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开花的树 《电脑迷》2010,(18):42-42
尽管AMD早就提出了处理器和显示融合的概念,但在实际产品上却被Intel32nm的i5/i3处理器捷足先登,不过传闻中的Fusion处理器正在日益临近,近期关于AMD APU的信息也越来越多,AMD将于今年年底正式发布代号为Ontario(安大略)的首款APU处理器,主要针对上网本和超轻薄笔记本市场。  相似文献   

2.
Dying 《电脑迷》2010,(13):68-68
竞争激烈的笔记本市场在这个夏季看点不断,采用Iritel CULV平台的超轻薄产品打出“白菜价”,性能更强、功耗更低的Intel新一代酷睿i3/i5移动处理器则已成为市场主流,而低价上市的AMD新平台产品也吸引到市场足够的眼球。  相似文献   

3.
壹分 《大众软件》2008,(13):8-10
进入多核心时代之后,AMD与Intel的处理器大战依旧如火如荼。尽管AMD在高端市场有原生4核心的Phenom(羿龙)处理器坐镇,但面向主流市场的双核心Ahtlon64 X2处理器却无法撼动Intel Core 2 Duo E8XXX系列,因此AMD在近期推出了3核心的Phenom X3处理器,力求在主流市场占据上风。3核心VS双核心,AMD实施田忌赛马的意图非常明显。Phellom X3处理器要面对的不仅是已上市一段时间的Core 2 Duo E8XXX系列,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是Intel胜利的一年。Core 2 Duo系列处理器在性能上压倒了AMD Athlon×2,成为市场主导者。AMD则只有频频降价,打算重演Athlon XP对抗Pentium 4的一幕。但是这次Intel不会再这么大意,Pentium E和Celeron 400系列处理器将成为Intel在低端市场的利器,彻底淘汰老旧的Netbrust架构,同时打压几乎所有的AMD低端产品。  相似文献   

5.
《电脑迷》2004,(8)
随着Intel发布i915/925芯片组以及把全线P4处理器升级为Prescott核心后,Intel已经完成了主力产品的更新换代。不过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不管是i915/925主板,还是新核心P4 CPU,它们的售价都不让人亲近,所以更多的人还是把注意力放在了Intel低端产品——赛扬处理器上。在低端市场这一块,由于AMD推出了K8处理器,  相似文献   

6.
价格传真     
edk 《微型计算机》2008,(3):112-115
2007年如火如荼的处理器市场让众多玩家眼花缭乱,两家处理器大厂在互相斗法的同时,也涌现出不少超值的产品供玩家选购,如Intel Pentium E2140和AMD Athion64 X 25000+黑盒等等。当玩家津津乐道处理器性能突飞猛进的同时,2008年初Intel为了夹击AMD新上市的Phenom又推出了全新的45nm制程的产品,那么对于年初的市场又会带来怎样不同的产品格局呢?  相似文献   

7.
随着AMD即将停产E3核心Athlon64 3000,在处理器中端市场,将缺少一款和Intel P4506/516抗衡的重量级产品。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发生,AMD决定把原本用于服务器领域的OPteron处理器下嫁桌面市场,首批上市的Opteron处理器是低端的Opteron 144和146处理器。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之后,AMD和Intel在处理器市场上的龙争虎斗日趋激烈,两家处理器制造商的产品先后迈入GHz时代。而Intel方面的Pentium4处理器的主频速度已经高达1.7GHz,取了速度之王的桂冠。不过AMD方面的产品则在性能上独步“武林”,在现今大多数应用程序的执行性能上,AMD旗下的1.33GHz雷鸟处理器都要快过Intel的Pentium41.7GHz处理器,面对实际上的性能落后,Intel当然只能靠提高处理器的主频速度和继续加速Pentium4处理器在市场上的普及来挽回一点脸面。  相似文献   

9.
《电脑迷》2009,(20):19-23
酷睿i7940、羿龙ⅡX4965这些顶级CPU并非每个用?户都可以消费得起。虽然它们备受关注,但市场上真正能最走量的还是400~700元这个区间的产品。而400~700元的产品线也是Intel与AMD对垒的前沿阵地,Intel Pentium Dual Core E5300、Pentium Dual Core E6500K和AMD Athlon Ⅱ X2 245、Phenom Ⅱ X2 550这四款产品也成为了双方的市场尖兵。  相似文献   

10.
CPU市场一直在上演着Intel与AMD的“双雄会”。然而,由于市场客观环境所限,AMD更多的是在DIY市场与Intel展开较量。 日前,AMD中国电脑产品市场高级经理唐志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了AMD在DIY市场的发展策略:“我们在中国市场的一贯策略是为用户提供超值平台,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都认识到了AMD处理器产品的良好性价比。”  相似文献   

11.
上一期的系列文章中已经提到,凭借着K6系列处理器多款产品的全面成功,AMD一举打破了Intel在处理器市场独大的局面。并在笔记本市场中对Intel形成威胁。不过Socket7平台毕竟已经太过老旧。所以为了继续对Intel实施“赶超”策略。AMD又发布了全新的“速龙”处理器,而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成为AMD正式跨入“龙”时代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小白 《大众硬件》2008,(3):43-43
上一期的系列文章中已经提到,凭借着K6系列处理器多款产品的全面成功,AMD一举打破了Intel在处理器市场独大的局面。并在笔记本市场中对Intel形成威胁。不过Socket7平台毕竟已经太过老旧。所以为了继续对Intel实施“赶超”策略。AMD又发布了全新的“速龙”处理器,而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成为AMD正式跨入“龙”时代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作为目前除Intel外唯一拥有处理器和芯片组设计制造能力的厂商,AMD一直在DIY市场上顽强对抗着强大的Intel,目前其产品尽管无法在最高端市场上和Intel的新架构产品对抗,但中低端市场中的高性价比产品还是非常出色的,在我们的中低端攒机推荐中,编辑们也常常更青睐AMD平台产品。  相似文献   

14.
上一期的系列文章中已经提到,凭借着K6系列处理器多款产品的全面成功。AMD一举打破了Intel在处理器市场独大的局面,并在笔记本市场中对Intel形成威胁。不过Socket7平台毕竟已经太过老旧,所以为了继续对Intel实施赶超策略。AMD又发布了全新的速龙处理器,而这个名称也一直沿用至今,成为AMD正式跨入龙时代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HD 《电脑迷》2010,(12):41-41
超频、开核应用火热,速龙IIX2250、X3435、X4630群星闪耀……与在桌面市场取得的不错成绩相比,AMD在移动市场的表现让人颇感叹息。面对Intel新一代32nm工艺酷睿i系列处理器产品在笔记本市场独占鳌头的情况,AMD终于向市场推出了其新一代移动平台——Danube和Nile!  相似文献   

16.
在Intel地不断扩大攻势的情况下,处理器市场的胜利天平一直向Inte1倾斜,老对手AMD因为技术上(0.13微米制程转换的滞后)和市场上(广告效应和推广)都不及Intel而导致桌面处理器市场占有率每况日下。市场上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AMD的处理器只走廉价的道路,这令AMD的高端产品销量根本提不上去,反而中低端的廉价产品成为AMD的主要利润来源。近来AMD的一款低端产品悄然上市,相信会对处理器低端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QQ糖 《大众硬件》2004,(9):47-52
处理器市场作为大家极感兴趣的领域,一直倍受人们关注,两大巨头Intel和AMD之间的竞争早已成了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话题。尽管未来处理器的发展充满了变数,但我们对Intel和AMD的产品却始终充满着期待!  相似文献   

18.
《电脑爱好者》2010,(20):76-76
AMD借助新平台“多瑙河”将多核心的Phenomll(弈龙11)引入了笔记本市场,主流笔记本用上三核甚至四核不再是神话。那么,AMD多核处理器性能到底昨样,和Intel酷睿i系列相比谁更好呢?现在最常见的AMD三核和四核处理器就是Phenom Ⅱ n830和Phenom Ⅱ P9207,和Intel酷睿i3330m相比,它们能占到便宜吗?在对比性能之前,咱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AMD最新的移动处理器吧。  相似文献   

19.
ROME 《现代计算机》2010,(2):104-106
平台1 主流办公平台 虽然在中低端集成平台上AMD有一定优势,但是Intel也没有放弃中低端集成平台市场。Intel G41芯片凭借其价格和稳定性,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中端平台市场上也占一席之地。消费者习惯配上Intel中低端的双核处理器,而Intel奔腾双核E5300与Intel G41是最佳选择。Intel奔腾双核E5300性能较强,适合用于办公和家庭。  相似文献   

20.
Dying 《电脑迷》2009,(18):32-32
2007年10月,AMD首次将不锁倍频的黑盒版处理器推向主流市场,而后每一代黑盒产品均成为市场追捧热点。反观Intel则仅对至尊等高端旗舰级产品开放倍频,直至奔腾E6500K限量版处理器的出现。至此,两大芯片厂商均解开了主流市场处理器倍频枷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