬太尼1 μg/kg+瑞芬太尼2.5 μg/kg,R组静注等体积生理盐水+瑞芬太尼2.5 μg/kg;两组均在丙泊酚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并采用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记录患儿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EA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Ramsay镇静评分及FLACC疼痛评分,记录拔管时间、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院时间。结果:与R组相比,RF组患儿EA发生率明显下降(38.0% vs. 18.0%,P=0.005),苏醒期最大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PAED)评分明显降低(7.7±3.3 vs. 8.9±3.4,P=0.027),在PACU 15 min及出PACU时Ramsay镇静评分显著升高(4.4±1.1 vs. 3.8±1.4,P=0.01;2.0±0.3 vs. 1.8±0.4,P=0.03);而两组患儿拔管时间、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院时间、疼痛评分(出PACU时和术后2 h)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单次推注芬太尼1 μg/kg能增加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后PACU的镇静程度并降低EA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武其文  万小梅  朱翔  付夏  浦春 《金属学报》2015,20(10):1150-1155
目的: 探讨汉族人群β2肾上腺素受体(ADRB2)基因编码区多态性对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s)联合治疗儿童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反应的影响。 方法: 研究设计采用前瞻性的药物基因学研究,83例重度儿童持续性哮喘,采用PCR-RFLP方法对ADRB2基因编码区Arg16Gly和Gln27Glu两个常见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随后予以ICS(丙酸氟替卡松100 μg)加LABA(沙美特罗 25 μg),每天2次吸入给药治疗16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肺功能检测。分析ADRB2基因编码区多态性对哮喘患儿哮喘控制率、急性发作、沙丁胺醇使用次数及肺功能的影响。结果: ADRB2基因第16位氨基酸3个基因型(Arg/Arg, Arg/Gly和Gly/Gly)和第27位氨基酸的3个基因型(Gln/Gln, Gln/Glu和Glu/Glu) 在患者年龄、性别、Ig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不同基因型患者的哮喘症状得到良好的控制(完全控制率达 73.5%)以及肺功能指标(FEV1, FVC, PEF)比基线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不同基因型对哮喘患儿的控制率、治疗期间急性发作数、沙丁胺醇的使用量及肺功能指标改善无明显的差异(P>0.05)。第16位氨基酸和第27位氨基酸位点构建的3种常见单倍型(Arg/Arg-Gln/Gln, Gly/Gly-Gln/Gln和 Gly/Gly-Glu/Glu)与哮喘患儿的控制率、治疗期间急性发作、沙丁胺醇的使用及肺功能指标也无关联。 结论: ADRB2基因编码区多态性不影响汉族儿童重度哮喘应用ICS/LABAs联合治疗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芬太尼诱导对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气管插管条件、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择期行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阿芬太尼20 μg/kg(A20组)、40 μg/kg(A40组)和60 μg/kg(A60组)进行麻醉诱导,余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案一致。评估3组患儿的Helbo-Hansen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入恢复室后的躁动评分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A20组比较,A40、A60组患儿Helbo-Hansen整体评分和咳嗽得分较低(P<0.05)。与T0比较,A40和A60组患儿在T1~T3时点MAP降低,A20组患儿T2、T3时点HR增快,A40组患儿T1时点HR减慢,A60组患儿T1~T3时点HR减慢(P<0.05);与A20组比较,A40组患儿T1~T3时点MAP较低,T2、T3时点HR较慢,A60组患儿T1~T3时点MAP较低、HR较慢(P<0.05)。A60组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延长(P<0.05)。结论: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术患儿麻醉诱导期给予阿芬太尼40 μg/kg或60 μg/kg联合丙泊酚3 mg/kg、罗库溴铵0.3 mg/kg均可使患儿获得满意的气管插管条件,而前者麻醉诱导期间生命体征更平稳,可实现术后快速拔管。  相似文献   

5.
韦柳萍  宋林  杨彬 《金属学报》2016,21(7):777-783
目的: 系统评价联合吸入噻托溴铵(TIO)与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以TIO联合ICS/LABA治疗为试验组、TIO单药治疗为对照组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 Rev Man 5.2进行 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项RCT,合计2 801例患者。Meta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变化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IO+氟替卡松(500 μg/d)/沙美特罗[MD=0.08L,95%CI(0.07,0.09), P<0.000 01]、TIO+氟替卡松(1 000 μg/d)/沙美特罗 [MD=0.14L, 95%CI(0.03,0.24), P=0.01]、TIO+布地奈德(320 μg/d)/福莫特罗[MD=0.09L, 95%CI(0.03,0.15), P=0.004]和TIO+布地奈德(640 μg/d)/福莫特罗[MD=0.05L,95%CI(0.01,0.09), P=0.02]。试验组圣乔治呼吸调查问卷(SGRQ)评分改变较对照组显著[MD=-4.49, 95%CI(-5.24,-3.75), P<0.000 01],运动耐力较对照组有所提高。试验组急性加重发作明显低于对照组[RR=0.67,95%CI(0.48,0.94), P=0.02],两组严重不良事件和肺炎发生率相近。结论: 与TIO单药治疗相比,TIO联合ICS/LABA治疗COPD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发作。受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及样本量限制,仍需要大样本、高质量RCT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术后躁动的最佳适宜剂量。方法:择期小儿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手术患儿160例,随机分为4组:C组(生理盐水组);D0.2组(右美托咪定0.2 μg/kg);D0.4组(右美托咪定0.4 μg/kg);D0.6组(0.6 μg/kg),每组40例。各组右美托咪定加入生理盐水配成相同剂量在麻醉诱导前从静脉10 min泵注。观察患儿诱导期和术中血流动力学情况,记录行为量表疼痛程度(FLACC)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拔管时间、低氧发生率(SpO2<92%)、恶心呕吐和术后躁动发生情况。结果:D0.4、D0.6组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P<0.05)。FLACC评分D0.4、D0.6组在T5、T6时点低于C组,D0.6组在T7时点低于C组(P<0.05);D0.4、D0.6组FLACC评分在T5、T6时点低于D0.2组(P<0.05)。Ramsay评分D0.4、D0.6组在T5、T6、T7时点高于C组(P<0.05);D0.4、D0.6组Ramsay评分在T5、T6时点低于D0.2组,D0.6组在T7时点高于D0.2组(P<0.05)。术后低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躁动发生率D0.4组(12例)、D0.6组(8例)低于C组(23例)和D0.2组(16例)(P<0.05),苏醒时间D0.6组长于C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4 μg/kg右美托咪啶用于七氟醚麻醉下小儿斜疝和鞘膜积液手术,具有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七氟醚麻醉患儿术后躁动的发生,不影响患儿苏醒,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酮替芬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患者胃肠道症状、内脏敏感性以及肠道肥大细胞的影响。方法: 纳入IBS-D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酮替芬组和安慰剂组,酮替芬组患者予酮替芬片1 mg,2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进行胃肠道症状评估量表调查、肛门直肠感觉功能测定、肠道肥大细胞(mast cell,MC)数量和活性状态检测。结果:(1)共纳入IBS-D患者87例,酮替芬组44例,对照组43例,两组间在年龄、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酮替芬组胃肠道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7% vs. 34.9%,P<0.01);(3)与治疗前相比,酮替芬组治疗后初始感觉、排便急迫感、不适/疼痛阈值均明显提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4)与治疗前相比,酮替芬组治疗后回肠末端MC数量减少,乙状结肠、升结肠、回肠末端MC脱颗粒状态比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部位MC数量及脱颗粒状态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5)酮替芬组共发生不良反应5例,发生率为11.4%,主要表现为困倦感或乏力感,继续服药1周后消失。结论: 酮替芬能明显缓解IBS-D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并改善内脏高敏感,这与它具有减少肠道黏膜尤其回肠末端MC数量并降低活性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周严灿  平晶  单建敏 《金属学报》2018,23(12):1415-1419
目的: 探讨乌灵胶囊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女性抑郁伴睡眠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对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治疗的128例女性抑郁伴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各64例,单一组采用阿戈美拉汀治疗,联合组采取阿戈美拉汀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8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75%,单一组为8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两组HAMD评分、PSQ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雌二醇(E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联合组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两组FSH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灵胶囊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女性抑郁伴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睡眠障碍、神经递质和内分泌激素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乳香挥发油抗心脏肥大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 ISO)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模型研究乳香挥发油抗心脏肥大的作用。通过CNKI、Pubmed、Pubchem等数据平台检索筛选并收集乳香挥发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心脏肥大疾病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乳香挥发油抗心脏肥大蛋白互作(PPI)网络和乳香挥发油“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分析乳香挥发油抗心脏肥大的关键靶点,并采用荧光定量PCR实验进行关键靶点的验证。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乳香挥发油可抑制ISO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表面积增大、蛋白合成增加以及心脏肥大相关胚胎基因心房钠尿肽(ANP)、β-MHC mRNA表达上调。基于文献筛选乳香挥发油有效成分86种,抗心脏肥大靶点36个。网络分析雌激素受体1(ESR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NOS3)、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肿瘤坏死因子(TN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是关键靶点,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乳香挥发油抑制ISO诱导的心肌细胞ESR1、PTGS2、TNF、MAPK14 mRNA水平上调,NOS3、PPARG mRNA水平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质膜穴样内陷、酶结合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包含通路22条,主要与VEGF signaling pathway,TNF signaling pathway,Sphingolipid signaling pathway等相关。 结论:乳香挥发油活性成分可能是通过作用于ESR1、NOS3、PTGS2、TNF、MAPK14、PPARG等关键靶点,调节VEGF signaling pathway,TNF signaling pathway,Sphingolipid signaling pathway等途径,影响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一氧化氮生物合成过程的正调控、质膜穴样内陷、酶结合等改善心脏肥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并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3月到2018年6月纳入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9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9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进行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并分析临床疗效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癌胚抗原(CEA)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随后评价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记录安全性数据。结果:9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6例,疾病稳定(SD)54例,疾病进展26例。ORR为16.67%,DCR为72.92%。MMP-9、VEGF和CEA指标与治疗后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4.6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8.90个月。安全性方面,发生率较高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为高血压13例(13.54%),手足综合征9例(9.75%),蛋白尿7例(7.29%),咯血7例(7.29%),疲劳6例(6.25%),高甘油三酯血症4例(4.17%)。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事件总体可控。  相似文献   

11.
化疗是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是细胞毒性药物联合用药方案杀伤肿瘤细胞,因化疗药物特异性差,其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基础上也对正常细胞产生损害,所以传统的化疗药物存在明确的副作用。本文综述了胃癌靶向治疗最新研究进展,其中胃癌相关因素介绍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I3K/mTOR、C-Met、聚腺苷二磷酸 核糖聚合酶(PARP)、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 FGFR-1等,针对这几方面临床上已经开发了许多分子靶向药物如: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帕妥珠单抗、贝伐单抗、雷帕霉素、西罗莫司、依维莫司、MK-866、Rilotumumab、Olaparib等,以及2014年ASCO公布的两项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并分别于国内及美国上市的阿帕替尼及Ramucirumab,这些靶向药物针对肿瘤特定的标志物发挥作用,具有特异性强、副作用小的优点,在药效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为患者抗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三线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2月至2019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二线姑息化疗后失败的晚期三阴性乳腺癌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和对照组(30例,卡培他滨单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1年生存率、总生存时间(O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ORR、DCR分别为26.67%、86.67%,对照组的ORR、DCR分别为6.67%、60.00%,观察组的ORR和D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20)。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分别为7.0个月和5.0个月,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PFS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的1年生存率和中位总生存时间(mOS)分别为55.30%和13.0个月,对照组的1年生存率和中位总生存时间(mOS)分别为46.30%和12.0个月,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8)。观察组高血压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药物治疗后可控制,不良反应可耐受。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三线治疗晚期三阴性乳腺癌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并可控。  相似文献   

13.
徐静  金晓洁 《金属学报》2017,22(3):281-286
目的:探讨法舒地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大鼠的疗效。方法: 将100只大鼠随机分成A、B、C、D和E组,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肺动脉高压模型组,C组在建模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治疗,D组在建模基础上给予西地那非治疗,E组在建模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比较5组大鼠的血压指标、右心室功能、右心室肥大以及微血管重建情况。结果: C组、D组和E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RVSP)均显著低于B组大鼠,E组大鼠RVSP显著低于C组大鼠(P<0.05);E组大鼠右心室舒张末期直径(RVEDD)和右心室收缩末期直径(RVESD)显著低于C组大鼠,D组和E组大鼠右心室缩短分数显著高于B组大鼠(P<0.05);E组大鼠右心室肥大指数(RVH)和右心室比体质量(RV/BW)显著低于C组和D组大鼠(P<0.05);E组大鼠肺动脉内膜增厚率显著低于B组、C组和D组大鼠(P<0.05),E组大鼠肺动脉ρ激酶活性显著低于B组、C组和D组大鼠(P<0.05)。结论:法舒地尔联合西地那非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右心室功能,缓解右心室肥大,有利于微血管重建,二者在调控ρ激酶活性,治疗肺动脉过程中可能存在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石莉莉  刘兴安  单国用 《金属学报》2020,25(12):1388-1394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后线治疗标准治疗方案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疗效预测因子的初步分析。方法:本研究所需要的样本量用PASS15.0软件进行计算,从2017年5月到2018年10月入组标准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给予阿帕替尼750 mg或500 mg单药治疗。治疗2个周期后评估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之后随访评价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并对是否出现高血压患者的预后进行关联性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PFS,次要研究终点为ORR、DCR、OS、安全性数据以及疗效预测因子的初步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51例患者中45例患者可以评价疗效及安全性数据。45例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ORR为11.11%,DCR为77.78%。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3.9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0.3个月。不良事件方面,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高血压、手足综合征、蛋白尿和腹泻等。其中发生率较高的3级以上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6例(13.33%),高血压5例(11.11%),蛋白尿5例(11.11%),转氨酶升高4例(8.89%)。出现高血压患者的PFS相对于未出现高血压患者的显著较长,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阿帕替尼单药三线及后线治疗标准方案失败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具有潜在的临床获益,安全性事件总体可控,出现高血压的患者可能伴随了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袁媛  张益萌  李宁  詹淑琴 《金属学报》2021,26(5):504-510
快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的特征是在快眼动睡眠期间梦境演绎和肌失迟缓。RBD与α-突触核蛋白病密切相关,包括帕金森氏病(PD),路易体痴呆(DLB)和多系统萎缩(MSA)。 许多研究已经讨论了RBD的标记物,遗传、认知、自主神经功能,及其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测价值。本文章回顾了近几年RBD相关早期预警标记物及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伊立替康(CPT)与拓扑替康(TPT)分别联合奈达铂(NDP)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前瞻性分析了89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44例CPT+NDP组,45例TPT+NDP组,两组均以3周为1个周期,至少化疗两个周期,CPT+NDP组第1天静脉注射奈达铂80 mg/m2,第1、8、15天静脉注射伊立替康60 mg/m2;TPT+NDP组第1天静脉注射奈达铂80 mg/m2,第1~5天静脉注射拓扑替康1.2 mg/m2,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总生存期(O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两组的RR分别为36.36%和37.78%,DCR分别为72.73%和66.67%,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的近期疗效相似。两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6.5个月和5.8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2.0个月和11.2个月,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远期疗效相似。CPT+NDP组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重于TPT+NDP组(P<0.05),而TPT+NDP组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重于CPT+NDP组(P<0.05)。结论: CPT+NDP组及TPT+NDP组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近期、远期疗效相似,前者不良反应以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后者不良反应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为主,但均能耐受,可根据患者身体具体情况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7.
罗玲玲  滕承志  李晓笑  潘丹峰 《金属学报》2017,22(11):1278-1282
目的:观察阿奇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急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04例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急性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qd,静脉滴注;试验组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盐酸氨溴索15 mg,qd,静脉滴注,连读给药7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γ-干扰素(IFN-γ)、降钙素原(PCT)、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50/52例)和82.69%(43/5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hsCRP分别为(13.28±4.76)和(21.11±6.42)mg/L;IFN-γ分别为(8.45±3.62)和(20.36±5.12)ng/L;PCT分别为(4.02±2.07)和(7.46±2.13)μg/L;IgA分别为(2.17±0.43)和(4.03±0.52)μg/L;IgG分别为(8.14±1.31)和(12.32±1.65)μg/L;IgM分别为(0.86±0.28)和(1.20±0.39)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皮疹、腹泻、头晕、嗜睡等,试验组和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08%和19.23%(P>0.05)。 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急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明确,可减轻患儿的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王世彪  王程毅  翁斌  郭晓峰  林海 《金属学报》2018,23(12):1402-1407
目的: 观察无创心输出量监测(USCOM)联合米力农在小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8例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吸氧、抗感染、抗心衰及维持离子酸碱平衡治疗,予以多巴胺5 μg·kg-1·min-1静脉滴注,维持24 h;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米力农0.5 μg·kg-1·min-1,静脉滴注,维持24 h。两组患儿均接受5 d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率、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脑钠肽水平,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烦躁消失、湿罗音消失、肝脏回缩及面色转红润改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哺乳时间缩短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率(H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动脉峰流速(Vpk)、射血时间及校正后射血时间(FTc)、每搏输出量指数(SV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8、IL-10及脑钠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恶心呕吐、腹泻、血压波动、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力农用于小儿重症肺炎并心力衰竭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能缩短临床症状、体征消失,降低炎症因子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过程中给予USCOM监测能反映患者心功能水平,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是遗传和生活方式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治疗T2DM的药物存在很多弊端,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用于改善。近年来,基因疗法在动物水平被证明可以逆转T2DM相关的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等症状且没有发现明显的低血糖等副作用。所以,基因治疗可能是未来T2DM治疗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总结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 FGF2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 GLP-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PPAR)、胰岛素等T2DM相关基因在机体糖脂代谢和T2D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汇总了多种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T2DM中的应用情况,讨论了T2DM中基因治疗方法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展望了未来基因治疗T2DM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依托泊苷联合卡铂用于复发性髓母细胞瘤患儿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72例复发性髓母细胞瘤患儿(3~15岁),随机分为CE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CE组采用依托泊苷+卡铂给药方式化疗;对照组采用经典伊立替康+替莫唑胺+长春新碱方案化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卡诺夫斯基健康状况量表(KPS)评分、儿科生活质量测定量表4.0(PedsQLTM4.0)评分、总生存期(OS)、无事件生存(EFS),记录患儿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CE组和对照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41.67%(15/36)和27.78%(10/36),总缓解率(OR)分别为94.44%(34/36)和77.78%(28/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KPS评分及PedsQLTM4.0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CE组和对照组的KPS评分分别为(80±8)和(75±10)分,PedsQLTM4.0评分分别为(89±11)和(84±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截至末次随访时间,CE组有3例失访,对照组有2例失访。截至末次随访时间,CE组和对照组总生存率分别为78.8%(26/33)和55.9%(1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2.7%(24/33)和52.9%(1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组化疗期间共出现10例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78%(10/36),对照组化疗期间共出现9例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9/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泊苷联合卡铂方案能够明显提高患儿临床缓解率,延长患儿总生存率,同时不增加化疗不良反应,但对无事件生存率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