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高速公路上轿车碰撞路侧护栏的交通事故形态的特征,建立"含乘员约束系统的汽车-护栏-道路"系统有限元模型,采用显式动力学有限元方法,对汽车撞击双波护栏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实车碰撞护栏试验加以验证。分析了影响系统碰撞特性的因素、系统能量吸收耗散规律、双波梁护栏等主要部件的吸能效果和乘员运动轨迹,对乘驾安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以某车型为载体,针对C-NCAP及国家法规的ODB工况要求,利用虚拟样车分析技术,建立完成整车碰撞仿真分析有限元模型,求解计算并将仿真分析结果与偏置碰撞试验进行对比验证,确认了仿真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通过虚拟仿真设计与试验设计相结合,在虚拟仿真阶段对车辆的结构安全性能进行改进优化,大大减少了实车碰撞次数,缩短了开发周期,提高了车辆结构安全性能,并降低了汽车的设计成本。  相似文献   

3.
公路路侧土路肩过窄,打入的波形梁钢护栏立柱得不到足够的侧向土压力,护栏整体在受到冲击荷载作用时,容易因基础问题而整体失效,达不到应有的防护作用,导致车辆翻越路侧,加重事故的严重程度。针对公路路侧土路肩过窄但有必要设置波形梁护栏的情况,提出一种方便可行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对方案的计算机模拟计算和实车碰撞试验两方面的分析研究,为实际施工和设计提供了一种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的实车匹配性,进而验证其在实车碰撞过程中的吸能可行性,针对众泰2008这款车型的结构特点,修正已有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结构参数,设计制造出与之匹配的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并实现其在实车上的安装与应用.这样既验证了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的实车匹配性,也为进一步的实车碰撞试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0前言目前汽车被动安全性技术仍是汽车安全性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各大汽车公司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和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从事汽车被动安全性的试验和分析工作。毫无疑问,实车试验是汽车安全性研究最准确、最可靠的手段,但费用高、周期长,而计算机模拟恰好能弥补这些缺点,因此为减少新产品的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备汽车厂商都采取了实车试验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于结构改进,计算机模拟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多种方案做出比较,从而得到满意的改进方案。可以说计算机模拟是近年来汽车安全性能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然而,整车碰撞有限元建模复杂.模拟计算过程乘中影响结果的因素也很多,因而,取得模拟分析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是模拟分析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模拟分析的难点。实车开发过程中,可利用初级物理样车的碰撞试验结果来调整并验证所建立的整车碰撞有限元建模,再利用已验证的整车碰撞有限元模型来指导车型设计,提高车型碰撞性能,减少实车碰撞次数。  相似文献   

6.
在某车型开发过程中,发现车辆过减速带时存在后轴侧滑问题.通过实车过减速带问题复现,结合车辆参数对比、计算机仿真分析,进行影响因素排查,从整车设计参数、轮胎、悬架等方面得出车辆后轴侧滑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车对比,验证了车辆后轴侧滑的各影响因素,为后续车型设计中提前规避或弱化车辆后轴侧滑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汽车/护栏碰撞试验室的牵引系统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电力牵引动力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以18 t的碰撞车辆在80 km/h的速度为前提条件,建立了碰撞车辆的动力学模型和电动机的牵引模型,并基于牵引系统的结构和模型对牵引系统的各参数进行了可行性优化设计。将理论分析计算结果和汽车/护栏碰撞试验室的实际建设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牵引动力系统设计合理,说明了这种设计方法在设计碰撞牵引动力系统时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提动力学软件Recur Dyn建立了某型高速履带车辆悬挂模型,同时建立了路面模型,且在相同路面和车速的情况下,对履带车辆进行了实车检验,然后通过对比实车与模型垂直方向的加速度,验证模型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高速公路广泛使用的W形护栏,在CAD数据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 Works的前处理模块Hyper Mesh建立货车-护栏的有限元模型,在显示动力分析软件LS-DYNA环境下进行W形护栏与厢式货车的碰撞仿真计算,然后在Hyper Works的后处理模块Hyper View和Hyper Gaph中分析计算结果,得到了W形护栏和厢式货车碰撞的主要特性:乘员安全性,车辆运行轨迹以及护栏的完整性。最后根据分析得到W形护栏碰撞厢式货车的相关特性,阐述W形护栏在结构等相关方面上存在的问题,并为护栏的设计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某纯电动汽车正面碰撞的仿真分析后在座椅下方增加横梁的优化方案,对该纯电动汽车实车进行正面碰撞试验,分析了碰撞过程中驾驶员及乘员头部、颈部、胸部及大腿的受力情况,并对比了碰撞前后车辆的损坏情况。依据汽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国标要求,优化后车辆进行实车正面碰撞后驾驶员及乘员头部受力等评价参数符合法规要求、车辆状况符合法规要求,表明优化方案的有效性,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保护了乘员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路侧护栏端头相撞是极其危险和复杂的事故。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波形梁护栏端头结构,利用PRO/E和ANSYS软件建立了波形梁护栏端头受冲击荷载作用的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合理性的模拟仿真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的护栏端头结构具有较好的吸能效果和良好的可靠安全性,可吸收汽车-护栏碰撞过程中的大部分能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护栏端头插入车厢内部等严重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中国轿车出口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加快中国轿车走向世界为目的,通过对制约我国轿车出口产量的三要素进行分析,提出我国轿车出口的潜在优势,并用事例验证其可行性,从宏观解散度阐明了我国应该如何快速发展轿车工业,最后提出加速中国轿车出口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简要回顾高速公路护栏的发展现状,结合中央分隔带护栏的设计原则和要求,致力于提高护栏的整体性能,设计出一种新型中央分隔带护栏。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通过对新型护栏施加相当于汽车碰撞时产生的冲击力大小的载荷,观察求解结果,分析检验护栏的强度。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汽车零部件》2012,(4):13-13
客车也将有安全碰撞标准。近日,我国客车首次正面碰撞试验在交通部公路交通试验场完成,而正碰试验中的车型安凯牌12m全承载客车表现出色,根据试验数据显示,车内乘客零伤亡。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全承载客车进行的正面碰撞试验,也是中国12m公路客车的首次碰撞试验。  相似文献   

15.
通过PC-Crash软件建立自行车、骑车人和汽车模型,并进行事故仿真试验。引入自行车的座高参数对骑车人损伤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分析骑车人损伤情况。通过分析典型碰撞事故中自行车座椅高度参数对骑车人头部和下肢损伤的影响,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真实事故案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仿真试验的结果表明,当汽车车头中部与自行车发生碰撞,且座高较低时,骑车人头部碰撞位置主要集中在引擎盖中上部;随着座椅高度的增加,头部碰撞位置逐渐上移到靠近挡风玻璃上边框的位置;受车型影响,自行车座椅高度参数对骑车人造成的影响具有不同特点;在各个碰撞角度下,不同自行车座高所对应的骑车人动力学响应有所差异;骑车人头部损伤风险和下肢骨折风险与自行车座高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货车后部吸能装置的设计及全宽碰撞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载货汽车后部不具有阻挡和缓冲吸能等缺点,现设计一种车载式可拆装货车后下部防钻撞保护装置。该装置具有机械剪切型的吸能方式,主要用于高速公路上货车被迫停驶时,防止后部车辆(尤其是轿车)发生追尾钻撞事故。利用PRO/E和ANSYS/LS-DYNA软件对其进行了实体建模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吸能装置可以分解一次性碰撞的巨大能量,逐渐减小碰撞力并吸收其能量,避免轿车追尾钻入货车下部。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全宽碰撞仿真计算结果及薄壁构件吸能特性,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私车保有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借助灰色系统理论确定了私车保有量影响因素间的优势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我国私车保有量的主要因素受到全球范围金融危机的影响较为有限,未来一段时间内私车保有量仍会持续快速增长,只能通过政策法规手段才能加以合理调控。  相似文献   

18.
煤制甲醇清洁汽车燃料发展前景浅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是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随着石油资源的日渐短缺,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单靠石油资源是不够的,必须建立新的能源体系。随着我国汽车需求总量大幅增长,推进车用燃料的多元化是缓解石油供求矛盾的重大举措。甲醇清洁汽车燃料在多元化构成中占有重要角色,山西充分利用自有优势,建设甲醇产业基地,发展煤制甲醇清洁汽车燃料是区域经济和国家能源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客车碰撞事故数值重建的方法进行分析,提出车身及车内变形、人体损伤等易于固定的信息可以帮助提高数值重建结果的可靠性.交通事故数值重建的目的不仅在于辅助交通事故鉴定,更深层次的应用在于通过真实的交通事故过程分析,为车辆安全设计提供参考,从主动安全、被动安全两方面减少和降低人体伤害的几率与程度.以公交客车为例,针对紧急制动状态下的二次碰撞问题,建立车辆、典型座椅位置、扶手栏杆和人体三维数值模型,对存在的人体伤害风险进行数值模拟,并对设计改进效果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