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风景园林》2005,(1):100-100
当代动物园的框架构成始于1909年德国的哈肯贝克动物园的“动物地理布局”,21世纪日本的横滨动物园又成功地展现“动物栖息地生态环境布局”这一新概念。对于南昌新动物园的规划,根据南昌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综合分析世界先进动物园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动物地理布局为基调,以动物栖息生态环境为主展空间的复合模式为构成特点的新型布局的城市动物园。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动物园规划中物种多样性的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云峰  黄玫 《中国园林》2005,21(12):27-30
世界保护联盟(IUCN)第五届世界公园大会提出了公园在保育生态方面的发展战略.城市动物园在整体规划设计方面有别于普遍意义上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在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中不仅需要充分考虑物种多样性原则,将其贯穿于城市动物园规划设计的全过程,同时要使动物园成为保育生物、引导人类建立正确保护生态意识的一个人工化的实验、教育场所.以莫斯科动物园为实例对如何将物种多样性原则融入规划设计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快速城市化进程,原有的动物园因城市发展、容量不足和动物福利不佳等原因,大多面临改造建设需求.目前中国大多数动物园都处在从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转型的阶段.以秦皇岛野生动物园为例,研究原址改造类动物园的共性问题和相关解决策略,探讨在尊重动物园现状的基础上,通过道路交通系统调整、展区和空间布局优化,以及丰富游览体验等,...  相似文献   

4.
阎淑龙 《山西建筑》2008,34(10):345-346
探讨了生态型动物展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述了生态学的定义和动物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通过对动物园展区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创造生态型动物园展区的建议,以体现人类、动物与城市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2016年是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建园100周年。该园集城市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和研究机构于一体,其动物展示与保护模式引领着世界范围动物园的发展。论文梳理评述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的百年发展历程,按时间顺序和主要特征将其划分为笼舍陈列、沉浸观览、生境营造3个时期。并剖析该园当前所处生境营造时期的规划布局理念,阐释各生境的主题、特征及动植物物种配置,并揭示园内参观流线组织和互动性设计。总结圣地亚哥动物园的3个主要发展理念,即生物友好、自然教育和保护使命,以期为我国动物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世界上来看,上海动物园属城市动物园这一类型.所谓城市动物园,是指该园的地理位置相对处于城市中间,为政府投资经营,其展示方式采用了将动物关养在笼舍内,游客站在笼外进行观赏的这类动物园.上海动物园建园至今即将50周年,共接待了1.5亿游客,即使在旅游业迅速发展、新景点多如繁星的今天,每年仍有180万游客.园内参天的大树,广袤的草坪,涟漪的湖面,幽静的庭园,珍贵的动物以及园内所发生的一些故事,至今仍为市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并引发人们美好的回忆.然而,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作为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科普基地和伴随上海市及周边地区三代人成长的上海动物园,正面临着新的危机与挑战.  相似文献   

7.
叶枫 《风景园林》2007,(4):117-119
作为城市公园系统里的专类公园,动物园既有与植物园、综合性公园等城市绿地的共性,也有其特殊性,其规划设计是涉及规划、园林、建筑、动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复杂工作。以规划设计与动物生活习性相结合为重点,从总体到局部的设计程序较为系统地分述了动物园的展览方式与场地规划、场馆类型与设计及专业设计师的工作内容。最后,结合动物园的发展现状,综述了动物园规划设计的方法与要点,并展望未来动物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海外资讯     
《建筑创作》2011,(8):12-12
布宜诺斯艾利斯:混搭风格动物园创造别样都市景观Influx工作室日前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城市动物园提出了全新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受到了现代野外旅行的启发,游人可以驾车观察和拍摄野生动物,而不用隔着笼子去欣赏它们。他们的方案意在重新定义传统的公园模式,赋予它全新的城市功能,并  相似文献   

9.
正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动物园行业面临由传统动物园向现代动物园的战略转型。经营和管理好一家现代城市动物园,需要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理清思路,妥善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正在未来5至10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城镇化将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如何逐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如何注重城市内涵发展,以及如何提高城市质量和提升城市品质成为新常态下的重要议题。城市更新作为城市发展的自我调节机制,从城市诞生之日就已存在,因为城市始终会经历一个"发展—衰落—更新—再发展"的新陈代谢过程。1950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出现严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家对建筑能耗节能50%和节材的要求,目前在夏热冬冷地区对建筑围护结构普遍采用空心砌块以满足对热阻的要求。应用热流计法对内插保温层空心砌块的热阻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砌块的热工性能,找出该空心砌块存在的不足,并分别着眼于砌块外部结构和内部构造提出了改进方法,使砌体能够满足夏热冬冷地区对建筑围护结构节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基于通用有限元程序软件对某大桥的引桥进行结构分析以及检测试验,在试验过程中考虑了静荷载效率的选取,加强了载荷和变形的监控以及合理加载时间的确定,试验结果表明该引桥的使用性能较好,承载能力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住宅内部空间发展演变的五个阶段入手,分析了随着人们居住模式的变迁和生活模式的变化,对厨房建筑空间使用要求的变化,提出了在厨房设计中,应以时代特征为出发点,结合使用人群的实际状况进行设计,以满足住宅商品化条件下,住户对住宅厨房内部空间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厦门"城中村"改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角落"是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化或城市现代化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相对薄弱的局部地区."城中村"作为城市中心地带的"城市角落",既是城市发展木桶效应的最短板,又是城市发展的潜在价值所在,对其进行合理改造与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厦门"城中村"型"城市角落"的现象与特征,深入探究厦门力求和谐与共赢的"城中村"改造实践经验,为我国"城市角落"健康城市化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郝雅翰  杨德健 《山西建筑》2007,33(31):53-54
从住宅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智能化以及如何适应老龄社会需求等方面,探讨了未来城市住宅发展的趋势,为寻求舒适、健康、环保住宅的建设模式和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同时促进我国住宅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居住要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政策规定新建居住建筑使用热量表作为热计量工具。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热量表多为机械式热量表,为获得最佳的热量表性能,在基表设计中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基表形状、叶轮叶片数目、采用分流片、加装调节肋板等,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与《城市规划法》相比,该法强调城乡统筹,进一步鼓励采用先进的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监督和管理的效能。新形势下如何利用规划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贯彻《城乡规划法》的新要求,提升规划管理水平,值得规划信息化工作者深思。本文就《城乡规划法》颁布的几项重要内容,结合当前规划信息化的建设现状,提出了目前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存在及今后发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并结合珠海市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实例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低温空气源热泵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泵作为一种节能技术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而空气源热泵可从环境大气中吸取丰富的低品位能量,使用方便,安装费用较低,因此,空气源热泵成为热泵诸多型式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但是,空气源热泵的应用范围受到气候条件的约束。随着室外温度的降低,用户的需热量不断增加。当室外气温很低时,空气源热泵的制热量不能满足用户采暖要求。同时,随着压缩机压力比的增加,其COP急剧下降,排气温度迅速升高,从而导致压缩机不能正常运行甚至损坏。国内外学者针对这样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对一些低温空气源热泵研究成果的分析比较,对更好地促进空气源热泵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家对建筑能耗节能50%和节材的要求,目前在夏热冬冷地区对建筑围护结构普遍采用空心砌块以满足对热阻的要求.应用模拟软件FLUENT对内插保温层混凝土空心砌块的热工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并分别从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个方面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出存在的不足,从而为改善砌块的热工性能提供了较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Aesthetic and symbolical relations of humans to nature were not properly considered either in theory or in practice of urban planning as it was carried out in our country in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fact, that elements of nature within urban environmen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y partly satisfy the biophila needs of man, i.e. his affinity with plants and animals, was generally neglected.The contribution describes the attitudes of inhabitants in the housing estate of the town of Tábor, South Bohemia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ey live i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evidence, two conclusions can be arrived at. Absence of nature, at least in its symbolical form, proved to be the factor limiting the “pleasant existence” of the people living within housing estates. Low willingness of inhabita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their urban environment livable seems to remain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problems inherited from the former totalitarian reg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