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深入探讨了5G超级SIM卡在信息安全和反诈骗应用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介绍了智能卡、动态口令认证、生物特征识别等身份认证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并强调了双因素识别方式在防止身份盗窃方面的优势。文章详细阐述了5G超级SIM卡如何利用其内置安全元素(SE)提供的信息安全处理功能,实现移动终端APP的身份认证和授权,从而确保信息安全。此外,本文还讨论了5G超级SIM卡在支付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特别是通过结合运营商大数据能力和数据短信功能,为交易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在反电诈应用方面,文章介绍了5G超级SIM卡作为数字身份认证载体的优势,包括与可信身份认证平台的互通、支持访客认证以及高安全性等特点。同时,探讨了运营商如何利用大数据手段建立反电信诈骗数据库,并通过与银行反诈中心的合作,实现对风险电话的预警和拦截。此外,本文还总结了5G超级SIM卡在反诈骗方面的其他应用,包括采用高级加密技术、支持多种安全防护功能以及与其他反诈骗技术的结合使用。通过这些措施,5G超级SIM卡有助于保护用户隐私和安全,降低被骗风险。  相似文献   

2.
基于SIM卡的双因素认证方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通过对GSM系统安全性的分析,结合双因素认证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GSM手机SIM卡的双因素认证协议,该认证协议使用给SIM卡内植入的种子数与GSM系统时间值进行密码运算,获得消息认证码,使认证服务器可以根据此认证码对用户进行基于SIM卡和种子数的双因素身份认证。该协议的特点在于利用SIM卡和GSM系统的已有资源,通过给SIM植入种子数,使手机实现了双因素认证机制中的时间令牌的功能。最后,对该认证协议的安全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网络终端认证方式存在的安全问题如无法防止冒用身份攻击,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安全网络终端认证方式,在该认证方式下,智能手机中的SIM卡把智能手机作为虚拟读卡器与网络终端建立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和网络终端上的PKCS#11(公开密钥密码标准)模块操作SIM卡进行认证.给出了具体的认证协议,并对该协议进行了安全分析.通过对认证协议的安全性分析表明,该协议可抵御多种协议攻击,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STK空中下载技术的安全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介绍了用于手机SIM卡(用户识别卡)的应用工具包(STK)技术和空中下载技术,通过分析STK空中下载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了多级动态密钥的身份认证方案来进行STK卡空中下载服务的双向认证,可以保证下载过程中用户身份的合法性,提供数据完整性、下载过程完整检查以及防重传攻击等功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基于互联网的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普及,为企业资源访问提供强认证的需求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双因素认证成为研究的重点.然而当前的双因素认证系统存在信道单一、部署成本昂贵的问题.利用STK技术设计了一个能够实现WPKI功能的安全SIM卡--PK-SIM卡,将WPKI引入基于SIM卡的认证系统中,利用加密短消息作为信息载体,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双因素身份认证系统.重点介绍了该的组成原理、工作流程,并分析了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手机SIM卡实现增值服务开创了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的一个新领域,文章介绍了基于SIM卡的移动通信信息服务系统的总体构架及系统功能,同时,就该系统在安全方面采用的先进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不同体系公钥基础设施(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PKI)和无证书公钥密码体系(CertificateLess public key Cryptography,CLC)的跨域身份认证方案不能满足身份盲化性以及高效的异构跨域认证问题,提出代理盲签名的高效异构跨域认证方案。该方案重新构造了一个高效、安全的跨域身份认证模型并结合代理签名和盲签名的优点,在云间引入一个可信认证中心CA给予第三方合法代理者可信的代理权限来执行代理盲签名操作。此代理者不仅减少了云间认证中心CA的通信负载,实现不同域授权代理盲签名用户和请求代理盲签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还满足了双向实体身份同步认证的盲化性以及代理盲签名的可识别性,提高了认证安全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基于数学困难性问题满足抗替换性攻击、抵抗重放攻击、抗中间人攻击和身份不可追踪性等性能,完成了异域用户之间高效、高安全性的跨域身份认证。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教育资源共享安全性低和身份认证困难的问题, 提出了一种区块链技术与无证书签名相结合的可跨域身份认证方案, 将无证书签名技术的高安全性、无密钥托管问题等优点应用到区块链的分布式网络中, 实现了身份认证过程中用户安全、跨域认证、恶意用户可追溯、注册信息不可篡改. 首先, 基于教育区块链与无证书签名的身份认证方案是建...  相似文献   

9.
技术新闻     
“WLAN-SIM V1.0”发布 10月21日,WLAN智能卡联盟(WLAN Smart Card Consortium)发表了为WLAN用户认证中采用用户认证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技术的最新版智能卡规格“WLAN-SIM V1.0”。该组织称,由于此规格的基础足GSM移动电话系统使用的技术,因此移动运营商能够使用现有的漫游、安全和后台基础设施。 SIM是GSM手机使用的用户认证技术,它预先在SIM卡中保存用户信息,用广将卡插入手机中就可以使用。WLAN-SIM V1.0是一种为了将该技术用于无线LAN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当前智能门禁系统在安全性和便捷性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分析,文章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国密算法SM2的智能蓝牙门禁系统.系统分为加密卡端、门禁端和移动终端三大部分,通过加密卡保存用户公私密钥对以及签名数据等敏感信息,利用SM2算法对交互数据进行签名验签确保用户身份信息安全,软硬结合确保开锁安全.同时基于iOS系统采用iB...  相似文献   

11.
Ericsson and TeliaSonera have performed international roaming trials using a SIM card to authenticate the user when accessing both GSM and WLAN networks.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电力营销系统的SIM卡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基于电力营销系统对SIM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模式。通过在营销系统搭建对SIM卡的管理功能,以及编制SIM卡的运行管理办法,创建了SIM卡管理的规范流程,实现SIM卡的购置、领用、使用、返仓、报废的全过程管理,对仓库新SIM卡备用量、SIM卡通信费用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了SIM卡资产管理水平,实践了SIM卡资产使用可靠性、使用效率、使用寿命和全生命周期成本总和最优的创先理念,实现了对S I M卡的精益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一种电子申报系统的特点和安全要求提出了安全解决方案,采用一种具有DMZ的防火墙把内网(Intranet)同不安全的外网(Extranet)隔离,该方案拟定用安全套接层议(SSL)来保证用户与系统之间的数据的安全传输,用户身份验证采用CA机制,内部网用认证中心进行用户身份认证。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各种SIM卡技术的对比,说明了SIM卡不仅用于解决用户入网鉴权和加密问题,还在向着双面应用、非预置个人化信息、更小更薄、存储容量更大等方向发展。SIM卡技术的演进,推动着手机终端的发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终端除具备通信功能外,还将具有银行卡、门禁卡、公交卡等多种个人化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USB的接口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一种基于USB总线接口卡系统,利用此卡上预留的几种常用接口,用户板可以非常方便的通过USB总线与计算机交换数据。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基于SIM卡的端到端短消息加密通信的机制.该机制利用智能卡的数据加密能力与主动式命令等特性,巧妙地在其上实现了短消息的编辑、加密和发送,很好地满足了那些对敏感数据传输的安全要求;同时对于移动网络和手机终端都没有特别要求,通过OTA技术可以很方便地下载到用户SIM卡中,易于在现有的移动网络中实施.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无线通信模块中SIM卡在物联网应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介绍了嵌入式SIM卡通信模组的市场需求、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和标准,探讨了中国移动在物联网嵌入式SIM卡通信模组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最后分析了嵌入式SIM卡通信模组在物联网业务发展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介绍PKI系统和智能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安全技术,重点研究PKI安全体系在手机智能卡中的应用。利用存储在卡中的PKI安全插件,为手机卡和SP应用之间提供身份认证、数字签名等服务支持,有效确保了手机智能卡在网络数据传输中的安全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RF-SIM卡越来越广泛的走向市场,与一般的SIM卡相比,RF-SIM卡多了于刷卡支付应用功能,基于RF-SIM卡移动支付应用方案,本文设计了移动支付应用文件系统,该应用文件系统的设计包括需搭建的文件系统的平台基础、访问命令处理过程的实现、安全报文数据的加解密设计、人机交互的菜单的实现几个部分,通过调试、脚本验证和模拟器模拟,该系统设计实现了支付应用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