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不同挤压膨化温度(90、100、110、120和130℃)对棉粕中游离棉酚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粕挤压膨化脱酚的最佳温度是120℃,超过这一温度后游离棉酚的降解速率不再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挤压膨化温度升高棉粕蛋白氮溶解指数(NSI)迅速降低,棉粕中粗纤维、有效赖氨酸和总赖氨酸的含量也随温度升高而显著降低,但当温度达到120℃时,总氨基酸(AA)和必需氨基酸(EAA)的含量达到最大值。此外,120℃时,棉粕中支链氨基酸(BCAAs)的含量也最高。所以,挤压膨化温度在120℃时,既可以显著降低游离棉酚的含量又可较好的保持棉粕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了棉粕的挤压膨化脱酚工艺,建立了一个3层网络结构的BP神经网络模型用以预测游离棉酚的降解规律,采用十折交叉验证表明:选择隐藏层神经元数为8、网络训练函数为\  相似文献   

3.
我国棉粕资源丰富,棉粕是优良的植物性蛋白饲料,粗蛋白含量高,基本都在40%以上,氨基酸种类丰富,但是棉粕中的游离棉酚(FG)严重限制了棉粕的利用。长期饲喂棉粕日粮会引起蛋鸡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对FG的毒性机理和脱除方法进行了阐述,总结了FG对产蛋性能、蛋品质的影响以及在体内各组织的残留规律,为棉粕的利用提供参考,并进一步指出棉粕在畜禽生产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采用挤压膨化技术处理大米、玉米、小麦、燕麦和荞麦,分析这些谷物在处理前后的淀粉、直链淀粉、粗蛋白质、粗脂肪、还原糖、膳食纤维和矿物元素等营养成分含量影响。结果显示,挤压膨化后大米、玉米、小麦、燕麦和荞麦的淀粉、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矿物元素含量降低(P0.05),还原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直链淀粉和膳食纤维含量提高(P0.05)。  相似文献   

5.
李次力  缪铭 《食品科技》2007,32(2):77-80
采用DSE-25型双螺杆挤出机对亚麻籽粕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挤压膨化过程中物料化学成分和结构发生了复杂的物化变化。在高温、高压、高剪切力环境下,蛋白质变性,总膳食纤维部分降解,有毒成分生氰糖苷失活,氨基酸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增加,游离脂肪和水分含量减少,淀粉发生糊化、裂解,组织结构疏松均匀。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棉籽粕中游离棉酚(FG)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结果表明,HPLC测定FG的最佳色谱条件为:流动相V(甲醇+0.2%磷酸)∶V(V(乙腈)∶V(水)=1∶3)=85∶15(分别使用2个进样器),柱压16.2 MPa,柱温25℃,流速1.0 m L/min,进样量20μL,Waters XTerraMS C18不锈钢色谱柱(250 mm×4.6 mm,5μm),UV检测波长235.5 nm。在最佳条件下,能更好地检测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棉酚标准溶液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9 9,在0.15~5μg/m L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在95.67%~98.9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28%~2.03%之间。  相似文献   

7.
以脱脂花生粕为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技术,以组织化度为考核指标,分析了组织化度随喂料速度、物料湿度、机筒温度、螺杆转速的变化规律。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脱脂花生粕挤压组织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脱脂花生粕最佳工艺条件为:喂料速度0.3004kg/min,物料湿度30.8%,机筒温度142.2℃,螺杆转速155r/min。在此条件下,花生粕组织化度为1.606791。  相似文献   

8.
李次力  缪铭 《食品科学》2007,28(2):105-108
利用DSE-25型双螺杆挤出机对亚麻籽粕进行挤压膨化质量研究。结果表明,挤压膨化过程中亚麻籽粕的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在高温、高压、高剪切力环境下,蛋白质变性,总膳食纤维部分降解,有毒成分生氰糖苷被消除,氨基酸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增加,游离脂肪和水分含量减少,淀粉发生糊化裂解,组织结构疏松均匀,水溶性指数升高,吸水性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9.
采用挤压膨化法对高温脱溶豆粕进行处理,分析探讨挤压温度对膨化豆粕品质及蛋白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挤压温度的升高,膨化豆粕的氮溶解指数和蛋白质分散指数先增大后减小,而胰蛋白酶抑制活性不断降低;当挤压温度为60℃时,膨化豆粕蛋白的二级结构稍有变化,蛋白质部分变性,此时氮溶解指数和蛋白质分散指数最大,表明蛋白质适当变性有利于提高豆粕品质;随着挤压温度的升高,膨化豆粕蛋白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加而后稍有降低,当挤压温度为60℃时,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极性增加,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变得更加疏松。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挤压膨化技术对藜麦进行处理,分析处理后藜麦营养成分变化,并结合体外酵解实验,探究挤压膨化处理对藜麦酵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压膨化能显著降低藜麦中直链淀粉、脂肪、总膳食纤维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P<0.05),并显著增加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P<0.05)。体外酵解实验中,随着酵解时间的延长,培养基中产气量不断增加,pH值在发酵前期显著降低(P<0.05)。相较于空白对照,挤压膨化处理后藜麦能显著上调体外酵解过程中普雷沃氏菌、巨单胞菌、巨球形菌、考拉杆菌、双歧杆菌以及拟杆菌等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下调瘤胃菌科和肠杆菌科的相对丰度(P<0.05)。同时,各组发酵产物中短链脂肪酸浓度均增加,且发酵48 h结束时挤压膨化处理后藜麦组高于空白对照组。综上,挤压膨化能影响藜麦的营养组成,其制品作为发酵底物能有效改善肠道菌群,有益于肠道健康。该研究可为通过挤压膨化处理获得藜麦制品及其促进肠道健康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浅谈棉籽膨化浸出及棉籽粕脱酚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云肖  王毓蓬 《中国油脂》2004,29(10):20-22
主要介绍了棉籽膨化浸出及棉籽粕脱酚生产工艺.棉籽膨化浸出包括棉籽预处理、挤压膨化和浸出3个工艺过程,通过此工艺生产棉籽油具有生产稳定性好、浸出油质量高、粕中残油少、溶耗低等特点,浸出后的棉籽粕再用甲醇萃取其中的棉酚,可以达到脱除棉酚的效果.棉籽粕脱酚后,使用价值得到提高,可作为饲料蛋白广泛应用于奶牛等养殖业中.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棉籽粕中游离棉酚含量的前处理方法.利用70%丙酮水溶液超声辅助提取棉籽粕中的游离棉酚,采用HPLC测定其含量,系统考察了提取条件对游离棉酚含量测定的影响.优化后的前处理条件为:液料比26∶1,超声60 min,提取1次.在此条件下,测定结果稳定性佳(RSD=2.06%),重复性好(RSD=1.62%),加标回收率在97.89%~101.17%之间.该方法可用于棉籽粕中游离棉酚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中性蛋白酶降解棉粕中棉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实验旨在利用芽孢杆菌(Bacillus)和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发酵棉粕,研究对棉粕中游离棉酚降解率及饲料活菌数的影响。研究发现,芽孢杆菌BLCC1-0039在37 ℃发酵24 h后棉酚降解率达到85.89% (P<0.05),产中性蛋白酶活性达到2 811.40 U/g发酵料(P<0.05);发酵48 h时棉酚降解率达到91.47%,产中性蛋白酶活性达到2303.24 U/g。单独添加中性蛋白酶发酵24 h时,添加量为1 000 U/g的棉酚降解率已达到58.46%,2 000 U/g时棉酚降解率达到72.68%;发酵48 h时1 000 U/g的棉酚降解率已达到73.29%。乳酸菌发酵棉粕不能降解棉酚,但乳酸杆菌BLCC2-0092添加1 000 U/g的中性蛋白酶发酵24 h时,棉酚降解率达到67.13%,pH值降至4.71。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棉籽油和棉粕,并实现副产物棉酚的精制,采用有机溶剂浸出技术研究棉仁中游离棉酚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70%丙酮提取游离棉酚的最优工艺条件。试验表明,对游离棉酚提取率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为:提取次数,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温度;确定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50 min,料液比1∶15,提取次数3次,搅拌速率850 r/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游离棉酚提取率为89.58%,棉粕中游离棉酚含量仅为400 mg/kg。分别对棉酚标准样品和棉仁中提取的棉酚提取液进行40℃加热处理,结果表明加热会导致游离棉酚转化为其他物质,从0 h加热到8 h时,棉酚提取液中的游离棉酚含量从68.19μg/mL降至25.27μg/mL,损耗率达到62.94%。  相似文献   

15.
为降低棉籽蛋白中的棉酚含量,结合生产实际,研究了棉籽加工生产线中低温棉籽蛋白棉酚含量的影响因素,对低温棉籽蛋白的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生产低温棉籽蛋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预处理工段入浸棉坯粉末度10%左右,入浸棉坯水分4%左右;浸出工段新鲜溶剂甲醇体积分数92%~93%,甲醇循环液甲醇体积分数78%~80%(第1梯度)、65%~68%(第2梯度),料液比(物料质量与新鲜甲醇体积比)1∶0.5~1∶0.6,甲醇循环液温度50~53℃,浸出器不低于二段梯度逆流萃取;烘干工段应尽可能延长烘干工序时间,采取多道多台低温烘干设备,梯度连续烘干物料。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低温棉籽蛋白中棉酚含量降低至400 mg/kg以下。  相似文献   

16.
Yearling Holstein bulls were fed a corn silage ration supplemented with either cottonseed meal with gossypol or soybean meal in two trial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feeding gossypol on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rial 1, roughage to concentrate ratio was 88:12 and was fed for 60 d. In Trial 2, roughage to concentrate ratio was 50:50 and was fed for 42 d. Cottonseed meal concentrate had 3.03 g total gossypol/kg DM. Cottonseed meal concentrate was fed to provide 6 and 30 mg total gossypol/kg BW per d in Trials 1 and 2. Ejaculates were collected twice weekly via artificial vagina and critiqued for quantity and quality before and after thawing and after postthaw incubation. Leptotene spermatocytes to Sertoli cell ratio in stage 1 tubules was used to evaluate spermatogenesis.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tissue total gossypol concentrations were also evaluated. No gossypol was found in plasma taken before, during, or after Trial 1 or from body organs or plasma taken during or after Trial 2. No signs of gossypol toxicity were observed,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were similar on both rations. Gossypol in cottonseed meal fed at low to moderate concentrations was not deleterious to seminal quantity or quality, and spermatogenesis was unaffected by treat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