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郭涛  刘红征 《市政技术》2018,(1):101-104
结合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东干渠隧道穿越北苑桥主桥工程,对盾构隧道穿越既有桥梁的变形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论述,组建了以工前评估、盾构控制、隔离加固、模拟预测、桥梁变形监测为主的桥梁变形控制系统,并结合既有桥梁现场监测结果,验证了变形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该控制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北京地区采用盾构法穿越既有桥梁的工程施工质量,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大量兴建,软土地区地铁盾构隧道穿越施工对临近建筑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天津地铁二号线斜穿上部浅基础建筑工程为依托,利用有限元方法对该工程进行模拟分析,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进行对比,对软土地区盾构穿越浅基础建筑造成的建筑总体沉降、不均匀沉降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隧道穿越过程中建筑物经历先隆起后沉降的过程,随着隧道的穿越,建筑产生不均匀沉降,盾尾通过后不均匀沉降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吴华君  齐永洁  魏纲 《建筑技术》2020,51(8):916-920
盾构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隧道施工风险较大,需采取专门的变形控制措施来保护既有隧道的结构安全,对变形控制措施展开研究十分必要。从下穿、上穿和夹穿3种工况出发,整理分析目前国内关于变形控制措施的研究现状,介绍不同工况下常见控制措施并进行分类,研究注浆加固、隧道内压重、MJS桩、加强型管片及隧道内支撑等几类常见控制措施的原理,分析其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提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徐鹏程 《建筑施工》2021,43(6):1059-1060
为避免地铁盾构侧向穿越时,上方存在安全隐患的历史保护建筑受到影响,根据工程的特殊性,对建筑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方案.结合工程实际,对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技术方案的选型进行了研究,并对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了介绍.通过采取相关措施后,保证了地铁盾构的顺利推进,并确保了历史保护建筑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地铁某区间下穿城际高速铁路桥梁,为保证盾构下穿期间的既有铁路运营安全,从优化区间线路、加强管片设计、隔离保护设置、列车限速、地面注浆、盾构施工控制等方面,提出处理方案和保护措施。采用FLAC3D有限差分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城际高速铁路桥梁变形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6.
蒋志钢 《山西建筑》2012,38(10):201+261-201,261
通过研究盾构法施工对地层的扰动以及隧道的受力变形特征,结合上海地铁盾构穿越隧道的工程实践,探讨了盾构施工对已建隧道变形的控制措施,获得了一定经验。同时指出,注浆工艺和上覆土厚度对隧道变形的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研究既有隧道在新建隧道穿越时产生的响应,提出一种能准确预测既有隧道位移的计算方法。采用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转动错台模型,在考虑施工因素的附加荷载作用下,运用最小势能原理对既有盾构隧道在新建隧道穿越时的结构变形进行了分析预测。并分别选取了3个工程实例对新建隧道在不同穿越工况下本文方法的预测准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能计算出既有隧道的竖向位移、环间的错台量、转角和剪切力,进而判断既有隧道结构的安全状态;既有隧道发生沉降时管片以错台变形为主,转动变形占比较小(约30%)。  相似文献   

8.
朱仕友 《江西建材》2022,(4):161-162
文中以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下供水隧道工程D4-1井~D5井盾构区间工程为背景,基于该项目涉及穿越沪昆铁路上行线2股道和杭州北车辆段17股道(含道岔)的情况,提出了详细的盾构下穿期间的沉降控制措施,最终经过分析可知,采取的沉降控制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9.
盾构近距离上穿越对已运营隧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市轨道交通8号线穿越2号线区间采用φ6340mm土压平衡式盾构推进.基于现有的理论性成果,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对盾构穿越(上穿越)时,已运营隧道变形情况进行分析.证明盾构上穿越对下部隧道产生以隆起变形为主的影响,隆起变形呈抛物线,二次穿越中隧道变形具有叠合效应的规律,运营隧道变形在盾构脱离影响线前无明显变化,之后明显增大,且盾构脱离后变形仍继续发展,通过钢砂加荷使得已运营隧道变形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兰州地铁2号线盾构隧道穿越建筑物施工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地铁隧道施工对地层扰动出现的上部建筑物沉降变形以及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受力安全.研究结果对指导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相互交叉的隧道近距离施工中,新建隧道施工必然会扰动既有隧道,增加运营地铁结构安全监护的难度。解决好穿越施工引起的运营隧道结构变形控制问题,对城市地下设施建设与安全监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上海西藏南路越江隧道下穿越M8线隧道监护工程为例,介绍了泥水平衡盾构掘进施工对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了变形影响主要因素,得出了既有隧道的沉降主要发生在管片拼装阶段的结论;同时,从施工设备、材料、变形监控等方面提供了运营地铁结构安全监护的主要措施手段为同类型工程的监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丁传松  杨兴富 《施工技术》2012,41(1):84-86,91
以西藏南路隧道下穿轨道交通8号线工程实例,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运营隧道的变形情况。根据实测数据对新建隧道下穿运营隧道时运营隧道的变形特点进行了分析,对运营隧道的变形性状进行了总结,给出了其中的变形规律。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对运营隧道影响明显,隧道变形与盾构类型、地质条件、注浆施工控制及线路姿态调整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3.
结合新九燕山隧道实际情况,在对既有隧道衬砌结构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新建舣线隧道下穿既有单线铁路隧道的施工技术方案及监控量测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施工中采用φ108mm 大管棚与φ42mm 小导管结合的超前预支护措施,并对支护参数进行优化,制定了合理的爆破参数.介绍了监测点的布置与量测频率的选择.在施工中根据监...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对新建隧道下穿上部既有地铁隧道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对此类工程既有隧道的变形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在假定隧道正交下穿施工引起的地层沉降槽符合高斯曲线、既有隧道与周边地层的变形趋势一致的基础上,基于弹性地基梁模型,推导了计算既有隧道受新建隧道垂直下穿施工影响而产生的纵向沉降曲线表达式、纵向应力计算公式以及既有隧道所能承受的极限沉降表达式。形成了定量评价新建隧道垂直下穿施工对上部既有地铁隧道纵向变形和内力影响的理论计算方法和思路。通过与具体工程实例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上述方法所得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可以满足工程使用要求,对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盾构隧道-地层-建筑物相互作用机理较为复杂,需要通过较完整的监测数据,经典地表沉降计算经验公式,以及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等综合手段,才能分析出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建筑物力学变化情况。某商务广场在临近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建筑物室内装饰破坏等现象。将建筑物和开洞地基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结合监测数据和Peck公式,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10.0 建立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得出的结论,对控制地面沉降和建筑物力学状态变化,以及后期的修缮加固措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利用浆体变形单元体模型试验装置,研究了不同浆体压力、不同围岩土质条件以及不同地下水压作用下的盾构壁后注浆体的变形规律。试验研究表明,较高的浆体压力有利于加快浆体排水固结速率并增大浆体的最终变形量。土体的渗透系数是影响浆体变形的重要因素。在砂性土体中,地下水压对浆体的变形影响较大,在粘性土体中,浆体压力对浆体的变形影响较大。该装置可以用于研究浆液注入盾尾空隙后的受力状态、浆体的变形特性,有助于更深入地明确壁后注浆控制地层应力释放和地层变形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公路隧道安全监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南京地铁一号线一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公路隧道的具体工程实践 ,探讨了两种不同类型隧道互交穿越的施工监测技术 ,根据影响安全的各因素 ,采取可行的监测方案 ,分析了盾构穿越公路隧道过程中监测数据的变化规律 ,用于指导实践 ,保证了隧道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安全 ,获得满意的结果。为同类型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盾构隧道纵向变形性态研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城市地铁和市政工程建设的发展 ,由于软土隧道发生过量的不均匀纵向变形对隧道内力、变形及正常运营的影响日渐突出。本文以盾构法隧道为基础 ,结合工程实例 ,对软土盾构隧道纵向变形和结构性态进行讨论 ,介绍了盾构隧道纵向变形的影响因素 ,重点分析了土性不均匀与荷载变化两大主要因素对隧道纵向变形的影响 ,最后给出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双线盾构施工对邻近框架建筑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维MIDAS/GTS软件,考虑建筑物-土体-隧道共同作用,模拟了双线盾构垂直穿越独立基础的框架结构建筑物的工况。分析结果表明:在左线隧道已穿越建筑物的工况下,随着右线盾构机穿越建筑物的前后,建筑物左右两侧沉降差逐渐减小,最后右线沉降稍大于左线;沿隧道掘进方向的建筑物基础顶面产生不均匀沉降,先逐渐增大,随后逐渐减小并趋向于零;建筑物的最大第一主应力P1超出标准值,可能引起一部分建筑结构开裂;随着建筑物中轴线到两条隧道中轴线的水平距离L的增大,建筑物呈现向隧道一侧倾倒的趋势,框架最大第一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变总体上呈减小趋势,柱间差异沉降则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