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混凝超滤作为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水淡化反渗透预处理工艺--混凝澄清和超滤组合工艺进行了中试研究.在水质、水温差别较大的两个海域进行了海水混凝澄清和超滤组合工艺的试验,考察了海水混凝澄清效果与絮凝剂种类、用量的关系,比较了3种超滤膜的处理效果及其差异,同时,提出了超滤膜通量优化的简便方法.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海水水质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产水满足反渗透进水要求;海水絮凝剂宜选铁盐,投加量和海水中胶硅含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制的隔膜电解槽对渤海海水进行深度预处理研究,研究了该方法的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使用电解法可有效降低海水浊度、有机物、SDI、色度,电流密度、电解时间、极板间距等对处理效果有重要影响,确定优化条件为极板间距2 cm,电流密度15.87 mA·cm-2,电解时间10 min,出水水质完全符合反渗透进水要求.初步探讨了电解法净化海水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海水淡化是目前解决淡水匮乏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节约海水淡化的成本,加强处理效果,进行适当的预处理是很有必要的.在低温低浊度地区,传统的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很难解决由于海水的低温低浊度带来的水体中悬浮物和胶体难去除的问题.高密度澄清技术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作者对用该技术预处理低温低浊度海水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灵山岛300 m3/d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采用自清洗过滤+超滤+保安过滤组合技术作为反渗透单元的预处理工艺,出水SDI153,能够满足后续反渗透工艺进水要求。项目选用国产中空纤维超滤膜,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清洗药剂种类、投药量、清洗频率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调整。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工艺能有效改善清洗效果,使超滤膜的产水量始终保持在33.6~33.8 m3/h,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膜通量,并且回收率始终保持90%以上,更好的满足了系统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应用化工》2017,(11):2166-2169
针对我国沿海水质的特点,开发了集浸没式超滤及絮凝反应为一体的短流程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设备,并进行了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产水水质可达到后续反渗透进水要求,SDI151%,浊度0.1 NTU,并可以在33~40 L/(m~2·h)的高通量下保持6个月稳定运行,可以应用于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的预处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应用化工》2022,(11):2166-2169
针对我国沿海水质的特点,开发了集浸没式超滤及絮凝反应为一体的短流程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设备,并进行了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产水水质可达到后续反渗透进水要求,SDI15<1%,浊度<0.1 NTU,并可以在3340 L/(m40 L/(m2·h)的高通量下保持6个月稳定运行,可以应用于反渗透海水淡化系统的预处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陶瓷膜在海水淡化预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天津1000t/d海水淡化示范工程试验基础上,采用砂滤、0.2μm陶瓷膜进行海水淡化预处理,不仅有效保证出水水质满足GB/T19249-2003反渗透膜进水要求,还可有效减缓膜污染,延长膜的使用寿命。该工艺中陶瓷膜具有化学隐定性能好、分离能力强、耐酸碱、抗微生物能力强、机械强度高等优点,实验中膜通量可达600L/m2·h以上,反洗周期为1.5h,反洗效果好且工艺简单,使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成本低,工艺更为简化,有利于尽快实现大规模海水淡化。  相似文献   

8.
陶瓷膜法海水淡化预处理工艺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岛胶州湾海水为试验对象,优化陶瓷膜作为反渗透法海水淡化(SWRO)预处理时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以絮凝沉降为陶瓷超滤膜前处理,pH值6.5,跨膜压差0.09~0.10 MPa时,平均渗透通量大于300L/m2·h,膜面流速在0.2~1.0 m/s范围内对渗透通量影响较小,预处理出水水质适合海水淡化高压反渗透进水.  相似文献   

9.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工艺进行长期去除实际海水有机污染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O3-BAC工艺可有效去除海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系统运行稳定,反冲洗对BAC去除有机物影响不大.对有机污染较严重的海水,臭氧投加量3~6 mg·L-1、氧化接触时间30~60 min、水温10.5~29.0℃、BAC滤柱HRT为1h情况下,O3-BAC 工艺对TOC、DOC、CODMn、UV254以及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在38%、34%、55%、55%、95%以上,出水可作为反渗透膜海水淡化的进水.  相似文献   

10.
对管式超滤膜海水淡化提镁预处理工艺进行了中试研究.考察了产水流量与运行时间、操作压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运行时间对产水浊度的影响.并对试验装置的提镁效果进行了测试,同时,提出了管式超滤膜的清洗方法.结果表明,管式超滤膜对海水中的镁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产水中的镁含量符合反渗透原水的标准;清洗方法简便,通量恢复率高.  相似文献   

11.
涡流低脉动混凝技术用于高浊度海水淡化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聚合硫酸铁作混凝剂,用涡流低脉动混凝技术对高浊度海水进行了中试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涡流低脉动混凝技术可将海水中悬浮物有效絮凝沉降,当加药量为12.5mg/L时,出水浊度可稳定在10NTU,SS甚至可降至10mg/L以下。该技术用于高浊度海水淡化预处理能得到稳定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正交试验,对复合聚铁、聚合氯化铁、硫酸亚铁三种絮凝剂高浊度海水净化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下,对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01%、96.80%和89.00%,复合聚铁、聚合氯化铁对高浊度海水具有较好的絮凝效果,试验结果为反渗透海水淡化预处理药剂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海水进行了絮凝沉淀、软化、离子交换等处理,将海水应用于活性染料染色后水洗,比较了海水与常规淡水同等工艺条件下水洗效果.结果表明,与淡水水洗样相比,处理海水与海水原水水洗样的干、湿摩擦牢度及皂洗色牢度差别在半级以内,无明显差异;所染样品的色差亦在0.6以下,可以满足实际生产对染色品质量和色差范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采用焙烧和碱浸法对硅藻原土进行提纯活化处理,对提纯前后硅藻土的比表面积、SEM进行表征,确定了硅藻原土的最适宜焙烧温度和碱浸浓度.选用提纯后的硅藻土为原料,以硫酸铁为改性剂制备硅藻土复合絮凝剂,考察了硅藻土复合絮凝剂对污染海水氨氮、总磷和CODMn的混凝效果,并通过iPDA在线监测技术对其混凝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吉林长白县硅藻原土的最适宜焙烧温度为500 ℃,硅藻土101和104的最适宜NaOH浸洗浓度分别为1 mol/L和4 mol/L,提纯活化后的硅藻土表面微孔更加明显,比表面积较原土有一定程度的增大.改性硅藻土101与硫酸铁按质量比9:1制成的硅藻土复合絮凝剂对污染海水具有最好的混凝效果,当硅藻土复合絮凝剂投加量为60 mg/L时,对污染海水中氨氮、总磷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26.25%、94.81%和44.42%,比单独采用硫酸铁作为絮凝剂时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3.93%、12.54%和6.09%.  相似文献   

15.
ACTIFLO--一种新型高效水处理澄清工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ACTIFLO是一种新型澄清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操作管理简便、占地省等优点。文章介绍了ACTIFLO工艺的工作流程、系统特点以及在巴黎水厂的应用实例,ACTIFLO工艺在国内自来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超滤膜在舟山海水淡化预处理中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舟山市是一个资源型和水质型缺水的海岛地区,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超滤和反渗透工艺组合已成为海水淡化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中空纤维膜超滤技术对舟山海水进行预处理实验,考察海水对超滤膜的运行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超滤出水SDI1,通过周期性的反冲洗膜性能有较好的恢复,说明超滤膜作为舟山海水反渗透预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确定了钛合金前处理工艺中浸蚀工艺和活化工艺的最佳配方。浸蚀工艺的最佳配方为VHF∶VHNO3=1∶5,室温,20s;活化工艺的最佳配方为ZnSO4·7H2O5g/L,HF 70g/L,室温,20s。  相似文献   

18.
用改性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作絮凝剂在室温(25℃)下对海水进行絮凝处理,研究了絮凝剂投加量、pH值和搅拌条件对絮凝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适宜的操作条件:絮凝剂投加量范围为25~30mg/L,pH值范围为5~7,快速搅拌转速400r/min,时间90s,慢速搅拌转速60r/min,时间20min。在优化絮凝条件下浊度、化学耗氧量(CODMn)和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达72.6%、53.9%和40.0%。将羧甲基壳聚糖与壳聚糖对海水的絮凝净化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对海水的絮凝效果相对壳聚糖有了较大提高,浊度和CODMn去除率明显提高,投加量适用范围更宽。  相似文献   

19.
对涂装前处理各工序可能存在的生锈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分别指出应进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e domestic tumble dryers are becoming indispensable household appliances and responsible for up to 10% of the total residential energy us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However, their energy efficiency is low.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a multi-sensor computer-controlled prototype platform for fabric drying is described for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dryers. The prototype platform enables the real-time control and recording of key drying parameters including heater power, air flow velocity, rotating speed of drying drum, and drying cycle time. These parameters are automatically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exhaust air humidity instead of the temperature which is used traditionally. Additionally, a new drying model of dividing the drying process into four stages based on the humidity of the exhaust air has been investigated to further increase the energy sav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staged drying model is experimentally evaluated in respect to energy consumption, drying time, and the smoothness of fabric after drying. The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 that the staged controlling of heating power input not only decreases energy consumption by 21.5%, but also improves the fabric smoothness by 0.9 grade compared to using a single heating power input for the whole drying process. The research outcome can enable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new dryers that are more energy efficient and lead to dried clothes that require less ironing, which in turn further reduces energy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