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川建材》2016,(3):275-276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排水理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传统的"快排、直排"方式逐渐向"渗、蓄、净、用、排"的方式转变,应用综合性工程避免自然灾害。在洪涝治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平衡问题,提高城市排水的"弹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表现出排水的弹性特点,是当今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本文就海绵城市和建设现状,以S市为例,提出了城市内涝治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视点     
<正>建设海绵城市,我们要关注什么?徐琦:建设海绵城市不只为防内涝《中国环境报》记者徐琦认为,如果建设海绵城市仅仅为解决内涝问题,那就太肤浅了。海绵城市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城市自然生态。要严防再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名出现新的破坏行为,要找准病症再开方。海绵城市应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3.
萍乡市作为首批"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已取得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万龙湾作为萍乡市原内涝最严重区域,是本次海绵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其通过"上截、中蓄、下排"的河道治理方案,结合"源头削减、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海绵城市工程体系建设,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系统的解决了萍乡市万龙湾老城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等问题,达到了"多水共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面对全球性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海绵城市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现状。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海绵城市通过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建设将雨水传统的快排、速排方式转化为储蓄和合理利用,同时有利于解决城市内涝等自然灾害频发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问题分析和研究,以期加快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砖瓦》2019,(5)
<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公告,批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1345-2018,自2019年8月1日起实施。标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作了规定。要求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保护自然生态格局,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理念系统谋划,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近日颁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并着手在各区(县)建设不少于1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其中,中心城区试点区域面积将不宜小于1个雨水排水系统面积,其它区域将不低于2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根据该"意见",今后采取蓄排结合措施,来逐步提高上海市的排水防涝标准,全市城镇建成区雨水排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要像海绵一样,遇到雨水时把它们吸纳起来,缺水的时候再吐出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城市有更多的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天然水系,特殊的规划设计让城市中的绿地、花园、道路、房屋、广场成为滞留雨水的绿色设施。届时,整个城市将建立"渗、蓄、滞、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将80%左右的雨水留住。目前,安徽省已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按照要求,到2017年底,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8.
北京未来科技城在建设之初即秉承"创新、开放、人本、低碳、共生"的规划建设理念,制定了系统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将"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工作,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建设涵盖"渗、滞、蓄、净、用、排"六大方面的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并将相关指标纳入到土地供应条件中,规范和强化了海绵城市建设,并开展园区海绵城市运营管理和监测评价。本文对未来科技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梳理,以期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和监测评价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海绵城市"的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海绵城市建设六字理念:渗、滞、蓄、净、用、排"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滞",是降低雨水汇集速度,既留住了雨水,又降低了灾害风险;"蓄",是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市政技术》2016,(6):109-112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推进项目。依据现有规范和参考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经验,提出了有关海绵城市建设中"渗、滞、蓄、净、用、排"的一些具体做法,为技术人员在海绵城市建设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2014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水十条"发布,明确了黑臭水体治理的目标。在贯彻"水十条"的同时,还要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将两者结合协同治理。一、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对于市政设施的弹性理解为海绵的弹性,在抗洪救灾、市政建设里弹性的概念很普及,代表了一个市政设施接受了一个自然灾难或者突发事件之后能够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海绵城市在下雨的时候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赣州古城选址于章、贡二江合流处,"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凭借"江河为池""龟背地形"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构建了"章、贡二江(环城段)-城壕-福寿沟-低洼水塘"的城市排蓄水体系统,代表了我国古代城市防洪御涝的一种传统模式。赣州古城水系的规划设计理念及营建经验,与当前我国"海绵城市"统筹建设的"源头控制系统、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以及超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的系统组成,"灰绿互补"的雨水设施以及"蓄排结合"的雨洪控制理念高度吻合。剖析古代城市水系的营建智慧,总结值得当代人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对当前"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     
<正>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海绵城市"是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14.
海绵城市建设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六字"海绵技术,实现雨水径流控制和污染物削减的目标。作者通过对南宁市的降雨、地下水、土壤、本地植被等各种基础条件调研和分析,并结合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实践经验,优化"渗、滞、蓄、净、用、排"等六字海绵技术方针,使其更加符合本地化,形成本地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15.
以典型滨海盐碱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结合区域环境特点和前期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实例,总结并提出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实施路径和方法。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统筹考虑区域盐碱化特性和水资源污染等制约因素,实行“系统构建、分区控制”城市规划,采取因地制宜的建设策略,充分与地区排盐系统、排水防涝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及公园绿地系统等相衔接,形成了“水库-河流-湿地-绿地”复合生态系统和城市大海绵格局,并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天津生态城海绵城市建设经验也为其他类似滨海地区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重庆建筑》2016,(7):35-35
正重庆市悦来"海绵城市"建设目前正在推进,预计年内完成各项建设,明年正式投用。届时悦来新城片区将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聚集、收纳雨水,从而减少对源水的提取,在避免城市内涝的同时,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去年4月,重庆市悦来新城纳入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悦来海绵城市建设范围18.67km2,预计投资42亿元,将建设成为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城市海绵体"。为此,市  相似文献   

17.
厦门市是第一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校园将是海绵城市控制目标的重要实现载体。通过对低影响开发在建设海绵校园中的应用研究,强化雨水径流水质、流量控制及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意识,推进我国海绵高校的建设发展。在厦门某学校的设计过程中,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求各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把70%的雨水在当地积蓄、渗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日前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上表示,城市地下水位下降、逢大雨必涝、山水林田消失、养护成本增加等问题,都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得到有效缓解。"据估算,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为1亿~1.5亿元/km2,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空间。"海绵城市建设要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治理,  相似文献   

19.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的净化和利用是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试行)》的要求,海绵城市应当对雨水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本文主要从海绵城市建设的雨水净化和利用关键技术环节入手,介绍网格智慧型雨水利用及管理系统原理和特点,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正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可通过建造分散型雨水储存渗透设施,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从而打造健全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