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顺堂古戏台是徽州祠内戏台的典型代表,是戏台建筑与徽州宗祠建筑完美结合的建筑形式,整座祠堂建筑由前进门屋(戏台)、前天井、中进享堂、后天井、后进寝殿等组成,从和顺堂古戏台的历史沿革入手,分析了其建筑布局特点和建筑形制特色,并探讨了其所具有的典型价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8)
徽州穿斗式木构架营造技艺是安徽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古徽州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安徽人的宝贵财富。然而,时过境迁,这门营造技艺也濒临失传,给徽州地区古建筑修复带来很大的困难,保护该传统技艺迫在眉睫。如今,数字技术的发展给传承、保护徽州穿斗式木构架营造技艺带来了一缕曙光。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古建筑营造技艺数字化传承保护的现状分析和对徽州穿斗式木构架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的现状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数字化传承保护徽州穿斗式木构架营造技艺的必要性,并确定数字化传承保护的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地域文化特征极为鲜明,尤其是作为微州人生存文化最直观载体的古民居建筑,是古代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徽派古民居的选址布局深受徽州风水理论影响,尤其注重水口营造。徽派古民居的内部结构格局生动体现了徽州宗法制度及其观念形态。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的独特文化品格,成就了古民居内部装饰与陈设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王薇  韩子藤 《住宅科技》2021,(7):47-51,72
徽派传统民居在徽州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营造技艺更是凝聚了古代匠人技术与艺术的智慧.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发展至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日渐消亡的危险境地.文章通过追溯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内涵与价值,从营造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出发,分析当前保护与发展方式面临的困境,据此对营造技艺的创新与...  相似文献   

5.
水口园林是徽州古民居景观中颇受重视的部分,它是古徽州人对良好居住环境的向往,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文章主要从徽州古村落溯源而上,探究水口园林的发展起源历程。以徽州宏村的水口园林为例,分析其水口演变、景观营造、意境蕴含、色彩构图等。  相似文献   

6.
浅析祁门古戏台--会源堂建筑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戏台形成——礼乐与和乐文化产物祁门县位于安徽皖南与江西省交界,属于古徽州 (今黄山市)所辖区县。祁门始祖民风淳朴,崇拜神灵。历代有祈福求安,僻邪驱疫,喜庆丰收等众多目的之迎神赛会活动与民俗游艺活动。唐宋最盛行傩舞、傩戏,  相似文献   

7.
针对徽州地区传统营造技艺断代消亡的现象,通过分析传统营造的用尺逻辑和古代堪舆术数中的用尺技法,结合历史文献、工匠访谈与数理统计,总结出徽州地区传统营造用尺的尺系范围、尺法规律,以期为徽州传统民居研究的深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建筑形态,地域文化特征鲜明,是古代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的见证。徽州古民居的内部空间和结构格局体现了徽州宗法制度及其观念形态。徽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的独特文化品格,造就了古民居内部装饰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祠堂是古徽州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祠堂戏场建筑作为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一种典型类型,对于维护宗族制度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徽州地区10余处祠堂戏场建筑,结合文献阅读以及修缮复原设计,将其空间功能分为引导空间、入口空间、表演空间、观演空间、仪式活动空间和祭祀空间,同时对其相对应的祠堂前广场、仪门、戏台、前天井及廊庑、享堂、后天井及廊庑、寝殿的空间形态加以分析,旨在为徽州传统戏场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再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戏台多集中在山西、华北、江南和华南地区,其中华南板块又以岭南古戏台为代表。由于地理原因,它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从历史上看,岭南包括五岭之南的大部分区域。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本文的主要研究范围限定在以广东省为主体的包括广西靠近广东的桂林、贺州、梧州三地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大中汉三嵕庙的地理位置、整体布局及特点、历史沿革,分析了正殿、耳殿、配殿和戏台的建筑形制,并通过与宋《营造法式》《清式营造则例》、当地元代建筑、当地清代建筑的比较,总结出大中汉三嵕庙正殿、耳殿、配殿和戏台的建筑形制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案位于合肥市黄山路原学府路中环城,周围的人群层次较高,选择徽派风格来彰显本案特点,营造世外桃源之地,试图打破传统徽派建筑特点,让人享受放松,优雅的环境,细细体会徽州茶文化精髓。本案外观运用马头墙有序排列,可以增强徽文化印象,让人容易注意到这番自然的净土。设计思路主抓徽州茶文化精髓,所谓"酒好可引八方客,茶香可会千里友",正是设计师所要表达的内质。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设计工作重点是营造茶楼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  相似文献   

13.
古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生态宜居地区的典范.通过田野调查,结合古代建筑文献,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分析了徽州民居对木、石、砖三种主要建筑材料用材技艺的生态特征.在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基础上,阐发了传统民居用材循环之用、永恒之用、无用之用的生态理念.传承包括徽州在内的中国各地区传统民居用材技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对...  相似文献   

14.
《城乡建设》2010,(12):22-22
由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申报的“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5.
苏州在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因此,规模较大的会馆都建有戏楼和戏台。苏州古代建成的祠庙中,也大都建有戏台,作为演戏酬神之用。苏州私家或官宦人家也多有建造戏台。这些戏台牢固坚实,典雅精致,构筑手法高超,还科学地运用声学原理,可得“绕梁三日”的音响效果。  相似文献   

16.
戏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展示着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历史政治、经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呈现。宋唐以来,戏剧已经逐渐的成为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娱乐方式。戏场建筑作为一种专供演出及观演使用的建筑形式,更像是展示文化的一种物质展台。在戏场建筑中,利用锣鼓、丝竹等乐器,演绎知名戏剧,无论是其中的演员,还是观众,都能够通过戏场建筑为桥梁,进行艺术、情感等方面的交流活动。中国古代戏场建筑从早期的露台到金代三面观的戏台,一直到元代普遍分为前后场。建筑形式的逐渐完善,标志着戏曲的逐渐成熟。可以说,戏场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现代社会可见的主要古代戏剧文物之一。该文将针对我国古代不同形式的戏场建筑对于表演者与观众的心理影响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我国戏台、戏剧等问题的研究领域,并促进其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徽州古建筑发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古代建筑是徽州地域文化的积淀物,具有卓越的成就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遗产。远在新石器时代,徽州就出现了房屋和聚落。撤县新州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烧土块,上有编织成骨架的植物干茎痕迹,反映了徽州当时的原始建筑已进展到干阑式建筑。汉代徽州制砖技术的进步,使砖拱墓室出现在该口等东汉墓中。唐宋时期徽州建筑有巨大发展,如唐代始建的渔梁坝是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北宋时期的长庆寺塔的砖石结构至今完好。由于金、宋的长期对峙,徽州建筑风格发展较北方滞后。磺蔚出里门访和西溪南老屋阁来看,徽州元代建筑形…  相似文献   

18.
古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生态宜居地区的典范。通过田野调查,结合古代建筑文献,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分析了徽州民居对木、石、砖三种主要建筑材料用材技艺的生态特征。在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基础上,阐发了传统民居用材循环之用、永恒之用、无用之用的生态理念。传承包括徽州在内的中国各地区传统民居用材技艺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对当前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住房建设实践以及绿色住居消费观念引导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徽州古坝渔梁坝是我国古代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体现了我国古代石质滚水坝的建筑工艺与建造形制。本文从历史沿革入手,阐述其历次维修过程,分析其建造形制的发展变迁与结构特点,以及古坝在古徽州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其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20.
徽州古民居(村落)的风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华中建筑》2000,18(2):123-126
文章从风水角度,探讨明清时期徽州古民居在村落规划、建筑设计及营造技术方面,利用和借鉴风水理论,在功能、美学和技术上,形成独特的地方性建筑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