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米糠蜡的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不同精制方法和精制程度的国产米糠蜡,采用皂化水解、溶剂萃取分离得米糠蜡脂肪醇,脂肪酸皂酸化得米糠蜡脂肪酸,两者分别乙酰化和甲酯化处理后,应用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国产米糠蜡脂肪醇组成范围为C_(22)~C_(38),C_(30)醇含量为18~22%,C_(32)~C_(38)醇为51~53%。米糠蜡脂肪酸组成范围为C_(14)~C_(36),C_(24)酸最多(44~55%),其次为C_(22)酸(22~27%)。皂化法米糠蜡精制程度高低,对醇只影响含量,组成无明显变动。对酸主要影响C_(16)酸和C_(18)不饱和酸的含量。溶剂沉降法精制的蜡与皂化法蜡相比,C_(30)醇含量稍低,C_(30)以下醇的含量略高,奇碳醇也略多。C_(22)和C_(24)酸含量较低,C_(16)酸和C_(18)不饱和酸含量较多。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分离法,测定了我国26个主要茶树品种的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比例。结果表明,组成茶籽油的脂肪酸有软脂酸(C_(16:0)、硬脂酸(C_(18:0)、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亚麻酸(C_(18:3)、豆蔻酸(C_(14:0)和棕榈油酸(C_(16:1))等7个组分,其中棕榈油酸属首次发现。其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因品种与生态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组成比的范围如下:软g旨酸15.79±1.03%,硬脂酸2.64±0.64%,油酸56.0±2.92%,亚油酸24.11±2.67%亚麻酸1.31±0.21%,豆蔻酸和棕榈油酸为痕量;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之比为(18.51±1.46):(81.49±1.46)。 从脂肪酸组成表明茶籽油的不饱和程度比较高,与常用的食用植物油脂比较,它非常相似于油茶油、油橄榄油和花生油,它比油橄榄油和油茶油更富有亚油酸,因此从医药和营养学观点考虑,茶籽油是适宜的食用油脂。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以桕油脂肪酸为原料采用分馏方法制取高纯度药用棕榈酸的难易程度,并为精馏塔设计和确定精馏操作条件提供必要的基本数据,进行汽液平衡试验,绘制汽液平衡相图,进而得到相对挥发度和对不同组成的原料所需的理论塔板数,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典型的桕油脂肪酸组成为:(气相色谱测定)C_(10:0)0.03%,C_(10:0)0.04%,C_(14:0)0.08%,C_(16:0)64.4%,C_(18:0)1.14%,C_(18:1)30.%,C_(18:2)2.69%,C_(18:3)0.82%。可以看出,其主要组成为棕榈酸(60%以上)和油酸(30%以上)。轻关键组分C_(16:0)以前的C_(10-14)酸约0.2%以下,而重关键组分C_(18:1)酸以后的组分也只有4%左右,且C_(18:0)、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中包装的大豆油棕榈油煎炸专用调和油配方的开发和煎炸稳定性相关理化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分别以一级大豆油、分提18℃棕榈油(一次精炼)及同批次的二次精炼18℃棕榈油为煎炸油,模拟薯条在180℃下高温煎炸32 h,对3种油品在煎炸过程中的酸值、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脂肪酸组成、极性组分含量、生育酚含量等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对18℃棕榈油中的风险因子,如PAH4、苯并(a)芘、3-氯丙醇酯(3-MCPDE)、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油品的酸值、过氧化值在煎炸过程中变化不明显,而p-茴香胺值、脂肪酸组成、极性组分含量在煎炸过程中变化比较明显;3种油品的生育酚氧化速度总体偏差不大;分提18℃棕榈油、二次精炼18℃棕榈油中的苯并(a)芘、反式脂肪酸含量均随煎炸时间延长呈缓慢升高的趋势;二次精炼18℃棕榈油的3-MCPDE在未煎炸时远高于分提18℃棕榈油的,3-MCPDE在煎炸初期降解剧烈,最终达到平衡;分提18℃棕榈油与二次精炼18℃棕榈油在煎炸稳定性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二次精炼不仅损失了部分有益的微量营养成分(如生育酚),还伴生出新的风险因子,如增加了3-MCPDE、反式脂...  相似文献   

5.
冉萍 《中国油脂》1992,(5):29-30
米糠油、棕榈油等植物油脂,游离脂肪酸(FFA)含量一般都在4%~20%,这种植物油脂加碱化学精炼,其生成物皂脚量很多,皂脚中带油及多次水洗、脱色、脱臭,精炼损失系数高达1.25~1.8,而用物理精炼方法,融脱酸、脱臭、部分脱色为一体,去除游离脂肪酸过程不发生化学反应,水蒸汽蒸馏直接得到成品油及混合脂肪酸,损失系数只有0.8左右。因此,高酸价油脂物理精炼有明显的优势,以含游离脂肪酸10%的毛糠油来说,其精炼率至少提高6%,有的高达8%~10%。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提得到的10度棕榈油必须进行物理精炼才能到达产品质量要求,但精炼后10度棕榈油的抗冻性能会变差,影响产品的透明度。为了减少物理精炼对精炼10度棕榈油抗冻性能的影响,本文以20 ℃冷冻实验时精炼10度棕榈油开始出现发蒙的时间为指标,研究了脱臭温度、脱臭时间、脱色时间、活性白土添加量4个因素在物理精炼过程中对其抗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臭温度、脱臭时间和活性白土添加量对精炼10度棕榈油的抗冻性能有影响,脱色时间对其没有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精炼前10度棕榈油和最优条件下精炼的10度棕榈油的抗冻性能、碘值和反式脂肪酸含量,最优的物理精炼条件确定为:脱色时间为20 min,活性白土添加量为1%,脱臭温度为230 ℃,脱臭时间为2 h。  相似文献   

7.
色拉油是植物油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蜡和固脂(冬化)等精炼工艺后获得的产品。色浅、无臭,0℃中经5.5小时不凝固。市售的(进口)棕榈油由新鲜油棕果实的果皮(含油30~60%)制得,已经过某种程度的精炼 颜色淡黄 基本无臭,比重0.921~0.925(15/l 5°),碘值40~58,皂化值195~205,熔点27~50℃。  相似文献   

8.
芝麻油脂肪酸的组成及其掺伪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本文分析了我国不同产地,不同皮色27个芝麻样品的脂肪酸,结果为C_(14∶0)0.013%±0.003%,C_(16∶0)8.77%±0.44%,C_(16∶1)0.15%±0.02%,C_(18∶0)5.30%±0.29%,C_(18∶1)39.70%±1.1%,C_(18∶2)44.69%±1.2%,C_(18∶3)0.96%±0.05%,C_(20∶1)0.19%±0.04%,C_(22∶0)0.10%±0.04%。经数理分析产地与皮色不同的芝麻,主要脂肪酸(>1%)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根据这一结果,对掺混菜籽油等六种植物油的芝麻油的掺伪油种与掺伪数量的鉴定技术进行研究,所建立的工作曲线法与计算法均能定量的回答掺伪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1-MCP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膜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青"台湾青枣果实为材料,研究1-甲基环丙烯(1-MCP)对采后台湾青枣果实磷脂酶D(PLD)活性、脂氧合酶(LOX)活性和膜脂脂肪酸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台湾青枣果实脂肪酸组分按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油酸(C_(18:1))、花生酸(C_(20:0))、棕榈酸(C_(16:0))、亚麻酸(C_(18:3))、硬脂酸(C_(18:0))、十七烷酸(C_(17:0))。1-MCP处理抑制了采后台湾青枣果实PLD、LOX活性的升高,延缓了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和饱和脂肪酸含量的上升而引起的膜结构和完整性的损伤,维持较高的细胞膜膜脂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不饱和度;同时1-MCP处理保持了采后台湾青枣果实较高的细胞能荷值,增强了细胞膜的修复能力,最终延缓台湾青枣果实衰老导致的细胞膜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二次精炼对棕榈油品质及其煎炸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次精炼棕榈油(RBDOL)和二次精炼棕榈油(RRBDOL)进行品质及煎炸性能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RBDOL经过第二次精炼后,酸值、过氧化值、色泽和烟点都有明显改善(P<0.05),但生育酚、生育三烯酚含量以及OSI值均显著降低(P<0.05).而煎炸过程中,RBDOL除稍有异味外(主要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油脂氧化劣变产生的),其色泽和OSI值都明显好于RRBDOL(P<0.05).随着棕榈油精炼次数的增加,其氧化稳定性和煎炸性能在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1.
毛棕榈油杜比值与脱色率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毛棕榈油杜比值(DOBI)与脱色率的关系,在精炼毛棕榈油时,要综合考虑毛棕榈油DOBI值、白土的脱色率以及其他影响因素以确定白土的用量,以便从工艺上降低精炼毛棕榈油的成本.  相似文献   

12.
橡胶种子油的脱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早班一九○三年曾有科学家提出巴西橡胶种子的利用问题.国外对橡胶种子油的化学成分作了些研究工作,但至今还只是用作化工原料.1969年以来,我所在前几年对橡胶种子油食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0%以上,其中:C_(18:1)24%,C_(18:2)36.1%,C_(18:3)20.4%;饱和脂肪酸含量16.6%,其中:C_(10:0)8.8%,C_(18:0)7.8%;未知酸Ⅰ(日本定为C_(18:4))0.8%,  相似文献   

13.
来稿摘刊     
果实含挥发油约1%,油中薄荷脑(C_(10)H_(20)O)占50%以上,乙酸薄荷酯(C_(12)H_(22)O_2)占3%~8%,薄荷酮(C_(10)H_(18)O)占10%~20%;此外,还含有茨烯、樟脑萜、柠檬萜、桉叶素、芋烯等。 1.采用浸泡法制作虽能保持薄荷特有的清爽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甲酯化-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植物油脂肪酸,选用KOH-甲醇法甲酯化,色谱柱选用DB-wax毛细管柱。对瓜蒌籽油和11种植物油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比较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油中瓜蒌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3.11%)最高,且含有特有的共轭亚麻酸,瓜蒌酸(24.34%)、α-桐酸(3.82%)及梓树酸(1.23%)。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均含有棕榈酸(C_(16︰0))、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及花生酸(C_(20︰0)),以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居高。瓜蒌籽油与葵花籽油、核桃油、大豆油、芝麻油、玉米油及红花油归为一亚类,又因特有的共轭亚麻酸独为一类。  相似文献   

15.
莜麦亦称裸燕麦,它具有营养丰富、亚油酸含量高、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等特点。当今,降脂莜麦片已被青海师范大学和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开发为营养保健食品。八十年代中末期,青海师大和青海农科院联合研制成功的降脂莜麦片,至今销路较好,经济效益显著。据分析测定,降脂莜麦片含有人体所需八种必需氨基酸及VB_1、VB_2、VE、尼克酸等,每100g含蛋白质18.6g,脂肪6.92g,钙16.3mg,磷298.4mg,铁6.5mg;油脂(脂肪酸中%)组成为:棕榈酸C_(16)16.44,油酸C_(18) 39.34,亚麻酸C_(18) 1.58,硬脂酸C_(18) 1.09,亚油酸  相似文献   

16.
《粮食与油脂》2013,(11):8-11
该文以精炼棕榈油为原料,研究不同条件超声波处理对棕榈油感官性质、酸值、过氧化值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超声波作用导致棕榈油中产生絮状物质,且随超声功率增大,絮状物增多。超声波处理后棕榈油酸值与未处理油的酸值相比无显著差异。随贮存时间延长、功率增加、超声时间增加,棕榈油过氧化值呈递增趋势,但在实验条件下,过氧化值均未超过食用精炼棕榈油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正> 在米糠油精炼和制取谷维素及不皂化物的同时,产生大量的脂肪酸,净毛糠油(AV15~20)经精炼可得到60~65%食用油,5~7%蜡油,及15~20%皂脚酸化油和3~5%回收酸化油。这些付产物如经水解蒸馏,可从中回收70~75%的混合脂肪酸,从其中经冷冻压榨或表面活性剂离心分离,可得到60~65%的工业油酸与35~40%的固体脂肪酸,此固体酸经溶剂分离和蒸馏分割可获得40~45%的纯度90~95%的棕榈酸,以及45~50%的粗油酸,粗油酸重经冷冻压榨,仍可回收65~70%的油酸(液体酸)。试看日本历年来毛糠油产量与米糠油混合脂肪酸的产量,脂肪酸的产量约为毛糠油  相似文献   

18.
程黔 《粮油加工》2007,(8):40-42
上半年国内棕榈油市场回顾 今年上半年,国内棕榈油市场基本可以用"高歌猛进"来概括,各地现货价格持续稳步上涨.据中华粮网监测,1-6 月份,国内24度精炼棕榈油现货均价为6 554元/t,环比上涨1 548元/t.其中,第一季度国内棕榈油现货均价为5 876元/t,环比上涨12.5%.第二季度棕榈油均价为7 232元/t,环比上涨23.1%.截至7月18日,港口24度精炼棕榈油的分销均价为7 836元/t,较上月同期上涨316元/t.从总体价格走势上来看,进入2007年以来,国内棕榈油价格便在上一季度的高位上持续振荡运行,随后大幅上扬,进入6月份以后行情开始高位振荡(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9.
《肉类研究》2017,(7):11-15
以杂交猪和土猪的背部、腹部、腿部为原料制作川味腊肉,研究不同品种和部位的原料猪肉对川味腊肉脂肪氧化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土猪及杂交猪的背部、腹部和腿部腊肉的酸价、过氧化值、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等氧化特性存在较大差异;脂肪含量在25.98%~62.27%之间;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花生一烯酸(C_(20:1))含量较高;同一部位的土猪和杂交猪腊肉的油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同品种和部位的腊肉样品中硬脂酸、花生一烯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因此,原料肉的品种和部位对川味腊肉脂肪氧化及脂肪酸组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酒中的有机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果酒中有机酸的方法。应用反相C_(18)色谱柱,2%磷酸二氢氨(pH2.5)为流动相,能将果酒中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富马酸等八种酸一次分离,各种酸回收率大于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