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立 《煤》2007,16(2):43-45
用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可提高用电负载的功率因数,是降低电网线损的一种普遍的节电措施。但长期以来,电容器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仅考虑了变压器和电力线路损耗的降低,却忽略了电容器介质损耗的增加。本文提出在综合考虑变压器、电力线路与电容器介质损耗的总损耗最小基础上,对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的投入与切除进行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曹振芳  王廷高 《煤矿机械》2006,27(7):177-179
分析了在焦化厂变电所内低压电容器的设置方法,并按负荷和线路的具体情况分布电容器,采用低压侧集中补偿与部分集中及随负载部分分散补偿方式,以减少损失达到节电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电力电子器件的大量应用,给煤矿电力系统造成了诸多的电能质量问题,从而使6.3 kV线路电能质量差,功率因数低。本文提出了TSC(晶闸管投切电容器)与APF(有源滤波器)联合应用,能够连续补偿大容量负载的无功和谐波分量。TSC补偿负载大部分基波无功功率,APF补偿剩余的无功功率和谐波,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补偿和滤波效果。  相似文献   

4.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在供电系统中所承担的作用是提高电网的功率因数,降低供电变压器及输送线路的损耗,提高供电效率,改善供电环境。大南湖煤矿110kV变电站无功补偿采用高压集中补偿方式,实现了电压无功综合控制,利用更加人性化的模糊技术,解决了无功自动补偿装置出现欠补、过补及频繁切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冬莉  韩国庆 《煤矿机械》2012,33(4):200-201
通过对无功补偿装置(SVG)介绍,分析了安装该装置的必要性,介绍了唐山矿业公司供电系统无功补偿现状,提出无功补偿方案,并进行了改造后节能效果分析,充分说明SVG无功补偿装置可减小无功功率,降低线路和变压器因输送无功功率造成的电能损耗,提高功率因数,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以8051单片机为核心构成的智能无功补偿控制器,该控制器能跟踪线路无功功率的变化,自动投切电容器组,实现对线路无功功率的动态补偿,具有性能好、价格低、配置灵活、稳定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南京煤炭设计研究院和兖州矿业 (集团 )公司鲍店煤矿在该矿选煤厂对设备的低压无功补偿方式展开了研究试验 ,这在国内是首次应用 ,设计和实际运转的效果良好 ,专家们对此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在此之前 ,选煤厂设备在配电设计中除了由矿井变电所在高压母线上给予高压集中无功补偿外 ,低压部分一直是采取分散安装低压成组电容器的方式来降低无功损耗。由于选煤厂的低压设备用电负荷比矿井相对集中 ,布局紧凑的小型选煤厂用成组电容器补偿无功功率是合理的 ,但大型选煤厂边远处的低压设备数量多、容量大 ,只有一种补偿方式是很难获得良好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兖州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无功功率平衡及优化补偿研究。配电变压器实行随器补偿,将低压补偿电容器直接安装在配电变压器低压侧,与配电变压器同投同切,用以补偿配电变压器自身励磁无功  相似文献   

9.
无功功率补偿箱是直接并联于低压网络末端感性负载的高效节电产品,根据最小线损的原则,应在无功功率发生之处实施就地补偿,这是企业内部节能降耗的有力措施,能收到立竿见影的经验效益。  相似文献   

10.
郭尚 《煤》2010,19(2):37-40
改善企业用电的功率因数(即无功功率补偿)是企业节约电能的重要课题,因此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全面了解无功补偿和并联电容器方面的相关知识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功率因数。充分认识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原理以及对应的方式方法,并掌握对电容器组的合理维护和运行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无功就地补偿线路电阻的测定,补偿前后电流的测量及补偿后线路消耗功率的计算,介绍了无功就地补偿投资回收期的计算.  相似文献   

12.
深海电机无功功率就地补偿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用于深海的机电设备上都使用三相交流深海电机,需要通过脐带缆从海面支持母船供电。由于深海电机功率因素低,供电脐带缆需要传输大量无功功率,这使得供电电流大幅增加,导致水下设备可用电功率不足、供电缆发热严重及缆端供电电压波动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经济实用的办法就是对深海电机进行无功功率就地补偿。以深海岩芯钻机及其配套的深海电机为例,导出了对深海电机进行无功功率就地补偿的一般理论计算公式,给出了实现该技术的一般方法。试验研究表明,在合适的条件下采用无功功率就地补偿技术,可使电缆供电电流下降30%以上(或者水下可用电功率提高30%以上),电缆沿程发热功率降低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在2300XP电铲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2300XP电铲上的无功率补偿装置(RPC)的作用和基本工作原理,对RPC装置在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可供设计和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35kV变电站的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华丰煤矿为例,介绍该矿-1350m水平延深新建35kV变电站的研究与设计过程,对其它同类煤矿亦有参考价值。根据从事矿山供电的经验及在矿山进行变电站改造的应用实践,在变电站的研究与设计方面对于提高矿山生产的效率,理利用电能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煤矿井下电网无功补偿与节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率因数偏低是目前我国煤矿井下电网的一个共性问题,当电网功率因数偏低时,不仅影响安全用电而且造成了电能的极大浪费。本文论述了功率因数对电网的影响以及提高煤矿井下电网功率因数所产生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煤矿井下供电系统无功功率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危害,提出了抑制无功功率的具体方法,介绍了无功补偿方式,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对供电系统采用无功补偿前后所产生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结合水泉选煤厂用电系统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选煤厂用电系统功率因数低的原因,同时对比目前常用几种无功补偿设备的优缺点,采用一种新型的电压无功自动调节装置对水泉选煤厂一车间的用电系统进行高压无功集中补偿,在一车间无功补偿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后,对选煤二车间的用电系统也进行了高压无功处支补偿改造,实现了高压电容器补偿的无人值守自动调节,符合国家对环保和节能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煤矿井下1.14kV移动变电站无功补偿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接触器和晶闸管并联的复合开关作为并联电容补偿系统的投切器件,采用两相接通的晶闸管串联的投切方式,设计的硬件电路有效地解决了晶闸管的过压、串联均压、冲击涌流等问题,对工程实践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芳  池汝安 《金属矿山》2018,47(4):27-34
浮选是高效回收矿产资源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方法。气泡作为浮选载体在浮选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气泡-油泡-活性油质气泡为线索,对比了传统气泡与改性后油泡(气泡表层包裹一薄层油性捕收剂)、活性油质气泡(气泡表层包裹一薄层含有捕收剂的中性油)的浮选特性。通过浮选动力学分析了气泡与油泡、活性油质气泡浮选的区别,传统气泡浮选与改性后的油泡浮选均为2步反应,而活性油质气泡实现了1步浮选,大大降低了气泡与矿物颗粒间的黏附功,提高了浮选效率。从油-水界面表面活性剂解离度这个角度分析了活性油质气泡的表面性质,指出活性油质气泡的表面电性由表层中性油中添加的捕收剂和p H决定。通过DLVO理论计算了不同气泡与矿物颗粒间的相互作用能,从理论上解释了活性油质气泡浮选指标更好的原因。活性油质气泡在选矿中的成功应用表明,活性油质气泡与矿物表面的作用均强于传统气泡与矿物表面的作用,即活性油质气泡对矿物具有更强的捕收能力,相较于气泡和油泡的浮选,活性油质气泡浮选有利于提高浮选效率,降低捕收剂用量。活性油质气泡作为浮选载体从气泡这一特殊视觉为浮选行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0.
The reactive transport of U(VI) in a well-characterized shallow alluvial aquifer at a former U(VI) mill located near Naturita, CO, was predicted for comparative purposes using a surface complexation model (SCM) and a constant K d approach to simulate U(VI) adsorption. The ground water at the site had U(VI) concentrations that ranged from 0.01 to 20 μM, alkalinities that ranged from 2.5 to 18 meq/L, and a nearly constant pH of 7.1. The SCM used to simulate U(VI) adsorption was previously determined independently using laboratory batch adsorption experiments. Simulations obtained using the SCM approach were compared with simulations that used a constant K d approach to simulate adsorption using previously determined site-specific K d values. In both cases, the ground water flow and transport models used a conceptual model that was previously calibrated to a chloride plume present at the site. Simulations with the SCM approach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tardation factor varied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ial transport of alkalinity and dissolved U(VI) and the nonlinearity of the U(VI) adsorption. The SCM model also simulated a prolonged slow decline in U(VI) concentration, which was not simulated using a constant K d model. Simulations using the SCM approach and the constant K d approach were similar after 20 years of transport but diverged significantly after 60 years. The simulations demonstrate the need for site-specific geochemical information on U(VI) adsorption to produce credible simulations of future trans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