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掀起空间的“盖头”,是对内部未知形象的期待,同时验证设想与实际符合程度,对未知的渴望与猜想成为现实的欣喜与满足。人对建筑及内部空间的韵律、变化的心理审美亦是如此,从建筑由外而内的行走中,展现四维的空间序列,建筑也因此产生流动,不同于雕塑欣赏的空间、时间秩序,被比拟为“凝固的音乐”。  相似文献   

2.
王昀 《华中建筑》2002,20(3):33-36,54
该文以独特的视角,精妙地剖析了“音乐中的数”和“建筑中的数”的关系,从而找到音乐与建筑相互之间具有本质性的共通点-数,于是将产生有着普遍意义存在的音乐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对话,于是“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句名言不再抽象。  相似文献   

3.
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的外观,像是由许多小型建筑或不同建筑元素随意拼合的即兴表演。看似自由到极致的造形实际上脱胎于一个很常规的平面,各房间在空间上彼此联系,使室内空间能彼此渗透交流。格利采用便宜的材料,如白色抹灰的墙面、金属板的屋顶等.结合看似残破、片断、舞动的形体塑造了一个“可进入的雕塑”般的建筑。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的建筑—北京兴涛会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算深入却一直未曾中断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现象让我越来越感兴趣:就是在中国建筑传统中,对于我们今天称之为“建筑”与“城市”的两个概念并没有特别的区分,而这恰恰成了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干中国的传统来说,城市(如紫禁城、北京城)不过是放大的建筑,而建筑(如四合院)却可是缩小的城市。用今天的话来讲,所谓的“城市”与“建筑”具有平面与空间布局的同构特征。可能并不恰当:我把这种“城市”与“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称作“城市”与“建筑”的复合性。 中国建筑的另外的特点上一在于它的特别简化单一的…  相似文献   

5.
刘鹏 《华中建筑》1990,(3):27-31,22
建筑的外部空间形式往往是高层次的建筑理论的重要表现途径,对建筑的形体塑造的研究与讨论虽不时兴,但却值得,这将会直接地提高建筑创作实践水平。本文拟就对某些建筑形象中的“雕塑性”形式感问题及其创造作些肤浅的探索。一“雕塑感”——建筑中的美学现象在建筑评论文章中,“雕塑感”一词常被用来品评一些具有个性的建筑形象,表达了品评者对建筑外的空间形象的心理感受:建筑的外形特征使他们联想到了雕塑艺术。例如:  相似文献   

6.
宋莉 《南方建筑》1998,(4):84-87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内容要求具有全方位,多层次与高效率。于是大量综合性建筑如复合建筑和综合体建筑应运而生,空间构成随之复杂多样化。空间组合时,多种复杂繁多的功能空间之间需要有更多的辅助性、联系性、转换性即“过渡性空间”相联。然而相对于主体空间或功能空间,“过渡性空间”的设计常被忽略了,因此认识与掌握“过渡性空间”概念及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二、“过渡性空间”概念1、空间秩序在空间组合中,如何处理好功能空间,过渡性空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地将其功能,服务对象,要表达的目的和意义,技术结构…  相似文献   

7.
雕塑属"纯"立体造型艺术,雕塑家可随意发挥其艺术想象力,表现他的思想主题或艺术观点;而建筑师却要面对一系列的"建筑本体问题",如功能关系、空间的使用、结构体系、能量循环、人的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从立体造型艺术角度将"雕塑融入建筑",凭借对雕塑的审美认识,汲取雕塑表象的审美成分,让建筑形体突破各类"建筑本体因素"的制约,将雕塑性语言运用于建筑当中,赋予建筑更多的表现力与包容性,从而实现"实用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简洁纯净的体形谦虚地与宏伟的主场对话,不同气质的对比使各自的灵性得到趣味盎然的共生。作为一个摹写水的建筑,纷繁自由的结构形式,源自对规划体系巧妙而简单的变异,却演绎出人与水之间的万般快乐。椰树、沙滩、人造海浪……将奥林匹克的竞技场我们这样表述着“水立方”,是希望透过不多的文字告诉人们,这一设计的三个重要命题:奥运公园的群体关系、结构与外观如何产生,以及功能和运营的安排带给建筑的不同意义。关于“水”与“方”赫尔佐格的主体育场,如同评委所谓“推动性的、革命性的发展”的评语一样,我们看到的是对体育建筑语言模…  相似文献   

9.
《新材料新装饰》2004,2(7):30-35
The Museum of moclern Art.Moma国际寓所是由当代集团投资,北京当代鸿运房地产经营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一座国际寓所,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大量艾伯利作为这所高凯寓所的设计者之一,他为了营造人们“心理的健康”而努力,他制造了可与历史比美的MOMA“织锦紫铜立面”,以及“非常放松的在家里。不紧张的随意自由的享受空间”。从以下Eberle大量的演讲和对MOMA的诠释中,从他的建筑以及他的先进设计理念中,从他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和观念中,我们会对“建筑是表现为空间的时代意志”有一个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彭晋媛 《福建建筑》2002,(B10):12-13
中华传统文化“礼乐复合”,艺术形式与伦理规范共鸣,追求艺术的韵律与社会的秩序对照呼应。因而,传统建筑通过空间领域的划分来规导人际行为,建筑空间与行为习俗共识,形成“内外有别”的空间格局,传统建筑通过具有标示功能的符号体系来表达人际关系,建筑形式与伦理秩序共语,形成“家国同构”的建筑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