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祁连造山带和华北板块西南缘的贺兰冷裂谷在古生代的构造界线位置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其以何种形式穿过贺兰山并向西延伸亦有不同的见解。本文详细分析了祁连造山带及贺兰山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以及元山子、围沟井晚泥盆世上叠盆地沉积特征,从陆架和陆坡转换地带、上叠盆地基底构造性质及其边界断裂带发育特征等着手,并参考该区的地球物理信息等进行综合研究,确认北祁连造山带与华北板块贺兰冷裂谷的界线位于青铜峡(牛首山)-固原断裂构造线,其在长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了构造多向性、多期性和多样性等基本特征。该界线在土井子附近穿越贺兰山与内蒙东西向查汗布拉格断裂相连。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对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山格局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因受北侧西伯利亚板块、东侧太平洋板块和西南印度板块共同影响,研究区由晚侏罗世 的挤压和抬升作用进入松弛拉张裂陷阶段,早白垩世盆地沉降中心较侏罗纪向北迁移,发育了以坳陷和断陷为 主的8个大小不一的沉积盆地群。晚白垩世本区受西南部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碰撞对接的强烈影响,沉积盆地 逐渐消失,此时沉积中心转移到祁连山东部及阿拉善一带,主要发育了2个沉积盆地群。早白垩世为本区烃源岩 形成时期,研究该区白垩纪盆山构造发育及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对寻找以白垩系为烃源岩的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与秦岭造山带构成盆山格局,特提斯洋的演化是该区盆山耦合的动力.印支-燕山期,强烈的逆冲推覆作用致使鄂尔多斯西缘贺兰山褶皱带和扬子古板块西缘龙门山造山带形成,并且形成了鄂尔多斯西缘和川西前陆盆地,构成了中国中部盆山耦合的格局.中部前陆盆地的形成经历了早期前陆拗陷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变形三个阶段复合而成,从盆山耦合类型分析属于陆缘碰撞造山带与周缘前陆盆地.造山作用和前陆盆地之间具有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机制,造山带控制了前陆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及境外天山铅锌矿床多有发现,如哈萨克斯坦Tekeli、Shalkiya和Achisai,乌兹别克斯坦Kurgashinkan和Uchkulach,塔吉克斯坦Altyntopkan,中国新疆乌拉根、彩霞山、阿齐山、阿尔恰勒等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构成了天山巨型铅锌成矿带。这些铅锌矿床形成于怎样的地球动力学背景?铅锌成矿的基本地质特征是什么?有哪些重要成矿类型?受何要素控制?未来找矿突破方向在哪里?这些都是颇受关注的地质找矿问题。在广泛矿产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及境外天山作为整体,综述了天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和重要铅锌成矿环境、典型矿床特征与成矿系统/成矿类型,总结了天山地区铅锌成矿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区域铅锌成矿特点与找矿突破方向。结果表明: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前寒武纪古陆形成、洋-陆俯冲增生、陆-陆碰撞造山和陆内成盆4个地球动力学过程,先后出现了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与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4类重要铅锌成矿环境。在元古宙古陆边缘裂陷盆地环境,主要受同生断层、还原性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等控制,形成了古陆边缘裂陷盆地铅锌成矿系统与SEDEX型铅锌矿床; 在古生代洋-陆俯冲增生岛弧环境,主要受弧岩浆活动、断裂构造、地层等控制,形成了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与矽卡岩型、斑岩型、岩浆热液脉型、VMS型铅锌矿床; 在晚古生代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主要受被动陆缘海相碳酸盐岩、张性开放空间、逆冲推覆构造等控制,形成了碰撞造山铅锌成矿系统与MVT型铅锌矿床; 在中—新生代山前/山间盆地环境,主要受盆地三元结构、油气运移与红层“漂白”、硫酸盐岩等控制,形成了山前/山间盆地铅锌成矿系统与砂岩型铅锌矿床。由此可见,天山地区存在多种铅锌成矿环境和不同铅锌成矿系统与成矿类型,其铅锌成矿表现出长时间、多期次、多类型叠合成矿和一定继承性的演化特点。尽管沉积岩容矿铅锌矿床(包括SEDEX型、MVT型和砂岩型)在全球铅锌矿产资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天山地区增生岛弧铅锌成矿系统则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北天山岛弧带,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南、北缘和中天山地块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北缘与东天山中天山地块元古界SEDEX型铅锌找矿、境外中天山地块北缘与南天山造山带古生代被动陆缘碳酸盐岩地层MVT型铅锌找矿、新疆西南天山山前/山间盆地砂岩型铅锌找矿前景良好,也仍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5.
新疆西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构造角度将西天山分为北天山弧前混杂岩带、中天山复合岩浆弧带、南天山弧后混杂岩带及南天山南缘晚古生代岩浆弧带;并且重建其古生代构造演化史:震旦纪一奥陶纪,古天山-准噶尔洋向南俯冲,在塔里木板块北缘中天山离散地体基底上形成中天山早古生代岩浆弧;志留纪-石炭纪,在中天山早古生代岩浆弧与塔里木板块之间形成南天山弧后盆地,随后该弧后盆地往北俯冲于中天山之下,此时古天山-准噶尔洋继续往南俯冲于中天山之下,从而形成中天山复合岩浆弧带;二叠纪,古天山-准噶尔洋、南天山弧后盆地相继封闭,古天山造山带形成;此后便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南天山南缘晚古生代岩浆弧则是塔里木板块往北的陆内A型俯冲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西湖凹陷煤系发育特征,对西湖凹陷和山东黄县盆地从构造和煤系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构造及演化对煤系发育的控制.研究成果表明:西湖凹陷与黄县盆地具有相似的构造动力学背景,中-新生代归属于滨太平洋构造域,受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运动、碰撞的动力学体制控制;西湖凹陷与黄县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同步性,断陷期盆缘主断裂控制了盆地的沉积;西湖凹陷构造演化可分为断陷-坳陷-区域沉降3个阶段,形成下断上坳的构造体系;与黄县盆地盆缘断裂控煤机制不同,西湖凹陷断陷期形成的同沉积构造坡折带控制了煤系发育,坡折带的规模、类型和构造组合样式是西湖凹陷平湖组煤系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导致西部苏堤-初阳构造带、平湖构造带中部区域和广意亭-木香榭构造带中南部等盆内富煤构造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伊宁地块是西天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上广泛出露晚古生代火山岩浆岩和沉积建造,对剖析该地块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伊宁地块以中部近EW向展布的乌孙山—塔勒得断裂为界可划分为南、北两大构造带,两者在基底建造、岩浆岩的组成与时代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盆地形成和构造演化等方面均呈现显著不同。其中,南构造带由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大哈拉—喀勒峻岛弧带和阿腾套弧后伸展盆地构成,推测海沟位于岛弧带之南(那拉提南缘断裂附近); 北构造带由早石炭世中晚期阿吾拉勒叠加岛弧带、特克斯—新源弧前盆地和清水河—苏布台弧后盆地-扇三角洲构成。在重新梳理并详细总结伊宁地块的最新划分依据及方案基础上,首次提出伊宁地块形成与演化的南、北构造带两拼接和演化三阶段新认识:①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南构造带初始弧-盆构造体系形成; ②早石炭世中晚期,北构造带的沟-弧-盆构造体系形成并增生; ③早—晚石炭世,初始的南构造带与增生的北构造带拼贴缝合,完成地块拼贴与增生,最终形成统一的伊宁地块。  相似文献   

8.
菲律宾斑岩型铜矿成矿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菲律宾位于环太平洋铜矿成矿带西带的外带上,分布有较多的斑岩型铜矿床.斑岩型Cu-Au-Mo矿床与白垩纪-渐新世辉绿岩、蛇纹岩、闪长斑岩侵入有关,含矿斑岩具有来源深、就位浅、多期次侵位、各期次侵位空间共存的特征.大洋板块的俯冲是形成斑岩铜矿床的主要因素.大洋板块俯冲形成了adakite和含矿斑岩,导致了大洋板块的膝折和撕裂,形成撕裂构造窗,控制斑岩铜矿床的分布.由于板块俯形成的撕裂带影响,形成了NW向切割造山带的正断层为特征的断裂系统,是控制含矿斑岩浅成侵位和矿床空间分布的重要构造系统,特别是大型线性构造或线性构造的交汇部位,是沟通浅表与深部过程的高渗流带和含矿斑岩岩浆上升侵位的重要通道,与板块俯冲形成的撕裂构造窗相联结,更趋于形成大型斑岩铜矿.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块南部晚古生代至叠纪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韩城、济源、登封、淮南等典型剖面的沉积相和区域岩相古地理.结果认为,华北地块南部晚古生代至三叠纪经历了由陆表海至湖盆的演化过程,盆地格局的转化受秦岭造山带碰撞造山作用的直接控制.秦岭造山带首先从商南—镇平—桐柏地区开始点接触碰撞,华北地块南部挤压沉降,在晚石炭世由构造高地演化为陆表海盆地,小秦岭和伏牛山地区成为向北的物源区;二叠纪挤压作用进一步加强,北秦岭—北淮阳构造带全面隆升,致使其北侧由陆表海演化为陆缘近海湖泊盆地;三叠纪秦岭造山带全面碰撞隆升,其北侧发育大型坳陷型湖泊盆地,且湖盆中心不断向造山带迁移.  相似文献   

10.
山西断陷盆地是中国东部典型的活动构造地貌类型.通过分析山西断陷盆地的构造特征、地震分布规律、构造应力场和深部构造特征,提出了山西断陷盆地的形成机制分3个阶段:第1阶段,挤压破裂;第2阶段,地幔上升、地壳剪切-拉张破裂断陷;第3阶段,断陷盆地形成和发展.地幔上隆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山西断陷盆地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史,周围三大板块对盆地的构造改造、演化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基于野外基础地质资料,利用德令哈及周缘地区构造要素测量分析、ASR法地应力测量、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阐述古、今地应力状态及可能的转变,从动力学机制方面分析柴达木盆地东部构造变形的主导因素,并对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探讨。该构造演化过程分为5个阶段:①晚二叠世—三叠纪抬升剥蚀阶段,受NE—SW向挤压;②早—中侏罗世伸展断陷阶段,受SN向弱拉张形成了一些差异断陷沉降带(如德令哈凹陷等),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东部均发生左旋走滑;③晚侏罗世—白垩纪挤压反转阶段,白垩纪应力场转变为NE—SW向挤压,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柴达木盆地东部受挤压应力作用单纯地向祁连山产生推覆;④古近纪挤压断陷-坳陷阶段,受近SN向挤压应力作用,阿尔金断裂强烈右滑,沿NW—SE向的分量可使柴达木盆地东部发生右旋走滑运动;⑤新近纪—第四纪阶段,柴达木盆地遭受强烈挤压,近SN向挤压应力作用在喜山晚期达到最强,奠定了柴达木盆地现今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2.
构造-热事件是盆地在发育过程中构造活动与盆地热演化发生相互作用的地质事件。含油气盆地构造-热事件研究对揭示盆地成盆过程及油气生烃、排烃、运移和聚集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世界范围内典型被动陆缘盆地裂陷期—裂后期热演化及其热机制,分析对比南海南、北陆缘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成果,总结了被动陆缘盆地裂陷期—裂后期热演化的普遍规律及其可能热机制。结果表明:被动陆缘盆地裂陷期热演化与裂陷过程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盆地热流随裂陷作用过程逐渐增大,在裂陷末期达到最大值,其动力学机制主要与岩石圈伸展作用有关;裂后期盆地热演化整体为热衰减过程,但受盆地所处构造位置及周围板块构造活动影响,裂后期热衰减变化幅度减缓甚至再次经历加热过程;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现今高热流特征主要与岩石圈强烈减薄和晚中新世以来的东沙运动有关;被动陆缘盆地构造-热事件未来进一步研究应不断尝试建立新的构造-热模型,以构造为导向探究成盆深部动力过程,揭示构造-热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运用构造地层地体、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方法来探讨中国的大地构造演化。认为中国是由时代不同,类型各异,规模不等的构造地层地体所构成。根据这些地体的形成机制,地层组合特征,地质构造背景等,把它们划分为两个地体增生构造域。并论述这些地体的基本特征、探讨其碰撞、增生作用与后期活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上接 2 0 0 0年第 4期第 34 3页 )2 扩张作用与造山作用2 .1 关于这类盆地的成因说  有关我国及邻区中新生代大陆盆地成因说 ,可概括为下列几种主张 :①分为挤压和拉张 2种盆地成因说[1 0~ 1 3] ;②早期挤压后期拉张成盆说[1 4~ 1 7] ;③挤压成盆说[1 8~ 2 3] ;④升降成盆说 ,把中国非海相盆地分为弯曲沉降、热力裂谷 (破裂沉降 )、周边上升和张弛断块 4种成因类型[2~ 4] ;⑤大陆扩张成盆说[2 ,2 5~ 2 9] 。  目前 ,多数作者认为 ,陆缘盆地和边缘盆地形成于拉张大地构造环境。然而 ,绝大多数作者依然主张陆内盆地挤压成因说。2 …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大型大陆扩张盆地的特点和性质取决于距离相邻相关大洋的位置。从陆内到中新生代特提斯洋岩和北西太平洋岸,分别发育了陆内、陆缘和边缘盆地,各有3个系列,羽状对称排列,越近洋岸,活动性越强,演化世代越新。发育时期盆地处于扩张状态,属于扩张性大地构造单元,具有造山作用,对于塑造造山带细部形态起决定性作用,成为造山带造形的“砥柱”。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造山作用有3种类型,大陆扩张盆地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诸城盆地作为早白垩世伸展盆地,与其东南侧胶南造山带之间的耦合关系一直以来仍缺少相关研究。基于野外地质考察、砂岩碎屑组分统计及主量元素特征分析,探讨了早白垩世诸城盆地的物源方向、莱阳群砂岩的地球化学组成、物源区风化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结果表明:诸城盆地莱阳群砂岩地球化学类型主要为铁砂岩和杂砂岩,其源岩具有长英质火成岩或中性岩特点;砂岩的化学蚀变指数(45~58)、化学风化指数(47~69)、斜长石蚀变指数(58~73)和化学组分变化指数(0.86~1.02)体现了源区风化作用很弱的特征;Dickinson分类图解及古流向指示砂岩源区主要为盆地东南侧的胶南造山带,砂岩的地球化学组成、风化特征等共同说明早白垩世时期胶南造山带经历了快速隆升事件;结合前人关于该地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胶南造山带的本次快速隆升是岩石圈减薄作用的结果,因而诸城盆地的快速沉降与胶南造山带的隆升是相互耦合的。上述结果一方面从地球化学角度证实了胶南造山带早白垩世时期经历了快速隆升事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诸城盆地原型是伸展断陷盆地,二者均是华北东部岩石圈减薄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大量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及其邻区中、北部早—中二叠世为陆内盆山-裂谷系统,主体处于伸展构造背景,总体表现为堑垒相间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南部为巴颜喀拉洋盆,早—中二叠世是巴颜喀拉洋盆扩张最为剧烈且规模最大的时期,巴颜喀拉洋盆中洋岛、海山遍布; 早—中二叠世晚期强烈的华力西构造运动使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巴颜喀拉洋盆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北强烈俯冲,形成东昆仑陆缘岩浆弧及其南部增生带,东昆仑陆缘岩浆弧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宗务隆山—西秦岭陆源裂谷盆地进一步发育,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早—中二叠世是研究区地球动力学机制从强烈扩张到强烈汇聚的转折时期,加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对建立该区地层序列、探讨其地质演化历史以及指导找矿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宁夏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在系统收集与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宁夏区内沉积建造构造、侵入岩浆构造、变质建造构造和大型变形构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宁夏稳定陆块区和造山系的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宁夏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划分和充分的表达.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主要服务于成矿区带的划分和成矿规律的研究.以龙首山—六盘山断裂为界,将宁夏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出华北陆块区和秦祁昆造山系2个Ⅰ级构造单元;鄂尔多斯陆块和北祁连弧盆系2个Ⅱ级构造单元;鄂尔多斯盆地、贺兰山被动陆缘盆地、走廊弧后盆地和走廊南山岛弧4个Ⅲ级构造单元;盐池—彭阳坳陷、贺兰山被动陆缘裂陷带、银川新生代断陷盆地、鄂尔多斯西缘被动陆缘坳陷、阿拉善南缘前陆盆地、香山弧后盆地、南山东端火山弧、南山东端弧背盆地8个Ⅳ级构造单元.为宁夏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质背景资料及下一步的找矿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造山带作为古特提斯洋消减、洋盆闭合的重要构造域,对古特提斯洋的演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并且其与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以西昆仑西北段慕士塔格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暗色包体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分析和黑云母40Ar-39Ar同位素分析,探讨岩体的演化历史。锆石U-Pb同位素分析给出n(206Pb)/n(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18.8±1.9)Ma,为晚三叠世,解释为岩体的结晶年龄,结合区域资料可推断岩体形成于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的后碰撞阶段;黑云母40Ar-39Ar同位素分析得到坪年龄为(6.018±0.072)Ma和(5.675±0.059)Ma,解释为岩体的隆升冷却年龄,表明西昆仑地区中新世晚期经历了冷却隆升事件,该隆升事件使西昆仑地区中新世晚期以来地形地貌及区域构造强烈改变,造成了区域内的干旱气候,并加速了在塔里木盆地形成塔克拉玛干沙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