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费慧芝  王涵  胡小娅  李娜  文威  颜陶  周岐新 《金属学报》2012,17(10):1137-1142
目的: 研究帕罗西汀抗慢性轻度不可预见刺激(CUMS)致大鼠抑郁症作用与调节氧化应激平衡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功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关系。方法: ♂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G)、模型组(MG)、帕罗西汀(1.8 mg·kg-1·d-1)灌胃处理模型组及对照组。采用孤养结合CUMS方式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以开场实验及糖水消耗试验评价大鼠抑郁行为,试剂盒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及过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放射免疫法分析血清皮质酮(CORT)浓度,RT-PCR法测定大鼠海马BDNF及下丘脑CRF mRNA表达。结果: 与NG组相比,MG组大鼠在开场实验中水平得分、 垂直得分和理毛次数以及糖水消耗均明显降低,血清MDA含量明显升高,SOD和CAT活性降低,血清COTR含量及下丘脑CRF表达明显升高,海马BDNF表达降低。给予帕罗西汀能够显著阻遏CUMS诱导的上述变化,但对正常组大鼠无明显影响。结论: 帕罗西汀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减轻CUMS所致氧化应激损伤和改善HPA轴功能及阻遏神经细胞BDNF 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刺激(CUMS)致大鼠抑郁行为的性别差异与神经细胞单胺氧化酶B(MAO-B)、5-羟色胺转运体(5-HTT)及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NET)表达的关系。方法: SD大鼠雌雄各30只,随机分为雄性对照组(MCG)、雄性模型组(MMG)、雌性对照组(FCG)和雌性模型组(FMG),采用孤养结合CUMS方式建立大鼠抑郁模型。以开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大鼠焦虑抑郁行为;Western blot法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测定脑桥NET和海马5-HTT及MAO-B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 经CUMS处理的MMG大鼠开场实验水平和垂直得分均显著低于MCG,FMG大鼠垂直得分明显低于FCG,且MMG大鼠水平和垂直得分也显著低于FMG;FMG和MMG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长于各自对照组,且MMG大鼠不动时间显著长于FMG;与各自对照组相比,FMG和MMG大鼠5-HTT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而MAO-B表达明显升高;NET蛋白表达仅MMG明显升高,且显著高于FMG大鼠。结论: CUMS更易诱导雄性大鼠产生抑郁样行为,其原因可能与CUMS导致两性大鼠MAO-B、NET、5-HTT表达量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3.
徐颖  冯劼  郭建友 《金属学报》2013,18(10):1086-1092
目的:探讨枳壳乙醇提取物对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的应激(CUMS)大鼠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 21 d CUMS方法建立抑郁模型,造模的同时灌胃枳壳乙醇提取物(5、10和 20 g/kg)。采用糖水偏好和强迫游泳评价大鼠抑郁行为,以胃排空和肠推力评价大鼠胃动力变化,采集全血测皮质酮(COR),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盐皮质受体(MR) mRNA、皮层和海马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枳壳10、20 g/kg 显著提高抑郁大鼠的糖水偏好(P<0.05,P<0.01),显著延长强迫游泳测试中的不动时间(P<0.05,P<0.01)。枳壳 20 g/kg 显著提高大鼠胃动力(P<0.05)。枳壳10、20 g/kg 显著上调海马GR mRNA表达,降低血浆COR浓度,并上调皮层和海马的BDNF mRNA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枳壳乙醇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提高大鼠胃动力,上调海马GR mRNA、皮层和海马的BDNF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阚红卫  程燕  周兰兰  明亮 《金属学报》2005,10(10):1143-1146
目的: 研究一种白僵茵代谢产物(BCEF0083) 对实验性慢性应激抑郁大鼠下丘脑、垂体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及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G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法造成大鼠抑郁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抑 郁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AVP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海马GR mRNA表达。结果: BCEF0083可降低慢性应激抑郁大鼠下丘脑、 垂体AVP含量,上调海马GR mRNA表达。结论: BCEF0083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其降低慢性应激大鼠下丘脑、垂体AVP含量及上调海马GR mRNA 表 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吴海银  张晶 《金属学报》2013,18(3):252-257
目的: 研究5-羟色胺类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经典5-羟色胺类抗抑郁药氟西汀及选择性5-HT1A受体激动剂8-OH-DPAT,通过立体定位特异性注射到野生型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敲除型小鼠海马部位,通过Brdu免疫组化和新奇摄食抑制试验、强迫游泳试验、悬尾试验等抑郁行为学检测,观察神经元再生的变化情况和抗抑郁效果。结果: 氟西汀和8-OH-DPAT通过nNOS上调海马神经元再生,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 海马nNOS-神经元再生通路介导5-羟色胺类抗抑郁药的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复方丹参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大脑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B(Trk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针药结合治疗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SD雄性大鼠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丹参组、电针组、针药结合组,每组8只。复方丹参组给予复方丹参片 0.75 g/kg 灌胃,电针组选取百会、大椎穴给予电针刺激,持续 30 min,针药结合组联合采用复方丹参片灌胃和电针刺激,各组治疗均每天1次,连续5周。另用8只SD雄性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BDNF、TrkB及VEGF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BDNF、TrkB 及VEGF表达明显减弱(P<0.01 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复方丹参组、电针组、针药结合组大脑皮质BDNF、TrkB 及VEGF表达均明显增强(P<0.01 或P<0.05),并且针药结合组的表达高于复方丹参组和电针组(P<0.01 或P<0.05)。结论: 电针与复方丹参联合疗法对大鼠慢性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DNF、TrkB及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联合应用丙戊酸钠缓释剂治疗伴有激越、焦虑症状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同时伴有激越症状、焦虑症状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在SSRI的基础上联合丙戊酸钠缓释剂)和对照组(仅仅使用SSRI),每组4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2、4、8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HAMA)、杨氏躁狂量表(YMRS)、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有2例失访脱落,治疗后1、2、4、8周的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是 28.9%(11/38)与 7.9%(3/38)、36.8%(14/38)与 13.2%(5/38)、50%(19/38)与 28.9%(11/38)、89.5%(34/38)与 52.6%(20/38)。对照组因副作用3例脱落、其中1例因转躁退出,治疗后1、2、4、8周的有效率和痊愈率分别是 21.6%(8/37)与 5.4%(2/37)、32.4%(12/37)与 8.1%(3/37)、43.2%(16/37)与 18.9%(7/37)、54.1%(20/37)与 32.4%(12/37)。两组治疗后1、2、4、8周末HAMD、HAMA、YMR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从治疗后第1周到第8周,各时点的3个量表评分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或 0.01)。不良反应总体发生数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丙戊酸钠缓释剂联合SSRI治疗某些伴有激越、焦虑症状的抑郁症疗效优于单一使用SSRI,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赤芍 801 (propyl gallate, PG) 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损伤、细胞凋亡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表达的影响。方法: :线栓右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 制成SD 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实验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 、模型组、溶媒组、PG 组(分 PG 23.5、47、94 μmol/kg 3 个亚组) 等 5组。采用 Longa 等评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TUNEL 染色法观察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段(1、2、4、7 d) 模型鼠缺血区周边组织阳性神经元数量;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段各组缺血区周边组织 BDNF 的表达情况 。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 1 d, 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TUNEL 阳性细胞数均达到高峰。与此相仿, 该时段缺血周边区的 BDNF 表达亦达到高峰, 此后逐渐下降 。该时段TUNEL 阳性细胞数和 BDNF 表达与其它各时段(2、4、7 d) 比较均有升高(P<0.01) 。予上述不同剂量组的 PG干预后, 47、94 μmol/kg 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UNEL 阳性细胞数均有明显下降, 同时缺血周边区的 BDNF 表达有明显增加;并以 94 μmol/kg组为著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 BDNF 的早期表达增加可能对促进缺血周围区的损伤修复有重要作用;PG 能有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机制可能与其促进 BDNF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了探讨抗焦虑药物治疗焦虑症状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束缚应激模型, 观察抗焦虑药物帕罗西汀用药组大鼠的旷场行为和下丘脑c-fos 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应激大鼠在旷场中的穿行格数和直立次数明显增加, 下丘脑室旁核c-fos 表达显著增加, 而帕罗西汀用药组能减少大鼠在旷场中的活动和下丘脑室旁核c-fos 表达。结论: 帕罗西汀对束缚应激大鼠脑保护作用可能与下调c-fos 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百事乐胶囊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隔颞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抑郁模型组、氟西汀组、百事乐胶囊高、中、低剂量(2.88、1.44、0.72 g/kg)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建立抑郁大鼠模型,连续应激21 d后,采用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测试大鼠的抑郁样行为,Morris水迷宫测试评价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大鼠海马隔颞轴神经营养因子BDNF、NT-3、NGF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糖水偏好率显著降低,游泳不动时间增加(P<0.01);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潜伏时间显著增长(P<0.01),穿越目标象限的次数显著降低(P<0.05);海马隔颞轴S1、S2、T3、T4部分BDNF、NT-3、NGF表达下调(P<0.01)。在给予百事乐胶囊干预后,模型大鼠的糖水偏好率显著增加,不动时间降低(P<0.05);同时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及目标象限潜伏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越目标象限的次数增加(P<0.05);此外,百事乐胶囊也能使模型大鼠海马隔颞轴S2、T3部分BDNF、NT-3、NGF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 百事乐胶囊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提高其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可能与调节海马隔颞轴S2、T3部分的功能,促进海马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H2S对油酸导致的大鼠肺水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平均分成4组:对照组(CG组)、模型组(MG组)、预防组(PG组)、NaHS组(SG组)。CG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0.2 mL/100 g 后,再注射生理盐水 7 μL/100 g。MG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0.2 mL/100 g 后,再注射油酸 7 μL/100 g。PG组尾静脉注射NaHS 3.4 mg/kg 后,再注射油酸 7 μL/100 g。SG组尾静脉注射NaHS 3.4 mg/kg 后,再注射生理盐水 7 μL/100 g。各组大鼠注射药物 40 min 后颈总动脉取血并处死,取肺脏。观察肺脏大体观及肺组织病理改变,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测定血清及肺组织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 与CG组相比,MG组大鼠肺脏包膜下淤血严重,肺脏表面大量片状出血、灶性实变及梗死;肺泡间隔增宽,肺泡壁损伤、断裂,肺泡内存在大量粉红色液体及圆形气泡;肺湿干重比(P<0.05)及血清、肺组织中MDA水平均明显增加(P<0.01),血清与肺组织SOD活力显著降低(P<0.01)。与MG组相比,PG组大鼠肺脏仅见肺底部仍存在片状出血;肺组织病理结构显示间质轻度增厚,部分肺泡内存在粉红色液体,肺泡内圆形气泡少见,肺脏水肿程度较轻,湿干重比减小(P<0.05);血清与肺组织中MDA水平降低(P<0.01),而血清与肺组织中SOD活力则明显增高(P<0.01)。与CG组比较,SG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2S能显著减轻肺组织损伤,减少血浆渗出量,具有减轻肺水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肺组织的氧化损伤以及降低血管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红景天对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建立睡眠剥夺模型,每组半数行Y型电迷宫测试,并检测海马和额叶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半数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区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结果: Y型电迷宫测试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红景天组全天总反应时间(TRT)和错误反应次数(EN)均较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红景天组海马组织和额叶组织SOD活力均较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红景天组海马组织MDA含量较低(P<0.05),额叶组织MDA含量与模型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hAT表达检测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红景天组阳性细胞着色较深,轮廓较清晰,排列较整齐,各亚区阳性细胞数量较多(P<0.05)。GFAP表达检测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红景天组阳性细胞着色较浅,细胞体积较小,突起较短较细,侧枝较少,阳性细胞数量较少(P<0.05)。结论: 红景天对睡眠剥夺后大鼠脑组织氧化损伤及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可缓解睡眠剥夺造成的学习记忆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珠子参总皂苷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um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珠子参总皂苷100 和 200 mg/kg 组。治疗组各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给药 7 d 后,行冠状动脉结扎术,结扎 30 min 后,再灌注 24 h。记录再灌注后 30 min 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24 h 后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然后取血进行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酶(CAT)含量分析;心脏经TTC染色和HE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时定量PCR检测SOD/GPX/CAT反应系统SOD1~SOD3、GPX1和CAT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质和细胞核Nrf2蛋白表达。结果: 珠子参总皂苷(100、200 mg/kg)可显著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P<0.01),能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血液中CK、LDH含量和MDA水平,增加SOD、GSH-Px、CAT酶的活性;减轻ROS所致心肌氧化应激损伤,降低心肌梗死面积(P<0.05,P<0.01)和改善心脏组织形态学;上调SOD/GPX/CAT反应系统基因表达水平和促进Nrf2核移位,增加心肌细胞核内Nrf2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 珠子参总皂苷对MI/RI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激活Nrf2抗氧化途径和抗脂质过氧化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姜黄素作用于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动物模型的疗效,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抗氧化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新生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8只。Ⅰ组:NEC模型组;Ⅱ组:姜黄素干预组;Ⅲ组:正常对照组。采用三因素联合造模法。姜黄素干预组实验动物以腹腔注射进行干预。实验动物每日定时称量体重,观察并记录动物生长发育及一般情况。实验结束后进行肠组织标本大体观察及HE染色后组织损伤评分,测定肠组织中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肠道组织血红素加氧酶(HO-1)的表达。结果: Ⅱ组大鼠的生长发育、一般情况及肠组织大体形态改善均优于Ⅰ组。HE染色组织损伤评分显示Ⅰ、Ⅱ组均高于Ⅲ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含量在Ⅰ、Ⅱ组较Ⅲ组明显升高,而Ⅱ组低于Ⅰ组(P<0.05)。SOD活性Ⅰ组较Ⅱ组 和Ⅲ组显著下降(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O-1表达Ⅰ、Ⅱ组较Ⅲ组均明显上调(P<0.05),而Ⅱ组较Ⅰ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姜黄素是治疗NEC新生大鼠模型的有效药物。姜黄素可能通过诱导NEC实验动物肠黏膜HO-1的表达而发挥其对肠道组织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唐古特大黄多糖(Rheum tanguticum polysaccharides, RTP) 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水浸束缚应激法(water immersion and restraint stress, WRS) 复制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 提前灌胃给予大黄多糖, 应激6 h 后处死动物,观察溃疡指数和胃粘膜损伤程度的变化, 检测血清及胃粘膜组织中超氧物歧化酶(SOD) 和丙二醛(MDA) 的变化。结果: RTP 能明显降低应激大鼠胃粘膜溃疡指数和胃粘膜MDA 水平, 升高血清和胃粘膜SOD 活性。结论: RTP 对水浸束缚应激引起的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可能是大黄治疗应激性胃溃疡的有效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费美姣 《金属学报》2012,17(11):1272-1275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联合古拉定对糖尿病肾病(DN)氧化应激状态的影响,以探讨其在DN治疗中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2型DN(Ⅲ期)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A, n=34)、厄贝沙坦治疗组(B, n=42)和厄贝沙坦联合古拉定治疗组(C, n=44)。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 24 h 尿蛋白定量、空腹血糖(FGB)、甘油三酯(TG)、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钾(K+)的变化,分光分析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的表达水平。结果: 各组 24 h 尿蛋白定量、FGB、BUN、SCr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TG、K+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B组治疗后 24 h 尿蛋白定量、BUN、SCr较A组治疗后显著改善(P<0.05),C组治疗后 24 h 尿蛋白定量、BUN、SCr较B组治疗后亦显著改善(P<0.05)。C组治疗后较治疗前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表达水平显著减低(P<0.01),而A和B组未见上述变化(P>0.05)。A、B和C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44.1%、61.9%和 81.8%,C组显著优于A和B组(P<0.05)。结论: 厄贝沙坦联合古拉定提高了DN患者体内SOD活性和降低了MDA的表达,改善了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并可进一步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从而对肾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线粒体能量代谢、ATP酶活性、脂质过氧化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 大鼠30 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异丙酚处理组。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全脑缺血10 min 再灌注60 min 时,断头处死大鼠。检测海马线粒体三磷酸腺苷(ATP)、丙二醛(MDA)含量及Na+-K+-ATP酶、Ca2+-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活性并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线粒体的ATP含量及Na+-K+-ATP酶、Ca2+-ATP酶、SOD、GSH 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MDA 含量增高,线粒体超微结构亦发生明显损害;麻醉相关剂量的异丙酚可使ATP含量、Na+-K+-ATP酶、Ca2+-ATP酶、SOD、GSH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并降低MDA 的含量,减轻线粒体损伤的程度。结论: 异丙酚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保持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促进线粒体ATP含量和ATP酶活性的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