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超声辅助共沉淀法成功制备了富锂锰基正极电极材料,研究了不同的超声时间对材料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超声辅助能够使材料颗粒更加均匀,结构更合理,有利于材料电化学性能的提升。当合成前躯体材料超声时间为8h时,复合材料的放电比容量最好,在0.1C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327.8 mAh g<sub>-1</sub>,均高于未超声的复合材料的265.2 mAh g<sub>-1</sub>,1C下循环50圈后放电容量为181.6 mAh g<sub>-1</sub>,保持率为84.8%。通过循环伏安法测试和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发现超声后的复合材料还原氧化峰电流更大,电荷转移阻抗更小,具有较好的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2.
我们采用未掺杂的粉末制备了MgB&lt;sub&gt;2&lt;/sub&gt;块体作对比,研究了石墨烯掺杂对MgB&lt;sub&gt;2&lt;/sub&gt;块材微观结构和超导性能的影响,研究了退火温度对石墨烯掺杂MgB&lt;sub&gt;2&lt;/sub&gt;块材微观结构和超导性能的影响。对烧结后的样品采用XRD,SEM,SQUID进行了相组成,微观结构和超导性能等分析检测。研究发现石墨烯掺杂明显提高了MgB&lt;sub&gt;2&lt;/sub&gt;超导材料的临界电流密度,在20 K和1 T磁场下,最大的临界电流密度达到1.8&#215;10&lt;sub&gt;5&lt;/sub&gt;A/cm&lt;sub&gt;2&lt;/sub&gt;。  相似文献   

3.
以高能球磨法制备的纳米MoSi&lt;sub&gt;2&lt;/sub&gt;-CoNiCrAlY复合粉末为喷涂材料,利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GH4169合金表面沉积了MoSi&lt;sub&gt;2&lt;/sub&gt;-CoNiCrAlY复合涂层,并研究了GH4169基材和复合涂层合金试样在900&#176;C静态大气环境下的循环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复合涂层表现出较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其氧化速率仅为1.23&#215;10&lt;sub&gt;-7&lt;/sub&gt; mg&lt;sub&gt;2&lt;/sub&gt;.cm&lt;sub&gt;-4&lt;/sub&gt;.s&lt;sub&gt;-1&lt;/sub&gt;,这归因于MoSi&lt;sub&gt;2&lt;/sub&gt;在氧化早期形成了SiO&lt;sub&gt;2&lt;/sub&gt;相,可以自封氧化膜。氧化后期SiO&lt;sub&gt;2&lt;/sub&gt;的脱落,Mo&lt;sub&gt;5&lt;/sub&gt;Si&lt;sub&gt;3&lt;/sub&gt;相的再次氧化生成MoO&lt;sub&gt;3&lt;/sub&gt;和MoO&lt;sub&gt;2&lt;/sub&gt;气相,以及MoSi&lt;sub&gt;2&lt;/sub&gt;的内氧化直接气化,会降低涂层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4.
低密度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轻量化、耐高温、低热导等优异特性,在航空航天热防护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为了提高低密度碳纤维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性能,本文设计并研制了耐高温低密度抗氧化碳纤维复合材料。首先,采用气相沉积工艺对传统低密度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了强韧化处理,沉积210h时后材料拉伸强度和压缩强度分别提高275%和341%。其次,采用刷涂浸渍和高温原位烧结方法设计并制备了双层超高温抗氧化涂层,采用高温马弗炉对材料在空气环境、不同温度下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1700~1750℃考核条件下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抗氧化性能,质量增重率为1.1~1.5×10<sub>-5</sub> g/cm<sub>2</sub>?s,表面形成的致密氧化硅氧化膜和氧化铪镶嵌氧化硅氧化膜为材料提供了优异的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Zn<sub><sup>2+</sup></sub>共掺的Ce:GAGG陶瓷粉体。研究了Zn<sub><sup>2+</sup></sub>共掺的Ce:GAGG陶瓷前驱粉体的TG/DTA和FTIR曲线;分析了不同煅烧温度对Ce:GAGG陶瓷粉体相、形貌和颗粒度分布的影响;系统研究了Zn<sub><sup>2+</sup></sub>含量对Ce:GAGG陶瓷粉体光致发光,辐射发光,激发光谱和荧光寿命的影响。研究表明:前驱粉体在883℃的相组成为GdAlO<sub>3</sub>相和GAGG相;前驱粉体在煅烧温度为900℃时,完全转化为GAGG相;当煅烧温度为1200℃时,GAGG颗粒尺寸控制在20nm~60nm,分布均匀;随着 Zn<sub><sup>2+</sup></sub>含量的变化,光致发光和辐射发光强度也相应变化,特别的,当Zn<sub><sup>2+</sup></sub>含量为0.4mol%时,光致发光和辐射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随着Zn<sub><sup>2+</sup></sub>掺杂含量的上升,荧光寿命出现下降的趋势。因此,Zn<sub><sup>2+</sup></sub>含量对Ce:GAGG陶瓷粉体的辐射发光具有明显的影响,对降低荧光寿命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提高GAGG闪烁材料的快速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增重法研究了表面有/无喷涂高温润滑剂的TA32钛合金在热成形温度750℃~850℃范围内氧化10min-240h的氧化行为,通过SEM和EDS等微观分析方法对氧化层的表面形貌和成分、截面厚度和成分进行分析,并对氧化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750℃-850℃内的氧化行为均符合直线-抛物线规律,800℃~850℃内氧化速率迅速增加,氧化程度剧烈,温度是TA32钛合金氧化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750℃时,氧化膜基本没有脱落,800℃时氧化膜部分脱落,温度升高到850℃时,氧化皮大块脱落。750℃-850℃内,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氧化膜逐渐增厚,氧化物由颗粒状变为短棒状和针状,氧化皮逐渐由致密变得疏松多孔,抗氧化能力逐渐下降。TA32钛合金在750℃保温240h时,氧化层结构为:TiO<sub>2</sub>和Al<sub>2</sub>O<sub>3</sub>/ TiO<sub>2</sub>/ Al<sub>2</sub>O<sub>3</sub>/ TiO<sub>2</sub>/基体;在800℃下氧化240h时,氧化层结构为:TiO<sub>2</sub>和Al<sub>2</sub>O<sub>3</sub>/ Al<sub>2</sub>O<sub>3</sub>/ TiO<sub>2</sub>/ Al<sub>2</sub>O<sub>3</sub>/ TiO<sub>2</sub>/ Al<sub>2</sub>O<sub>3</sub>/ TiO<sub>2</sub>/ Al<sub>2</sub>O<sub>3</sub>/ TiO<sub>2</sub>/基体;在850℃下氧化240h时,表层氧化膜完全脱落。表面无喷涂试样和表面喷涂氮化硼的试样氧化规律一样,均符合直线-抛物线规律,但表面无喷涂试样的单位面积增重、氧化速率高于表面喷涂氮化硼的试样,氧化膜厚度也更厚,说明氮化硼有很好的抗氧化性能。表面喷涂氮化硼的TA32钛合金在750℃保温240h时,氧化层结构为:TiO<sub>2</sub>和Al<sub>2</sub>O<sub>3</sub>/ TiO<sub>2</sub>/ Al<sub>2</sub>O<sub>3</sub>/ TiO<sub>2</sub>/Ti<sub>3</sub>Al/基体。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炉熔炼制备了不同Ga含量的Al-Mg-Ga-Sn合金。通过光学显微镜(OM) 、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其显微组织的形貌和成分进行了表征;在30℃、40℃、70℃、90℃的纯水中进行降解速率的测定;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测试了室温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Al-Mg-Ga-Sn合金在Mg+Sn为定值10wt.%的情况下,Ga含量分别为0 wt.%、4 wt.%、8 wt.%、12 wt.%、16 wt.%时,合金组织均有铝基体相和Mg&lt;sub&gt;2&lt;/sub&gt;Sn相,且随着Ga含量的增加合金组织中出现了Ga&lt;sub&gt;5&lt;/sub&gt;Mg&lt;sub&gt;2&lt;/sub&gt;相。Al-Mg-Ga-Sn合金的降解性特点是主要由铝基体相中点蚀开启,由Mg&lt;sub&gt;2&lt;/sub&gt;Sn和Ga&lt;sub&gt;5&lt;/sub&gt;Mg&lt;sub&gt;2&lt;/sub&gt;化合物相的晶间腐蚀加速;不同Ga含量合金的起始降解温度由固溶于铝基体中的低熔点元素(Ga+Sn)的含量决定;相同Ga含量的合金随温度升高降解速率加快,降解反应动力学遵从阿伦尼乌斯公式。室温电化学分析表明:Al-Mg-Ga-Sn合金随Ga含量增加,腐蚀电位不同程度地负移,腐蚀电流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阴极微弧沉积技术在预处理后的TiAl合金表面制备了Al&lt;sub&gt;2&lt;/sub&gt;O&lt;sub&gt;3&lt;/sub&gt;陶瓷涂层,研究了涂层的生长过程和相组成。方法:采用电子扫描电镜(SEM、EDS)、电子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Al&lt;sub&gt;2&lt;/sub&gt;O&lt;sub&gt;3&lt;/sub&gt;涂层的生长过程中的微观形貌、组织成分以及晶体结构的演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TiAl合金表面阴极微弧沉积过程中,在阴极表面发生非晶态Al(OH)&lt;sub&gt;3&lt;/sub&gt;的吸附、脱水烧结形成Al&lt;sub&gt;2&lt;/sub&gt;O&lt;sub&gt;3&lt;/sub&gt;陶瓷涂层的沉积。结论:Al&lt;sub&gt;2&lt;/sub&gt;O&lt;sub&gt;3&lt;/sub&gt;涂层生长分前期Ⅰ、中期Ⅱ和后期Ⅲ三个阶段,前期起弧阻挡层被击穿,涂层生长较慢、组织致密且与基体结合良好;反应中期涂层生长较快,Al(OH)&lt;sub&gt;3&lt;/sub&gt;不断吸附和脱水烧结,涂层结晶度提高;反应后期涂层生长速度变缓,表层组织疏松、多孔,相组成为87.5 %的α–Al&lt;sub&gt;2&lt;/sub&gt;O&lt;sub&gt;3&lt;/sub&gt;和12.5 %的γ–Al&lt;sub&gt;2&lt;/sub&gt;O&lt;sub&gt;3&lt;/sub&gt;。  相似文献   

9.
针对本征低的电子导电率和锂离子迁移速率导致LiFePO_4较差的电化学性能,以石墨烯作为模板,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梭形结构的LiFePO_4/石墨烯(LFP/G)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RD和SEM等表征复合正极材料的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微米级梭型LiFePO_4颗粒是由平均厚度约为55 nm的纳米薄片堆叠而成。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0.1C倍率下,LFP/G复合正极材料的初始可逆比容量可达153.2 mA·h/g,高于相同条件下LiFePO_4的;在10C倍率下充放电时,LFP/G表现出高达85.9m A·h/g的可逆比容量,远高于LiFePO_4的可逆比容量(56.3m A·h/g),展现出明显增强的电化学倍率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阐明LZO对热障涂层(TBCs)中粘结层氧化的抑制作用,利用爆炸喷涂(D-gun)在310S基体上制备NiCoCrAlY粘结层,大气等离子(APS)制备单陶瓷8YSZ涂层和双陶瓷LZO/8YSZ涂层。采用SEM、EDS和XRD表征了不同结构TBCs喷涂态及高温氧化后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结果表明:1100 ℃下等温氧化(100小时)后双陶瓷LZO/8YSZ与单陶瓷8YSZ热障涂层相对氧化增重分别为2.82 mg/cm<sub>2</sub>和3.13 mg/cm<sub>2</sub>,TGO生长速率常数K<sub>p</sub>分别为5.79×10<sub>-2 </sub>μm<sub>2</sub>/h和6.26×10<sub>-2 </sub>μm<sub>2</sub>/h,厚度分布范围分别为3.75-5.25 μm和5-5.5 μm。相比单陶瓷TBCs,LZO/8YSZ双陶瓷TBCs中粘结层表现出氧化增重少、TGO生长速率低、粘结层中β相转变慢等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1.
制备具有优异界面结构和电子/离子传质能力的柔性电极材料是解决高性能电化学活性物质由体积膨胀引起材料粉化和从集流体剥落难题的关键。一种独特的工艺实现了高性能过渡金属氧化物(氧化镍)内嵌碳纤维柔性织物电极的一步制备,所制备的活性物质免于使用导电剂、粘结剂和集流体直接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组装。得益于氧化镍超高的理论比容量,活性碳纤维基体材料低维特性和良好的内应力分散率,制备的复合织物电极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一维氧化镍/碳纳米纤维(NiO-CNF)复合柔性电极较纯氧化镍(NiO NF)纤维电极材料具有更卓越的循环耐久性和倍率性能,NiO-CNF和NiO NF在0.5C倍率循环200次分别具有418 mAh·g-1和242 mAh·g-1的可逆容量,良好的电化学性质归因于复合柔性电极的交联结构提供的优异扩散动力学和应力缓冲。  相似文献   

12.
利用箔-纤维-箔(FFF)法结合真空热压(VHP)技术制备新型的Cf增强Ti/Al基层状复合材料。借助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物衍射物相分析测试(XRD),弯曲实验,压缩实验等对不同热压工艺参数下材料的组织及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热压工艺为700℃-30MPa-1h,材料弯曲强度可达469MPa,抗压强度可达324MPa。新型Cf增强Ti/Al基层状复合材料结构为韧-脆相交替的叠层,该结构可有效阻碍裂纹扩展并延长其扩展路径,吸收大量的断裂能,以此提高材料的性能。在Ti/Al界面处生成Al3Ti和Ti5Si3强化相;在Al/Cf界面处形成了Al4C3和SiC相。Si元素促进Ti、Al结合及强化相Ti5Si3的析出,并提高Al、C润湿性。  相似文献   

13.
动态再结晶是金属材料改变组织状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综述了典型金属材料在高温塑性变形中的三种动态再结晶机制,即不连续动态再结晶、连续动态再结晶和几何动态再结晶。描述了不同再结晶机制的组织特征,包括晶界取向分布、晶内取向积累方式、动态再结晶晶粒尺寸及其与流变应力的关系。作者基于Ti-24Ni-4Zr-8Sn和Ti-25Nb-3Zr- 3Mo-2Sn钛合金的热变形组织演变的研究,提出除了材料本质性能决定了高温塑性变形的再结晶机制外,温度、应变速率、应变量及变形方式等的不同配合可以导致多种再结晶机制发生。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机械合金化+热压工艺制备了TaCr_(2-x)Nd_2O_3(x=0,0.125,0.25,0.5,0.75,at%),研究了Nd_2O_3对TaCr_2合金组织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d_2O_3主要存在于Ta固溶体中,对合金的物相和晶型不产生显著影响,合金仍以TaCr_2相为主,并含有少量富Ta相和Cr固溶体。Nd203的添加使得TaCr_2合金1200℃氧化100h的增重减少(仅为纯合金的47.9%);使氧化膜呈不连续的多层分布,且Nd203促进氧化层物相分层。  相似文献   

15.
钛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能,可长期工作在高浓度的沸腾硝酸介质中,是商业后处理较为理想的设备用材。本文采用SEM,EDS,XRD,XPS等表征手段对CP-Ti在含氟离子硝酸中试样表面出现的白色附着物进行分析,并解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氟离子浓度在50 ppm以下时,CP-Ti腐蚀速率呈现由大到小并趋于稳定的规律;氟离子浓度在50 ppm及以上时,腐蚀速率呈现由大到小再变大的“v”型规律。试样表面的白色附着物的物相为TiO<sub>2</sub>,其形成机理为:先是试样表面多孔膜的形成;其次是TiO<sub>2</sub>以多孔膜上的孔为基点进行生长、脱落。  相似文献   

16.
Li4Ti5O12/graphene composite was prepared by a facile sol-gel method. The lattic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composite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 (SEM).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the electrod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compared with the pristine Li4Ti5O12 synthesized by a similar route. The Li4Ti5O12/graphene composite presents a higher capacity and better cycling performance than Li4Ti5O12 at the cutoff of 2.5-1.0 V, especially at high current rate. The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4Ti5O12/graphene electrode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from the graphene sheets. When discharged to 0 V, the Li4Ti5O12/graphene composite exhibited a quite high capacity over 274 mAh g−1 below 1.0 V, which was quite beneficial for not only the high energy density but also the safety characteristic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