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郝忙利 《山西建筑》2011,37(15):62-64
结合西安市东二环—北二环立交工程,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进行了钻孔灌注桩大型原位浸水载荷试验。通过对立交工程桩基未浸水、浸水前及浸水后三种工况的载荷试验,对桩基的极限承载力和沉降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桩基负摩阻力强度值及其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对黄土区域桥梁桩基础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假设桩侧自重湿陷黄土浸水变形曲线符合指数形式,推导出了摩擦桩在桩侧土浸水后处于弹性阶段时,单桩侧摩阻力、中性点位置以及桩身轴力的解析表达式。分析了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对桩侧摩阻力及桩身轴力分布的影响,为桩基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重湿陷性黄土与单桩负摩阻力离心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和分析黄土的湿陷变形性质与桩基的负摩阻力,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的方法分别对原状自重湿陷性黄土与重塑湿陷性黄土进行模拟浸水试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和重塑湿陷性黄土浸水湿陷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显著湿陷变形阶段、湿陷稳定变形阶段以及水位下降后土体的固结变形阶段。根据试验结果,对于以沉降观测为目的的试验研究中,用重塑黄土代替原状黄土进行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其湿陷变形的方法是可行的。进而分析基桩负摩阻力分布规律及中性点位置的变化规律。单桩的负摩阻力分布及中性点位置是一动态变化过程,中性点位置与桩长的比例为0.68~0.82。  相似文献   

4.
通过桩基础在湿陷性黄土中浸水载荷试验,分析了桩在各土层的负摩阻力,得出了在一些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在浸水状态下基本未产生负摩阻力,侧摩阻力为正,湿陷性对单桩极限承载力值影响甚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作为模型试验相似材料,进行2×2群桩基础浸水模型试验,对桩周土体湿陷变形规律和桩基础荷载传递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层浸水后,随浸水时间的持续,湿陷变形量-浸水时间关系曲线可划分为:初期平缓段、浸水陡降段、中期平缓段和停水后平缓段.随湿陷深度的增大,桩侧负摩阻力自上而下发展,中性点深度逐渐下移.停水稳定后,中性点深度比为0.7.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当湿陷性黄土层下限深度采用室内试验确定时,同时考虑桩顶承受工作荷载,浸水后负摩阻力的中性点深度比可参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取值.当土层湿陷变形处于浸水陡降期时,桩侧负摩阻力迅速发展,下拉荷载和桩端荷载增大,导致群桩基础沉降也逐渐增大,土层的湿陷与桩侧负摩阻力、群桩基础沉降的发展呈现出同步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地下连续墙基础竖向极限承载特性及浸水后负摩阻力分布特征,选用石英粉、砂、膨润土、石膏和工业盐制备了人工湿陷性黄土,对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特性进行分析;采用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填筑模型试验,进行地下连续墙基础承载特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制备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参数与天然黄土基本一致,可用于湿陷性黄土与构筑物相互作用模型试验相似材料。地下连续墙竖向承载力达到其极限时,外墙和内墙总侧摩阻力荷载分担比为67%,确定地下连续墙为端承摩擦型基础。地基浸水湿陷后,中性点深度比为0.64~0.73,试验结果与桩基浸水试验测试结果较为一致。由于地下连续墙基础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防渗性,芯土不受水的影响,内墙侧摩阻力与承台土反力能够得以发挥,有效减小地下连续墙基础的沉降。  相似文献   

7.
8.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浅谈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主要论述了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经验方法,通过工程实例,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防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水措施,以及时排除导致地面下沉的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建筑物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湿陷性黄土中的基桩进行浸水静载荷试验,得到其Q~s曲线、s~lgt曲线及桩在各土层中的摩阻力,指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得出了在浸水状态下桩的负摩阻力在一些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可忽略不计、湿陷性对单桩极限承载力值影响甚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湿陷性黄土间歇浸水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湿陷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湿陷变形的充分完成需要足够的浸入水量和浸水时间。实际上,地基浸水往往是断断续续多次进行的,地基大多处于间歇浸水条件之下。根据土层每次侵水的饱和程度以及湿陷发展程度的不同,间歇浸水可分为四种情况。沿用以往的提法,本文所说的“间歇浸水”系指“土层的压力不变,每次浸水都达到饱和并使湿陷变形达到稳定”这一特定情况,以下将“浸水饱和并使湿陷变形达到稳定”简称“充分湿陷”。  相似文献   

11.
CFG 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中分析了CFG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机理,并对其桩体材料、复合地基设计等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给出了一个工程实例,说明了CFG桩复合地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苏迎社 《建筑科学》2011,27(3):97-99
根据对载体桩技术作用原理的分析和研究,简明论述了载体桩的受力原理,以及单桩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方法.文中提出了载体桩的特点及在工程中的适用范围,并且对载体桩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作了详细的介绍.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载体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设计方法.通过检测结果的验证,阐述了载体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推广、应用及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妥善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负摩阻力引起的桩基承载力下降问题,以消除桩周黄土湿陷性为出发点进行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探索,采用非传统的特殊浸水方式分别对混凝土灌注桩、微型钢管砂浆复合桩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桩顶受荷时采用注水孔与试坑相结合浸水量较大,浸水段桩侧以负摩阻力为主,最大值达319.62 kPa,局部出现正摩阻力;成桩过程中采用泥浆循环浸水量较小,桩周土体在桩顶受荷前完成部分湿陷,受荷后桩侧以正摩阻力为主,局部出现负摩阻力,且数值较小,最大值为32 kPa;特殊浸水条件下桩周土体沿桩身分段湿陷,桩侧出现多个负摩阻力峰值及中性点,正、负摩阻力交错分布;桩基负摩阻力的大小受浸水方式、加载方式、浸水固结时间的综合影响,建议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对桩周土体预先进行微量浸水,消除部分黄土湿陷,以避免由于地下水环境改变而引发的桩基承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对某体育馆湿陷性黄土场地所采用的冲击成孔挤扩支盘桩进行浸水静载荷试验,并在两根试桩上、下盘底和桩端预埋土压力盒进行应力测试,进而对于试桩Q~S曲线的特征和上下盘、桩端的应力测试结果进行了荷载传递规律分析,并探讨了土层浸水饱和对支盘桩侧阻和端阻发挥的影响,为支盘桩在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鹏 《土工基础》2006,20(3):10-12
1引言CFG桩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简称。当CFG桩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时,可采用振动沉管施工工艺,不仅可消除湿陷性,对桩间土也具有挤密作用。在某工程中采用了CFG桩加夯实水泥土的多桩复合地基方案,既消除了地基土的湿陷性,又大幅度提高了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且降低了造价,取得了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钻孔灌注桩基础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应用,对钻孔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及桩基沉降进行了计算;给出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流程,为高层建筑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基础形式的选择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铭  訾改林 《土工基础》2008,22(3):19-20,32
CFG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分析了该方法的技术要求、布桩形式及工艺流程,载荷试验和桩基检测表明,CFG桩是一种较好的地基处理方法,适用于湿陷性地基土中。  相似文献   

18.
CFG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洛阳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某高层建筑中,首次采用了CFG长桩加夯实水泥土短桩的多桩型复合地基,根据地基检测结果分析了其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效果,提出了该种类型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施工处理措施。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可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可供土建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未能消除地基土体的湿陷性,在施工或使用中由于水的侵入导致黄土湿陷,从而导致隧道内地基失稳而遭破坏或使道路、地下管线等被毁的事故称为黄土湿陷灾害。在隧道基面上设置若干个挤密桩孔,并在挤密桩孔内铺设填料层构成挤密桩。用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结构简单,施工时产生震动较小,噪声污染小,不仅能够达到隧道内消除地基黄土湿陷性的目的,同时,还能够保证隧道工程内部支护结构的稳定和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0.
厚层黄土地区钻孔灌注长桩的负摩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茜  孙学先 《土工基础》2007,21(6):50-52
简单阐述了厚层黄土地区钻孔灌注长桩的一种施工方法,通过对桩基础在这种特定施工工艺下的受力分析,得出了成桩后先使黄土地基湿陷而产生的负摩阻力会对桩基后期承载力产生有利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