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4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延长输注给药方案对重症感染的药效学。方法: 测定医院明确为重症感染的120株革兰阴性杆菌的MIC,应用 10 000 例蒙特卡罗模拟分析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传统输注 30 min 及延长输注1、2、3、4、5 h 的药效学达标概率。结果: 对于传统30 min输注方案,没有一种抗生素能获得90%以上的累积反应分数(CFR)。缩短给药间隔、增加每次给药剂量、延长输注时间均能增加CFR。对于4种抗生素延长输注1、2、3、4、5 h 的给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4.5 g q8 h的给药方案随着输注时间延长,获得的CFR相应逐渐增加。头孢他啶 2 g q6 h,亚胺培南 0.5 g q6 h、1 g q6 h,美罗培南 0.5 g q6 h延长输注至 3 h 时,获得最高的CFR,分别为 84.38%、78.50%、87.03%、81.53%。而头孢他啶 2 g q8 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4.5 g q6 h,亚胺培南 1 g q8 h,美罗培南 1 g q8 h、2 g q8 h延长输注至4 h时,获得最高的CFR,分别为 83.12%、89.94%、83.87%、82.29%、86.98%。结论: 由于重症感染的耐药率较高,常规给药方案不能获得理想的药效学。延长输注时间能增加药效学达标概率,3 h 或者 4 h 可能为最佳输注时间。  相似文献   

2.
蔡云  徐锦龙  张茂 《金属学报》2018,23(8):905-911
目的: 分析接受持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的脓毒症患者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6月到2016年5月间入住一综合性三级乙等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0 min内给予患者首剂4.5 g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给药结束后0、15、30、45、60、90、120、180、240、360、480 min的静脉血样进行药物浓度测定,采用无房室方法进行药动学分析,DAS 3.2.1软件计算药代学参数,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患者特征及CRRT参数与药代动力学的关系。以给药后8 h内血药浓度超过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大于50%(f%T>MIC>50%)作为药效学达标的指标。结果: 总共纳入8名患者。CVVHDF均采用前稀释方式。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峰浓度(C max)分别为116.11(98.03~152.29)和21.60(15.9~29.69) mg/L,分布容积(V d)分别为1.05(0.70~1.56)和0.69(0.56~0.78)L/kg,清除半衰期(t 1/2)分别为4.79(3.30~8.27)和4.38(3.35~5.52)h,总清除率(CL)分别为7.67(5.66~9.71)和6.11(4.36~10.03)L/h。多因素分析提示哌拉西林的Cmax与置换液流速显著负相关(β:-0.854,95%CI:-0.148~-0.036,P=0.007),CL与废液流速显著正相关(β:0.883,95%CI:0.133~0.433,P=0.004)。 假设MIC≤16 mg/L时所有患者均达到药效学目标,当16 mg/L<MIC<32 mg/L时,仅有5名患者(62.5%)达标,而当MIC≥64 mg/L,则所有患者均未能达标。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脓毒症患者接受CVVHDF时无论是哌拉西林还是他唑巴坦均表现为C max明显降低、t 1/2明显延长、CL降低,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CL和t 1/2基本一致。对于行CVVHDF的脓毒症患者,当细菌的MIC>32 mg/L,首剂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 g可能剂量不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评价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piperzcillin/ tazobactam,PIPC/TAZ)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延长输注时间和持续输注与传统输注给药方案比较能否获得更高的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方法:采用前瞻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3月间入住该院呼吸内科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且致病菌对PIPC/TAZ敏感的患者200例,随机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试验组给予PIPC/TAZ 3.0g/0.75g,q8h ,微泵静脉持续输注3h;对照组给予PIPC/TAZ 3.0g/0.75g,q8h,静脉滴注30min。比较2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变化情况,治疗后临床疗效、细菌学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结果:治疗d4、d8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C-反应蛋白、血液氧分压,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d4、d8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8%和90.9%,而对照组为58.6%和81.8%,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清除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1.8%和78.9%, 2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引起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和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PC/TAZ微泵持续静脉输注3h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与传统输注给药方案比较,能获得更高的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是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更合理有效的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4.
黄晓晖  李俊 《金属学报》2004,9(11):1205-1208
药动药效联合模型在药理学研究中正在发挥越奉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该领域定量计算方面的一些新概念和新进展,包括药动学和药效学模型、药动药效联合模型的四个属性、Sheiner效应室理论应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药动药效联合模型的计算程序等。  相似文献   

5.
李皛  郭歆  刘智  余鹏  马岳惠  程泽能 《金属学报》2013,18(3):290-296
目的: 研究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单次及多次口服阿维莫泮胶囊后阿维莫泮及其代谢产物ADL 08-0011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共入组24例受试者,其中12例受试者参加6、12、18 mg 3个剂量组单次给药药动学研究,采用随机开放、3×3拉丁方试验设计;在完成3个周期的单次试验后,继续进行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试验,给药方法为每天给药2次,每次给药 12 mg,共给药 6 d。另外12例受试者参加 24 mg 剂量单次给药药动学研究。采用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阿维莫泮及代谢产物ADL08-0011浓度,应用WinNonlin 6.1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阿维莫泮在 0.192~75 μg/L 范围线性良好,特异性、精密度、准确度及回收率都符合生物样本测试要求。6、12、18、24 mg 单次给药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 Cmax(8.79±6.10)、(18.30±9.92)、(31.48±13.68)、(32.91±17.95) μg/L;tmax(1.4±0.6)、(1.8±0.6)、(1.8±0.6)、(2.1±0.6) h;AUClast(33.2±23.0)、(60.3±28.9)、(94.1±42.2)、(112.0±57.5 ) μg·h·L-1; t1/2(8.4±4.9)、(8.4±5.3)、(7.9±4.8)、(10.0±4.3) h; CL/F(218.1±111.8)、(234.7±135.7)、(217.6±95.3)、(256.9±132.5) L/h。多次给药(12 mg bid)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 (16.57±10.15) μg/L,tmax(1.6±1.0) h,AUClast (64.4±32.0) μg·h·L-1,t1/2 (12.0±3.3) h,CL/F (258.4±109.4) L/h。结论: 该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阿维莫泮的药动学研究。阿维莫泮在6~18 mg 剂量范围内的单次给药以及 12 mg bid 的多次给药人体药动学特征都符合线性动力学过程,而 24 mg 剂量单次给药则吸收过程出现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研究厄贝沙坦与氢氯噻嗪联用在肾性高血压大鼠体内单剂量及多剂量用药时的药动学-药效学关系。方法: 将SD大鼠制备成2肾1夹型肾性高血压模型,给大鼠单剂量或多剂量灌胃给药,分别于第1天和第8天连续的预定时间点测定血药浓度,同时测定动脉收缩压(SBP)和动脉舒张压(DBP)等药物效应,建立效应室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并计算相关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对单用、联用及单剂量、多剂量的药动学-药效学规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 厄贝沙坦的药动学特征呈二室模型,氢氯噻嗪在非稳态和稳态条件下均未改变厄贝沙坦的药动学参数,而在稳态条件下,厄贝沙坦可增高氢氯噻嗪的血药浓度及曲线下面积。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联用降压效应优于单用的效应。药物效应和效应室浓度之间符合Sigmoid-Emax药效学模型。单剂量下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间存在滞后现象,多剂量下滞后现象消失。Emax、EC50、Keo等药效学参数在厄贝沙坦组和两药联用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建立了PK-PD定量数学模型研究厄贝沙坦和氢氯噻嗪联用在大鼠体内单剂量和多剂量用药后药动学-药效学(暴露-反应)关系的规律,并提供了相关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泮托拉唑钠肠溶片为对照药,评价左旋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方法:采用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试验设计,30名健康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单次和多次给予20 mg、40 mg左旋泮托拉唑钠和40 mg泮托拉唑钠肠溶片,采用LC-MS/MS法测定左旋泮托拉唑血药浓度,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监测胃内24 h pH值,评价药物的量效关系。 结果:单次给药20 mg、40 mg左旋泮托拉唑钠和40 mg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后左旋泮托拉唑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 635±410)、(2 756±1 024)和(1 536±615)ng/mL,t1/2分别为(1.41±0.31)、(1.55±0.64)和(1.35±0.22)h,AUC0-t 分别为(3 623±1 322)、(7 383±3 785)和(3 276±1 302)h·ng·mL-1;多次给药后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1 704±239)、(3 297±743)和(1 832±557)ng/mL,t1/2分别为(1.41±0.40)、(1.58±0.64)和(1.45±0.22) h,AUC0~t分别为(3 587±1 040)、(8 189±3 399)和(3 878±1 272)h·ng·mL-1。单次给药后pH>4.0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32.98±10.7)%、(45.37±9.61)%、和(32.63±14.63)%;多次给药后pH>4.0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45.12±11.97)%、(50.76±10.63)%和(41.67±7.1)%。结论:健康受试者单次和多次给药后左旋泮托拉唑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而40 mg左旋泮托拉唑钠组的药效优于其他剂量组,健康受试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氯法拉滨注射液单剂量及多剂量静脉滴注的人体药动学过程。方法: 4例白血病患者单剂量恒速静脉滴注氯法拉滨注射液 52 mg·m-2·d-1 ,单剂量试验结束后进入多剂量给药试验, 52 mg·m-2·d-1 ,连续给药 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及尿液中氯法拉滨的浓度,并采用DAS药动学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求算有关药动学参数。结果: 4例受试者单剂量静脉滴注氯法拉滨注射液后,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414±205) μg/L,tmax(3.0±1.4) h,t1/2z(4.4±2.0) h,AUC0-t(2475±659) μg·h·L-1,AUC0-∞(2566±606) μg·h·L-1,CLz(21.2±5.1) L·h-1·m-2,Vz(142±97) L/m2,MRT(0-t) (6.3±2.2) h,Zeta(0.18±0.07) h-1,24 h 平均尿液累积排泄率为(39.53±20.98)%。52 mg·m-2·d-1静脉滴注氯法拉滨注射液,连续给药5 d,第5日达稳态,主要药动学参数为Cmax(581±126) μg/L,tmax(2.0±0.8) h,t1/2z(6.4±3.1) h,AUC0-t(2451±349) μg·h·L-1,AUC0-∞(2603±409) μg·h·L-1,CLz(20.4±3.7) L·h-1·m-2,Vz(187±80) L/m,Zeta(0.13±0.05) h-1,MRT(0-t) (5.1±1.8) h,Css(102.14±14.53) μg/L,蓄积因子R(1.04±0.28),血药浓度波动度DF(576.26±226.89)%。结论: 氯法拉滨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 52 mg·m-2·d-1 ,连续给药 5 d,药物在体内无蓄积,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口服奈必洛尔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中的单次及连续多次给药药动学特征。方法: 16名健康受试者采用随机、开放、2×2交叉试验设计,单次给药剂量为5、10 mg;多次给药为每天 5 mg,连续 7 d。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肘静脉血,采用LC-MS/MS法测定奈必洛尔血药浓度,药动学参数采用WinNonlin软件计算。结果: 单次口服 5 mg盐酸奈必洛尔片后奈必洛尔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11.1±5.6)h;AUClast为(9.3±7.7) μg•h•L-1;AUCinf为(8.2±7.2) μg•h•L-1;Cmax为(1.3±0.7)μg/L;CL/F为(1.9±1.5)L/h;MRT为(12.3±5.5)h。单次口服 10 mg盐酸奈必洛尔片后奈必洛尔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11.1±5.7)h;AUClast为(20.0±17.3) μg•h•L-1;AUCinf为(18.3±16.2) μg•h•L-1;Cmax为(2.4±1.2)μg/L;CL/F为(2.0±1.7) L/h;MRT为(13.4±6.9) h。多次给药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8.3±3.2) h;AUClast为(15.7±12.8) μg•h•L-1;AUCinf为(14.7±12.7) μg•h•L-1;Cmax为(2.4±1.2) μg/L;CL/F为(0.6±0.3) L/h;MRT为(9.3±3.4) h。单次给药的AUC值显著低于多次给药。结论:奈必洛尔体内药动学在 5 mg 和10 mg剂量范围内呈现出比例化剂量反应关系的趋势。按每天5 mg 给药 7 d,奈必洛尔血药浓度可达稳态,体内呈现明显的蓄积趋势。  相似文献   

10.
师少军  顾世芬  陈汇  曾繁典 《金属学报》2004,9(11):1260-1263
目的: 建立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分析蝙蝠葛碱在犬体内药动学与其对心电图影响之间的关系。方法: 蝙蝠葛碱6mg·kg-1静脉注射后,8h内定时取血,同时观察并记录心电图变化。采用反相高效液相-紫外法测定血浆中蝙蝠葛碱的浓度。应用3P97程序药动-药效参数估算程序对血药來度和效应时间数据进行估算。结果: 蝙蝠葛碱在犬体内动力学行为符合二房室开放模型,t1/2α=0.049 土0.016 h;t1/2β=2.7±0.6h。编福葛滅对HR的最大抑制率为(26.4±6.1)%,对PR, QRS,和Q-Tc间期的最大延长率分别为(33.7±10.0)%、(35.6±12.0)%和(25.5±9.4)%。效应滞后于血药浓度10~15 min。药理效应与效应室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sigmoid-Emax模型。结论: 以上模型很好地描述了蝙蝠葛碱在犬体内的血药浓度与其对心电图的药理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阐明健康志愿受试者经单次和多次餐时口服盐酸伊伐布雷定片后,原型药伊伐布雷定、代谢产物去甲伊伐布雷定(S-18982)的体内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心率和心率-收缩压乘积的影响。方法: (1)采用随机、开放、自身交叉设计的研究方法。12名受试者交叉单次餐时口服盐酸伊伐布雷定片5、10和15 mg,采集给药前及给药后0.25、0.5、0.75、1、1.5、2、2.5、3、4、6、8、12、24、36和48 h血样。单次给药结束后12名受试者分别于早、晚餐时用药各5 mg,连续5 d(共9次),采集第3~5 天早上用药前、第5 天早上用药后(按单次给药时间点)血样。用LC-MS/MS法测定伊伐布雷定和S-18982血药浓度,DAS 3.0计算药代参数并评价药物蓄积性。(2)采集单次给药各周期和多次给药第5 天给药前及给药后24 h内心率和血压,进行药效分析。结果: (1)单次给药5、10和15 mg后,原型药及S 18982的Cmax分别为(18±7)、(36±18)和(45±24)μg/L,(2.6±0.8)、(4.9±1.9)和(6.9±1.7)μg/L;AUC0-48 h 分别为(55±20)、(124±47)和(186±79) μg•h•L-1,(15±4)、(35±9)和(57±15)μg•h•L-1。原型药和S-18982的tmax、t1/2分别在1.5~1.9 h、2.3~2.9 h和1.8~2.4 h、8.0~9.3 h范围内。多次给药5 mg后原型药和S-18982的Cmax、AUC0-48 h 分别为(21±9)、(78±31)μg/L和(3.6±1.3)、(34±14)μg•h•L-1。(2)药物对受试者心率和心率-收缩压乘积都有降低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给药后约3 h(比tmax延迟约1~2 h)时作用最强,可持续至9~12 h。结论:(1)餐时给药条件下单次给药伊伐布雷定及其代谢产物S-18982的吸收程度Cmax和AUC0-48 h 在5~15 mg剂量范围内呈线性规律;原型药吸收达峰较S-18982略快,消除较S-18982快。多次给药后两物质血浆浓度与单次给药相比有所提高,但均无明显蓄积情况发生。(2)盐酸伊伐布雷定片可降低健康受试者心率、心率-收缩压乘积,对收缩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对重症感染患者达托霉素药动学/药效学(PK/PD)的影响。方法:入选24位重症感染患者其中ECMO组和非ECMO组各12例,静脉滴注达托霉素500 mg qd,待药物达稳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测定血药浓度,计算并比较组间药代动力学参数,使用蒙特卡罗模拟评估达托霉素相同给药剂量下在不同人群中的靶向达成概率(PTA),通过应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达托霉素MIC分布计算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ECMO与非ECMO组患者静滴达托霉素500 mg qd后,Cmax分别为(85.5±25.4) μg/mL和(79.4±29.2) μg/mL,AUC0-24分别为(674.2±267.2) mg·L-1·h和(952.9±304.5) mg·L-1·h,t1/2分别为(10.9±2.1) h和(11.6±4.3) h,Vd为(0.21±0.12) L/kg和(0.150±0.061) L/kg,CL为(13.3±4.7) mL·h-1·kg-1和(9.2±3.4) mL·h-1·kg-1,AUC0-24和CL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其余各药动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蒙特卡洛模拟结果表明,当MRSA对达托霉素敏感性下降时(MIC≥1 mg/L),ECMO组PTA值和CFR值均小于90%。结论:体外膜肺氧合装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达托霉素于重症感染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对于绝大多数行ECMO重症患者来说,当MIC≥1 mg/mL时,标准给药剂量的达托霉素无法有效覆盖MRSA所致感染,需要增加给药剂量以保证达托霉素CFR>90%。另外,建议此类患者实施达托霉素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同时临床上应根据MRSA病原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调整给药方案结论。  相似文献   

13.
陈琳瑶  周星辰  郭歆  苏桃  程泽能 《金属学报》2012,17(11):1249-1257
目的: 丙泊酚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短效静脉麻醉药,本文通过研究丙泊酚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从而评价国产丙泊酚注射液与进口产品的治疗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两周期、交叉试验设计。共入组受试者24名,于不同周期分别给予试验制剂或对照药,周期间的洗脱期为 7 d。受试者在心电、脑电监护的情况下给药,给药前2 min至用药后 15 min 实时记录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记录麻醉时间。采用HPLC-Flu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试验过程中记录不良事件。结果: 共23名受试者完成本试验,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 Cmax 分别为 2.284 和 2.452 mg/L; tmax 分别为4 和 4 min; AUC0-t 分别为 0.706 和 0.423 mg·h·L-1; AUC0-∞ 分别为 0.471 和 0.506 mg·h·L-1。两制剂间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93.1%。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主要药效学参数如下:BISmin分别为 51 and 53; AAImin分别为18 和20; BISAUC0-15 min分别为 373.4 和 342.7; AAIAUC0-15 min分别为 892.5 和 850.5。结论: 国产丙泊酚注射液与进口产品在药动学及药效学均具有等效性,且安全性良好,故认为二者具治疗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冻干重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在中国健康成年受试者中皮下单、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 研究纳入12名符合入选标准的健康成人受试者,男女各半。给药第1~8日,每日皮下注射 5 μg 的rE-4一次,连续8日。结果: 受试者第1日和第8日皮下注射rE-4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AUC0-t分别为 690.2、718.0 ng·h·L-1;AUC0-∞分别为 779.8、797.9 ng·h·L-1;tmax分别为 0.89、0.79 h;Cmax分别为 201.4、212.7 ng/L;t1/2Z分别为 2.38、2.31 h;CLz/F分别为 6.7、6.5 L/h。单、多次给药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次给药后累积指数为 1.0017。试验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仅发生1例轻度不良反应。结论: 中国健康受试者每日1次连续8日皮下注射 5 μg rE-4安全性良好,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体内无蓄积,可推荐进一步用于II期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5.
何杰  刘冬雪  钟羚君  邵华  胡琳璘 《金属学报》2022,27(11):1264-1271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重症感染患者米卡芬净血药浓度,并采用有限采样法估算其AUC。方法:重症感染患者静脉输注米卡芬净150 mg,每日1次,输注时间为1 h,稳态后分别于给药前、给药后1、2、4、8、12和24 h收集患者血液样本,建立UPLC法测定米卡芬净血药浓度,并采用Phoenix WinNonlin 6.4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用SPSS 22.0软件对2~4个采血点的药物浓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建立有限采样模型。结果:血浆中米卡芬净线性范围为1.0~50 mg/L(r2=0.994),定量下限为1.0 mg/L,米卡芬净提取回收率为73.20%,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15%。分别采用2~4个时间点的血药浓度估算AUC,其中2个时间点的方案C4、C12,3个时间点的方案C4、C12、C24,4个时间点的方案C4、C8、C12、C24预测性能良好,r2分别为0.986,0.995,0.996。结合预测精准性和可操作性,推荐3个时间点方案,其方程为4.578+7.263×C4+9.684×C12+6.411×C2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测定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度高,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可用于临床米卡芬净血药浓度的测定,并通过所建立的有限采样模型推荐给药后4、12、24 h的浓度估算AUC0-24,为优化米卡芬净给药方案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蕊  张颖  王书臣  许羚  郑青山 《金属学报》2004,9(11):1209-1212
目的: 研究丹参酚酸盐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以及血药浓度与血小板粘附性和聚集率的关系。方法: 9名健康志愿者根据交叉设计,静脉滴注丹参酚酸盐200、300、400 mg,用药后不同时间采血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酚酸盐血药浓度;玻球法测定血小板粘附率;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丹参酚酸盐药动学代谢呈二室模型,消除半衰期约lh,表观分布容积较大,提示为全身分布,峰浓度约为14 mg·L-1。血小板粘附率在用药后呈波动性下降,5 h(即用药后4 h)药效渐渐消失,可见一个药效滞后环,在停药后3 h、血药浓度在1.91 mg·L-1时药效达峰值。血小板粘附率在静滴药物期间与药浓相关,药效峰值与药浓岭值吻合,也呈现药效滞后环。结论: 丹参酚酸盐在健康人体消除快,对血小板聚集率和粘附率均有降低作用,前者达峰时间在滴注给药末,后者在停滴后3 h,均呈现较好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7.
浮选废水中苯胺黑药与外加基质的共代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制SBR系统研究不同基质与苯胺黑药的共代谢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基质种类和比例条件下,SBR系统的好氧反应时间为3 h,反应过程均可基本完成;几种不同共代谢基质促进苯胺黑药降解效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蔗糖、乙酸钠、葡萄糖、淀粉和维生素C;当基质与苯胺黑药的质量比为1:1时,苯胺黑药的降解效率最高;以蔗糖为共代谢基质的出水COD为70 mg/L,去除率达到87.3%,苯胺黑药出水浓度为3.7 mg/L,降解率达到98%;以蔗糖与乙酸钠作为混合基质时,出水COD为84.70 mg/L,COD去除率为84.6%,苯胺黑药浓度为13.55 mg/L,苯胺黑药降解率为93.23%;对胺黑药与蔗糖质量比为1:1时的实验数据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1.600 8±0.080)mg/L、vmax=(0.264±0.006)mg/(L.m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酮康唑对茶碱血药浓度及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测定氨茶碱单用及与酮康唑合用后家兔体内茶碱血清浓度, 并对两组药动学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酮康唑可使氨茶碱血药浓度明显降低;合并用药组Vd 为4.70±1.48 L, AUC 为51.94±25.51 mg/(L·h), 对照组Vd 为1.39±0.61 L, AUC 为75.74±11.29 mg/(L·h), 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和P<0.05), 其余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变化。结论 两药合用时应调整氨茶碱的给药量, 并注意监测其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9.
王大为  李峰  徐平  周磊  刘李  刘晓东 《金属学报》2012,17(11):1211-1215
目的: 研究灵仙新苷在 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四周期交叉设计,即 Beagle犬 8只,雌雄各半,随机等分为4组,分别采取单剂量静脉注射 (0.75 mg/kg)及灌胃 (7.5、15和 30 mg/kg)两种给药方式,交叉给药,间隔 1周。并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 LC-MS/MS测定血浆中灵仙新苷的浓度,利用DAS 2.0 软件估算灵仙新苷在 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并计算绝对生物利用度。结果: Beagle犬i.g. 7.5、15和 30 mg/kg 灵仙新苷后,估算的 t1/2分别为 (14.3±2.7)、(13.3±1.3)和 (13.7±2.4) h,AUC0-36分别为(1.9±1.2)、(4.5±1.9)和 (8.0±3.3) μg·h·mL-1,Cmax分别为(0.14±0.08)、(0.27±0.10)和 (0.52±0.28) μg/mL。i.v. 0.75 mg/kg 灵仙新苷后,估算的 t1/2为 (13.3±3.0) h,AUC0-36为 (66.2±12.8) μg·h·mL-1。灌胃灵仙新苷在 Beagle犬体内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 0.32%、0.35%和 0.30%。结论: 口服灵仙新苷后在 Beagle犬体内绝对生物利用度很低,其药动学过程在研究剂量范围内是线性的。  相似文献   

20.
吴永磊  王丹  张睢扬  王英  孙芹 《金属学报》2017,22(7):767-774
目的: 利用微透析技术研究美罗培南不同输注方式在脓毒症大鼠不同组织药代动力学状况;用蒙特卡洛模拟美罗培南在脓毒症大鼠体内两种输注方式下的药效动力学,比较两者差异。方法: 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传统延长及优化延长2组(n=6)用于药代动力学实验。微透析探针植入大鼠颈静脉、股二头肌、皮下脂肪及肺。基于非房室模型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比较两种输注方式药效动力学差异。 结果: 两种输注方式下AUC组织(0-6 h)/AUC血浆(0-6 h)均小于1;传统延长和优化延长输注组间比较显示,Tmax在血液、肺组织、骨骼肌及皮下脂肪组织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最小抑菌浓度(MIC)值时,优化延长输注方式游离美罗培南的在不同组织中的40%fT>MIC的目标获得概率(PTA)优于传统延长输注方式。结论: 根据血浆药物浓度可能会高估了抗生素的活性导致高估了其临床疗效,以组织液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指导美罗培南用药较根据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更为合理。实验PK/PD结果提示,美罗培南的优化延长输注的给药方案较传统延长输注的给药方案可能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