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面临淹没范围广、农村移民比重大、库区环境容量紧、库区水质保护要求高等困难。为使移民搬迁后能发展致富,根据河南、湖北两省具体情况,分别确定了经济发展模式,并通过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分析评价,认为目前虽已初见成效,但今后仍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移民应积极参与,才能真正达到移民安稳致富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孙海兵 《人民长江》2012,43(20):95-97,106
为了解丹江口水库移民外迁安置初期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对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湖北省农村移民外迁安置1 a后的土地、住房、收支、基础设施建设、社会适应性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认为:移民的土地和住房水平总体较好,基础设施配套也比较完善,但搬迁也对移民的社会资源造成损失,主要存在收入下降、生活成本较高、对安置地农业生产方式不太适应、养老医疗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大移民后期帮扶力度,加强移民教育培训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把握移民收入情况,优化移民安置地点和安置方式的选择,以丹江口水库湖北片区移民为研究对象,采用2010~2019年抽样调查数据,对两种移民安置方式(本地安置和外迁安置)下移民搬迁前后人均纯收入变化趋势、移民收入与迁出和迁入地原住居民收入差异、移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外迁安置的移民人均纯收入远高于本地安置,二者差异在移民安置后期差异十分显著;(2)库区本地安置移民的收入高于迁入地原住居民的收入,外迁安置移民的收入高于库区非移民的收入但小于安置区原住居民的收入;(3)搬迁后,家庭经营性收入呈逐渐下降趋势,工资性收入呈显著增加趋势,二者之和约占移民收入的80%左右,是移民收入的主体,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增加是带动移民整体收入增加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也是我国继三峡工程后最大的移民迁安工程。丹江口水库农村总搬迁安置人口31.7万人,其中70%出县外迁、省内集中安置,集中居民点是农村移民的主要迁建形式。通过分析丹江口库区外迁居民点的特点,从居民点选址建设标准、规划布局、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农村居民点规划设计的标准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水库移民安置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关键一环,受库区环境容量限制,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涉及的湖北省14.38万农村移民中,有7.73万人出县外迁安置.通过对湖北省丹江口水库外迁移民的安置效果和居住现状开展全面调查,分析影响外迁移民长住安置区的主要因素,了解安置区长住移民与非长住移民的基本情况,提出吸引移民长住安置区的...  相似文献   

6.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重点工程,其水库移民安置面临淹没范围广、农村移民比重大、库区环境容量趋紧、水源区水质保护要求高等诸多困难。移民安置规划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落实了大农业、外迁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在具体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中,提出了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评判迁出、迁入地的对接度;结合移民工作实际,通过增列生产安置增补费和农村移民建房困难补助费的方法妥善解决了移民生产安置和搬迁建房困难。可为新时期水库移民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唯一一座分初期工程和大坝加高工程两期建设、正常蓄水位多次抬高、多批次移民、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的特大型工程。基于丹江口水库淹没及移民安置特点,围绕妥善安置移民问题,阐述了当时编制规划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梳理了规划所采取的对策,通过移民安置情况验证了规划对策的前瞻性和合理性,为新时期中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工作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孙海兵 《人民黄河》2013,(1):138-140
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农村外迁移民在安置地的问卷调查,依据世界银行的移民贫困风险和重建模型,逐项评估移民安置的八大类风险,并得到综合风险程度。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外迁移民安置总的风险度不高,安置情况总体良好,其中丧失土地、失去房屋、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失去享有公共财产和服务的权利、社区解体等单项风险都较小,但失业风险较大,边缘化与生活缺乏保障风险中等。可通过加强移民后期扶持等来降低风险,更好地实现移民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丹江口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兰  秦莉 《水利水电快报》2005,26(19):26-29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工程,库区移民以出县外迁安置为主。河南省有关部门经过初步调查,选定在6个省辖市的23个区(县)作为移民安置区。通过对外迁安置区农业生产条件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移民“搬得出、能解困、稳得住”的目标,为外迁移民安置规划提供客观、公正、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库移民的关键在于使移民适应新的环境,并长期稳定地发展致富。为尽快让移民融入当地社会,从移民在环境、日常生活、经济生产、社会关系和风俗习惯、政治参与度、心理6个方面的适应性需求,对丹江口水库外迁移民在安置地的全方位社会适应做了分析。分析表明,目前丹江口水库外迁移民已得到安置,基本融入当地社会,但今后仍需政府高度重视,不断总结移民经验,改进工作,使移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丹江口水库移民外迁初期的问卷调查,在了解移民安置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其安稳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移民安置规划或政策,较好地贯彻落实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移民总体获得较满意的土地、住房、基础设施,短期内社会适应性尚可,但存在部分移民收入降低、支出增加以及基层帮扶较少等问题;移民搬迁后家庭收入比搬迁前越高、搬迁后家庭最主要支出不是日常生活开支、对安置地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适应度越好、乡村干部帮助作用越大,则移民对未来的发展信心越大。今后,安置地应进一步加大生产扶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视移民教育培训,加强基层帮扶工作等,促进移民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95年到1998年,开县共办理三峡库区农村移民自愿投亲靠友、举家分散外迁905户,2814人,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129个县(市、区)。移民迁出后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一直牵挂着库区各级领导的心。3月11日到19日,开县县委、县政府派出移民局和外迁移民重点乡镇的7名干部,组成开县外迁移民跟踪回访调查组,奔赴开县外迁移民较集中的湖北省沙洋县、公安县,湖南省华容县,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跟踪回访调查移民外迁后的生产生活状况。行程达三千公里,通过实地考察,与移民座谈,考察组认为.移民外迁是拓宽三峡移民安置容量的有效…  相似文献   

14.
15.
以GHY库区移民为例,通过现场调研,综合考察研究移民搬迁安置效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对解决库区移民遗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图3幅,表8个。  相似文献   

16.
库区移民搬迁安置效果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宗飞  郭琦 《吉林水利》2009,(10):31-34,38
本文以GHY库区移民为例,通过现场调研,综合考察研究移民搬迁安置效果,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对解决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朱春芳  颊扬 《人民长江》2011,42(21):93-95
丹江口水库农村移民出县外迁任务量大,迁入地与迁出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条件、生活习俗、农业耕作习惯存在一定差异。为提高迁入地与迁出地条件和容量的匹配性,确保丹江口水库农村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及安置区社会长治久安,提出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并分析了适合丹江口水库的量化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为丹江口水库农村移民制定合理的对接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目前库区和安置区社会均较为稳定,证明了对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三峡库区百万移民迁建安置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移民大量外迁安置问题摆上了移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正确认识和认真对待这一问题,努力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搞好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工作,将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搞好三峡百万移民迁建安置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1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前,在三峡工程移民安置可行性论证报告及众多三峡移民安置工作报告中都一致认为:三峡库区的50多万人农村移民能够全部就地就近安置,不需要外迁远迁。这是因为人们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容量时认为,三峡库区有丰富的就地后靠开发…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丹江口水库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明良  翁家清 《人民长江》2011,42(4):102-104
丹江口水库移民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库区移民安置规划工作从2002年开始,历时多年,其间经历了国家移民安置条例的修订、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规范修编。面对移民工作的新环境、新情况、新形势,在规划设计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结合丹江口库区实际,创新移民安置科学规划思路,提出了诸如建房困难补助、生产安置增补费等新概念、新方法,为维护库区和安置区社会稳定,促进移民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