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源热泵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能源,我们应了解它的原理、优缺点,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利用这个新型能源,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2.
边际  何君林 《建筑工人》2005,(12):53-53
在已过去的20世纪中,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三种,即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而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假使按目前的势头发展下去,不加节制,那么,地球上这三种能源可供人类开采的年限,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了。四五十年,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实在是非常非常的短促;试想一下,对如今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到他们六七十岁的时候,如果地球上已经没有原油和天然气可用,我们能不为此感到惊愕吗?所以,开发新能源,替代上述三种传统能源,迅速地逐年降低它们的消耗量,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中的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3.
能源问题再次被提上重要位置。 2007年9月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2020年达到15%,形成以自有知识产权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能力,实现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基本消除有机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说,中国能源消费70%依靠煤,这样的能源结构会给我国带来很大的压力,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人类面临着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挑战,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调整我们的能源结构,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做出一个长期规划,便于全国人民,各级政府及企业能够遵循这个目标,使他们知道政府想做什么,会做什么,会用什么样的政策来引导他们。 显然,中国节能刻不容缓。 作为能源消耗比较大的建筑行业,节能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据1989年的德国能耗统计.仅建筑采暖一项几乎耗费全国能源的30%。这一数据在令人警醒的同时,充分说明“能源”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因为,随着科技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日益频繁.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从人类生存的根本上.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建筑设计以及更大范围内节约一次性能源.  相似文献   

5.
能源与环境是保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依赖的能源是有限的,正在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能源消费过程几乎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实际上,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大多与用能过程有关。所以,如何提高用能水平,减少能源消费给环境带来的污染,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迫在  相似文献   

6.
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发生了大的飞跃.煤、石油、天然气成了世界能源的支柱.此后被人们称为常规能源。人们无忧无虑地开采.就像天真的孩子从食品盒里取饼干一样随心所欲。到第一次出现石油危机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常规能源正像食品盒里的饼干.总有一天会取空的.而这可怕的一天的到来.离我们已并不遥远。从美国国家科学院编写的《资源与人类》一书中对矿物燃料蕴藏量的“盘存”平衡表中可以看出.按照目前的消耗量,到本世纪中叶矿物能源就会枯竭。  相似文献   

7.
人类从钻木取火获取能源,用于果腹、取暖便开始了文明的进程。在对地球进行了一番由外到内探索后,地球已经不堪重负,环境恶化、能源贫瘠。此时,人类文明已发展到探索星际空间,谁又能说这不是在寻找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环境和新能源?有人说,人类文明史就是获取更多能源的历史,未来谁获取更多的能源,节省更多的能源,谁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层出不穷的节能技术不断的服务应用于  相似文献   

8.
越是身边日复一日发生的事情,人们越是容易忽视它的存在。我们生活着的城市,每天消耗大量的能源 ——电、水、煤、石油等等,以维持它的正常运转。能源之于城市,如同食物之于人类。没有食物,作为一 种生物,人类将饿毙。没有能源,汽车、地铁再不能奔驰、大厦不再灯火辉煌,城市将陷入死寂。好莱坞大 片中描绘的未来城市,通常就以能源耗尽、城市只剩下钢筋水泥的空壳的形象出现,留给人们一派萧杀、没 落的印象。人类文明现代程度越高,对人类自身之外的物质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而物质资源日渐消耗殆尽, 人类的未来将会怎样?  相似文献   

9.
能源日益深刻地成为人类社会的支撑体系之一。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社会越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多.能源短缺的矛盾就越尖锐.能源危机已成为现实的威胁。能源问题既是资源利用问题,又是环境问题。我国耕地、淡水、森林、  相似文献   

10.
《辽宁建材》2006,(6):7-8
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引起方方面面人士的注意,尤其是其中的一段文字和一组数字触目惊心,振聋发聩“:全球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将在本世纪内基本开采殆尽。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可供生产40多年,天然气和煤炭则分别可以供应65年和155年。”这就是说,人类享受有限资源的年限已经屈指可数了,能源枯竭是迟早的事。资源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报。发展再生能源是人类现在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中国是世界能耗大国,面临的形势更加严竣,尽管中国制定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编制了《可再生能源长期发展规划》。除了可再生能源之外,中国替代能源也正在启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面临着百年以后是否能够从容面对的问题。假如说,我们今天有煤烧,明天我们有“油”吃,那么我们后天烧什么,吃什么呢?这是我们现在不仅仅是思考、惊呼,而是必须着手抓紧要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建设信息》2007,(5):48-50
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在不久的将来就要被人类开采殆尽了。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到底能陪人类社会走多远?据说,最多也就200多年。当然,这是根据人类已经探明的储藏量以及人类的利用速度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如果人类不能发现更多的化石能源,而且能源的消耗速度按照人们预期的那样发展,那么再过200多年,人类不得不采用新的能源了。  相似文献   

12.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对常规能源的过量采掘,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试从在农村住宅设计中结合太阳能设计来探求太阳能与建筑有机结合的模式,从而达到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对北方农村住宅的热舒适性研究做点贡献.  相似文献   

13.
我们知道,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与风能、潮汐能等各类可再生能源相比,无论从资源的数量、分布的普遍性,还是从清洁性以及技术的可靠性,太阳能都更具有优越性。目前,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二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即通常所说的太阳能发电),其中重点是后者——因为太阳能发电可以为人类解决目前及今后的能源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能源紧张、污染严重、地球变暖、人口增长过快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当今的产品设计越来越呈现出智能化的特征。在这一背景下,智能化设计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化,它又需要怎样的设计原则?智能化生活伴随着两次工业革命,人造物从手工艺制作向机械化大批量生产转变,能源的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巨变。20世纪的信息产业革命使微电子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纵观人类历史,从某种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供热能源计量相关设计标准,针对城镇供热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做了分析,提出了确定供热能源计量范围、明确供热能源计量目的、依据计量参数要求、安装条件与计量器具进行匹配和选择合理通信方式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选型原则,并从智慧供热、碳核查和“源、网、站、户”的发展需求等方面对计量器具配备选型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30)
能源作为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物质,从最初的钻木取火获取能量到现在形成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生产发展方式,能源已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随着经济发展的迅速,可供利用的化石能源越来越少,部分地区能源出现了危机。与此同时,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污染,这就迫使我们一方面必须积极寻找新能源,另一方面研究开发出节能技术。下面就以能源为核心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门窗》2014,(10)
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现代化元素,不断地便利着人们的生活。如今人类的文明和成就离不开电力的帮助,人们的生存也不能离开电的存在。未来的人类社会依然要依赖于能源,依赖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须现在就很清楚地了解电力能源结构和储量,发展必须开发的能源利用技术,才能使人类的生存得于永久维持。本文立足于现阶段我国电力发展的现状,着重分析火电厂的项目建设工程管理以及策划,以期能够为电力建设的管理人员明确工作方法,从而取得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限制二氧化碳和其它会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使用清洁能源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还远远不够。我国的建筑节能指标仍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须的物质基础,节约能源是人类共同的使命。对于中央空调系统而言,一方面是要从系统本身的设计上,考虑整体的能耗,另一方面,在使用和维护的过程中,要尽量按要求进行管理,这样既可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也可减少不必要的物资、能源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