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县"字及河南内乡县衙群体空间布局、风水选址、"戒石牌坊"文化、对联文化等角度,通过对内乡县衙的再认识、再分析,解读了内乡县衙所蕴涵的建筑历史文化,提出了建筑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文化的观点,以便使"正在消失的中国县衙"所蕴涵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土”文化的典型代表窑洞建筑的特色的分析,指出了它所具有的内在的逻辑与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粹。窑洞建筑的构筑形态蕴涵着许多值得注意的机制,它涉及到一系列当代建筑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巢"字与"巢居"建筑所蕴涵的建筑历史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雷  邢燕 《四川建筑》2007,27(5):46-48
从中国建筑历史、建筑文化角度,通过对"巢"字与"巢居"建筑的再发现、再认识、再分析和再思考,并结合实例解读了"巢"字与"巢居"建筑所蕴涵的中国建筑历史文化,以便使"正在消失的巢居"建筑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石莹 《中外建筑》2012,(11):54-56
窑洞建筑是西北地区一种民居形式,具有选址因地适宜、冬暖夏凉的特点。本文从窑洞的特色出发,对窑洞建筑室内设计提出一些观点。在窑洞室内设计中,考虑它的采光条件、房型功能、设备配备、装饰风格以及用材运用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文超 《城市建筑》2014,(11):276-276
本文从陕北黄土文化的视角下,总结研究了其在窑洞建筑的产生、发展、营造方式、使用等各个方面的作用,提出了笔者对于地域建筑设计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调查和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窑洞的优缺点,总结了改造传统窑洞的具体方法,并指出了研究窑洞建筑的方向,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因地制宜的改造传统窑洞建筑,才能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窑洞建筑。  相似文献   

7.
莫畏  贾文亮 《门窗》2013,(4):336
建筑是篆刻在基石上的历史。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东北近十年的历史,是灰黑色的记录。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成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实际上是把中国东北变为它的殖民地。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新京(长春)开始了它尴尬困厄下的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8.
牛云 《新材料新装饰》2021,(4):60-60,64
文章分析了窑洞民居建筑的成因,阐述了窑洞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包括窑洞民居建筑的形态与风貌、窑洞民居建筑中的艺术美,研究了窑洞民居建筑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13)
在古代汉语中,"所"字复杂多变。本文围绕这一特定的"所"字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引出"[所·动]"结构及相类似的"所"字结构,并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分析。  相似文献   

10.
郭斌 《山西建筑》2006,32(24):46-47
介绍了生态、住、屋、居、家、民居等的涵义,阐述了乡土建筑、风土建筑的存在形式及意义,论述了民居中的窑洞建筑形式及生态建设方法,体现了窑洞建筑的优势,指出窑洞建筑是我国民居建筑中的文化宝库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珠 《城市住宅》2010,(1):91-92
<正>"城市窑洞"式绿色建筑定义是:利用新型绿色材料、科学合理的结构构造方法,对城镇建筑进行设计或改造而形成的形状上不似窑洞,而功能上胜似窑洞的专利建筑(ZL200710185259.8)。  相似文献   

12.
韩奕 《山西建筑》2006,32(16):33-34
就陕北高原地的民居窑洞,分析了陕北窑洞这一建筑形态产生的必然性,介绍了它所具有的几个特点,并详细阐述了它的几种形式,对保护自然生态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窑洞民居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阴阳有序以及若干社会心理因素的建筑意匠,以此找寻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建筑文化的“根基”与居住文化的渊源,并希望能对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2)
《说文解字》作为我国语言史上第一部字典,其中收录了众多"马"部字,这些马部字蕴含着中国深厚的文化信息,本文将对此作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社会对历史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逐步深化;相关部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加大了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优秀近代建筑进行保护的力度。但由于过去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在国内一些地区出现因为保护方法和措施不当而造成的对历史建筑“保护性的破坏”。认知是保护的前提,基于这样的理念,本文分别从文化遗产本体和人类文化活动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再将两个观察的视角叠合,把历史建筑和其作用对象进行关联思考,力图剖析其文化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在体验者个体或群体上生成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安徽建筑》2019,(11):25-26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绝大多数历史建筑因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所需的功能及各方面的要求而逐渐地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些具有重大价值的文保类建筑自然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但大部分历史建筑却仍在编外,他们最终难逃被拆迁的厄运。与此同时,意味着一段历史以及其伴随的文化也将从记忆中抹去。当我们以后想再去研究这段历史,这个建筑的时候就出现了豁口。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建筑就是一本史书,是活化石,尤其是历史建筑。文章旨在探索关于非文保类历史建筑的在当代生活的遗存问题,挖掘其背后隐藏的价值,从而找到适合非文保类历史建筑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7.
李甘 《重庆建筑》2015,(5):8-11
以明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为基础,通过介绍明溪建筑文化现状,分析建筑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明溪建筑文化保护的对策,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相协调。  相似文献   

18.
颜萍 《小城镇建设》2001,(12):77-77
一、历史文化建筑的基本特征——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建筑是具有传统性形态建筑物,其形象是和它们的环境一起在漫长岁月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是人们生活累积的结果,又或是某个特殊的历史事件的机遇,让其具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历史文化建设首先的  相似文献   

19.
刘元 《安徽建筑》2001,8(4):1-2
本文结合“现代建筑理论”的一些思想,从国内、国际的社会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中探寻了“欧陆风、产生的原因,具体分析了欧陆风对我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及其存在的意义,并指出了对“欧陆风”进行客观审美评价和正确借鉴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侯政 《山西建筑》2007,33(12):30-32
介绍了下沉式窑洞的平面布局、墙体材料、供暖系统及采暖方式,并对其热工性能及节能效应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下沉式窑洞在热工方面的缺陷并分析了其原因,最后展望了北方传统乡土民居的未来,以使传统的民居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