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川中公山庙构造沙一储层裂缝预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公山庙构造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强度理论,计算出储集层岩体破坏接近度系数η;将该值与现有井的实际生产资料对比分析,确定不同裂缝发育级别及其对应的η门槛值;利用此标准,并运用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结合野外裂缝观测结果,以及现场实际生产资料等,对沙一储层的裂缝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预测.  相似文献   

2.
在薄互层泥云岩储层和裂缝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比构造导向相干、倾角、最大构造曲率以及本征值等叠后地震属性对裂缝发育程度的敏感性差异.通过加入与裂缝形成相关的地质、地球物理参数优化反演模型,采用非线性神经网络方法厘定不同地震属性在交汇融合过程中的权重比,定量预测青西凹陷下白垩统泥云岩储层裂缝发育强度和平均密度.研究结果表明:与FMI识别成果对比证实,多属性交汇融合预测结果吻合率达82%.  相似文献   

3.
针对下沙溪庙组二、三砂层储层致密、低孔、低渗、横向非均质性强的特征,根据二、三砂层地震响应特征,利用谱分解技术将时间域地震信号变换到频率域,获得较原始地震数据更加丰富的数据信息;利用时频三原色进行分频融合及结合分频反演确定砂岩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再利用相干、方位角、倾角、曲率等属性确定裂缝发育带.预测结果表明:地震分频技术分辨薄砂岩储层的能力明显优于常规地震属性的;构造高部位主要发育北西、北东向两组裂缝,构造翼部裂缝相对较发育.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吻合,可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减少钻探风险.  相似文献   

4.
从裂缝与地层曲率的关系、白云岩储层地震反射波沿层相干处理与解释、白云岩储层裂缝地震剖面解释、白云岩储层地层曲率解释以及白云储层地层反射振幅、频率特征等方面阐述了白云岩储层裂缝发育规律,由此预测出白云岩储层裂缝发育区,地层曲率高值区是油气富集的场所,可以对本区未钻井区储层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和预测,为老区新层系勘探及老区开发打开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储层裂缝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近年来关于储层裂缝预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将储层裂缝预测方法分为观察统计法、曲率分析法、构造应力演化法、破裂法与能量法、函数法、地震预测、测井方法、分形理论、生产动态法等八类方法,指出储层裂缝预测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储层裂缝对改善致密砂岩和碳酸盐岩等低渗透储层以及致密砾岩、火成岩、泥页岩等非常规低渗透储层的物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总结近年来储层裂缝的相关研究进展,对储层裂缝的多种识别和预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储层裂缝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储层裂缝的识别技术是点(岩芯、薄片)、线(测井)、面(相似地表露头区)、体(地震资料)和时间(生产动态资料)组成的多维综合体系;储层裂缝的定性预测主要是根据裂缝与构造部位和岩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预测方法包括井间直接插值法、曲率法、能量法与岩石破裂法(二元法)、地震法、分形分维法、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法和多参数判据法等,每种预测方法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因此,需要综合多种方法才能实现储层裂缝的有效预测;储层裂缝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裂缝分布预测与精细表征、裂缝动态参数和裂缝三维地质建模等方面。最后,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进行储层裂缝预测及建模等工作时,应以明确储层裂缝的成因、演化及主控因素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川西DY构造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DY构造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是裂缝,对裂缝有效性的分析直接决定着储层评价的质量。在掌握研究区构造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裂缝描述的基本资料,根据裂缝有效性影响因素,提出四点有关裂缝有效性的新认识:一是构造强度和构造几何形态决定裂缝发育强度,构造运动决定构造系方向;二是须家河组地层的煤系地层充填作用强烈,堵塞了裂缝;三是只在局部发育溶蚀缝和溶蚀孔洞;四是DY构造中部DY1井-DY2井-DY101井区裂缝走向与现今最大主应力方向近于一致,裂缝的张开度增大,连通性变好。综合分析认为,DY地区裂缝有效性总体较差,DY1-DY7-DY102井地区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地质、地震综合研究,建立了南堡凹陷馆陶组火山喷发模式与岩相模式;通过研究南堡凹陷特殊的断裂样式,建立了南堡凹陷火山成因断裂模式.在以上两种地质模式指导下,开展了火山口位置识别和断裂精细解释,新解释了21个火山口,利用能量相位复合属性刻画火成岩分布,准确预测了南堡1号构造中浅层的火成岩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火山口主要分布在南堡1号断裂附近,馆陶组火成岩厚度100~500m之间,南厚北薄,西厚东薄,主力油层区均分布在厚层火成岩之下,为该区有利储层分布预测、油气成藏规律分析和地质储量动用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微裂缝作为重要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其发育程度对煤储层渗透性、气井产能及采收率变化等均有重要影响。本文结合沁水盆地煤样扫描电镜、压汞、吸附及生产数据,综合分析了微裂缝对煤层气产能及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研究煤岩孔隙形态具有均一化现象。煤岩中成岩割理缝多呈组系产出,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有效性较差;而构造成因缝具有明显的张、剪性特征,有效性较好。利用吸附曲线、储层压力及实测含气量确定了煤样的含气饱和度,主要分布在33.76% ~73.52%。利用压汞实验及基于产能数据的改进物质平衡方程,探讨了微裂缝对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两者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微裂缝发育的煤储层在排采初期具有较高产能,但产量递减快,最终采收率要明显偏低。微裂缝相对欠发育煤储层的生产周期要明显长于微裂缝发育的煤储层。该盆地的煤层气采收率约为50%,按此计算,煤层气垂直井的开发周期约为9~14a。煤储层理想最终采收率约为70%,煤层气单井(直井) 达到该采收率所需时间为15~20a。微裂缝相对欠发育的煤储层达到理想最终采收率所需的时间明显长于微裂缝较为发育的煤储层,但前者累计产量更高。  相似文献   

10.
为预测古交区块8号煤层渗透率,基于最大构造曲率预测煤层裂缝渗透率原理,采用差分法计算煤层底板最大构造曲率,通过分析最大构造曲率、煤层厚度和裂缝间距之间的关系,构建预测煤层渗透率的数值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古交区块煤层渗透率介于0.002~0.650 mD,北部煤层渗透率最高,东部最低;采用该模型预测的煤层渗透率明显高于试验测试的孔隙渗透率,而与试井、试验测试裂缝渗透的结果较为吻合,表明采用此模型预测煤层裂缝渗透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煤田采区火成岩分布地震反演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将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技术应用于国桩采区地震资料岩性解释过程中.首先对基于模型的地震反演原理进行了阐述,并针对煤田测井数据特点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然后对地震子渡进行了分析提取,实现了精细的火威岩的层位标定.通过对国桩采区的火成岩及煤系地层进行的综合地质分析,利用地震反演技术实现了火成岩与煤系地层的薄层分布信息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的提高地了地震数据的分辨率,能解释常规剖面上不易识别出的一些地质现象,为采区火成岩的分布,薄煤层的开采、有利区带的评价提供详实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研究分析了韩梁矿区岩浆岩与火山碎屑岩的岩性、产状和分布特征以及对煤层的影响。认为:岩性与产状不同,对煤层的破坏程度也不尽一致,对煤层影响较大且严重困扰煤炭生产的主要是该区南部呈岩床、岩墙产出的浅成侵入体。  相似文献   

13.
在强磁干扰的矿区,采用高精度磁测技术圈定煤系火成岩侵入体是一项直接为煤炭生产服务的工作。本文介绍煤矿矿区利用高精度磁测技术探测火成岩侵入体的有关技术问题,并以大屯矿区为例说明高精度磁测技术在强干扰矿区所取得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4.
皖南白际岭地区金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区域金的地球化学特征,白际岭地区上溪群浅变质岩同江西双桥山群浅变质岩有着类似的有利金富集成矿的层位;燕山期酸性岩体也有利于金成矿;金的区域地球化学场分布受断裂构造、地层及岩浆岩控制.与金共生的异常组合存在5种类型,其中以Au-As-Sb,As-Pb-Zn-Au-Ag-Sb多元素组合为区内最主要成矿元素组合;已知金矿化(点)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均类同于金山金矿,为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以Au-Sb-As等为主的异常元素组合为该类型金矿的指示元素,在本区寻找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火成岩地层井壁稳定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火成岩地层井下复杂情况;分析影响火成岩地层失稳的地质因素、力学因素、钻井液物理化学因素、钻柱振动等工程因素;将岩石力学理论与钻井液化学相结合,用以评价地层在钻井液作用前后对坍塌压力的影响,开展影响火成岩地层失稳因素的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Seismic facies and attributes analysis techniques are introduce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oil fields in western China ar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drilling results and logging data to identify the lithology, intrusion periods, and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Permian igneous rocks in this area. The lithologic classificatio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and the intrusion periods of igneous rock were deduced through this study. Combining seismic facies and attributes analysis based on optimization can describe the igneous rock in detail. This is an efficient way to identify lithology and intrusion periods. Using geological data and GR–DT logging cross-plots the Permian igneous rock from TP to T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lithology of the first period is tuff and clasolite with a thickness ranging from 18 to 80 ms. The second is basalt with a thickness ranging from 0 to 20 ms. The third is tuff and clasolite and dacite whose thickness ranges from 60 to 80 ms. These results can help understand the clasolite trap with low amplitude and the lithologic trap of the Carboniferous and Silurian. They can also guide further oil and/or gas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17.
塔河地区二叠系发生过多次火山喷发,火山岩广泛发育,经过多次构造演化可能形成油气聚集的有利圈闭。由于火成岩岩性成分复杂,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形成的火成岩岩性差异大,岩性不均一性强,分布范围广泛而散乱,厚度变化大,在地震剖面上反应不明显等等,造成火成岩识别困难。本文综合多口井的资料,利用交会图和测井曲线对火成岩岩性进行了识别研究,总结了本地区火成岩的岩性特征,取得了较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电镜扫描等方法,从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类型等方面详细研究了辉绿岩油藏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指出储集岩为辉绿岩和以硅灰石为主成分的角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硅灰石角岩的微孔隙、辉绿岩的溶蚀孔洞-裂缝,研究结果较好地指导了罗151井区的火成岩油藏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9.
辽河盆地清水地区泥岩欠压实与油气层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集层有利分布区的预测是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实际工人各往往采用一些常规的方法进行研究。如从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着手,并结合物探,测井资料对储集层进行纵,横向预测。但随之而产生的问题是研究周期较长,投资较大,因此寻找一种简捷的方法来进行预测,一直成为人们探索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清水地区沙河街组的研究发现,在泥岩欠压实段内的砂岩层往往就是有利的储层,并且油气层多分布于欠压实段内。由此给人们以启示,可以利用泥岩欠压实特征来对有效储的分布区进行预测。最终研究表明,泥岩欠压实与储集层的形成,油气运移及油气层分布在机理上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利用泥岩欠压实曲线,可以预测有效储层的纵横向分布,结合其它因素综合分析,也可识别油气及分布区。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similarity simulation test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field observations, we analyzed rock collapse and rules of fraction evolution of overlying rocks and studied the rules in controlling the effect of an extremely thick igneous rock, found above a main mining coal seam in an area prone to coal mine disasters in the Haizi Coal M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igneous rock, called a "main key stratum", will not subside nor break for a long time, causing lower fractures and bed separations not to close. The presence of igneous roc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ock bursts, mine floods, gas outburst and surface subsidence in coal mines. By analyzing the rules in controlling the effect of this igneous rock, we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safety and high efficiency mining in coal mines under speci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