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筑艺术“美”、“丑”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建筑美与丑的基本现象、相互转化以及“丑”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等方面探讨了建筑美学中这一独特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古典主义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的对比,将古典主义艺术秩序性定义为"美",相对的把现代主义艺术中的无秩序性定义为"丑",再通过分析和对比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艺术特征,来强调现代主义艺术应该"美"与"丑"并存且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语:“精品”,即是精良的物品,上乘的作品。建筑精品者,当展示出民族传统、时代风尚和人文精神;应给人以结构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同时,因之建筑又是一种实用艺术,“它必须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成为艺术”(贝幸铭语),所以要求它的表现自由只能存在于适当范围里的运动之中,这就是建筑与自然、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总之,优秀的建筑作品未必是足赤的纯金,但必须给人以启示或借鉴。本刊自1998年第一期始新辟“精品相册”一栏,着重介绍一些在国内外获奖的建筑精品,愿与您共享,也希望您将自己所知的“名筑”插入…  相似文献   

4.
人类审丑意识诞生的艰难性印证了丑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在建筑艺术领域,以丑学为理论基础,将建筑的丑区分为“形式丑”与“艺术丑”两个层面。丑学深深根植于时代文化中呈现出丑的辨证发展,建筑领域对于丑的论断也难以逃脱时代与文化的桎梏。对于丑的建筑,应投入精力、谨慎决断,减少低质量建筑,挖掘具有潜质的丑的建筑,使其成为建筑文化发展进步的长足之力。  相似文献   

5.
浅论建筑“美”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建筑当成“崇高的艺术”的观点,曾被学院派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现代建筑的发展,已经在大多数情况下否定了这个观点。 但建筑是不是具有艺术性呢?对建筑艺术的“艺术”二字应作何具体理解?美和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去实现建筑的美或艺术呢?对于这些,还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先谈美观的问题。美观就是好看,建筑的美观,是必须加以注意的。实际上,建筑美观  相似文献   

6.
萧默 《华中建筑》1993,11(2):16-19
该文由对《建筑是美学的误区》一文的商榷引起,首先从逻辑学和哲学角度,论证了“建筑艺术不是艺术”、“建筑不是艺术”等说法就和“白马非马”的荒谬命题一样不能成立,坚持建筑也是一种艺术。继从层级性角度,论述了建筑艺术的概念及其属性,即低、中层级的建筑,其艺术性体现为创造一种主要与其物质性的目的性规律性的和谐的美,类似于而不属于实用艺术,高层级的建筑,其艺术性则应已进入了狭义的、纯粹的艺术领域,除须取得与物质性外更须主要取得与其精神性的目的性规律性高度和谐的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必将更多地“违反”物质性的某些“合理”规定。  相似文献   

7.
“楚辞”中透射出的建筑艺术光辉李春富作图(参见本期《楚辞中透射出的建筑艺术光辉———文学“幻想”,楚乡土建筑艺术的全息折射》一8楚“乡土建筑”的绝艳之美《楚辞》中所写楚建筑之艳丽,体现斑谰缤纷,被誉为是深沉的哲理启示与怡悦的感官刺激交乳浑融的。《九歌...  相似文献   

8.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曹诺 《华中建筑》1997,15(3):24-25
建筑与艺术文化与美学曹诺1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在一般人看来,“建筑”与“艺术”一个是工程学科,一个是艺术学科,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由于“建筑学”这个学科的内容和专业特点,又产生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建筑文化”等等这些学科交叉融合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我读过了翟立林同志“论建筑艺术与美及民族形式”的文章,文章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阐述了建筑形式与内容间的关系和建筑艺术的特征,以及什么是建筑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过渡时期建筑艺术的方向。这些在建筑思想混乱的今天,无疑的是有其一定的价值和指导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朱小地 《建筑创作》2008,(12):I0045-I0046
建筑是一个活的东西.建筑与人的关系是“院”空间的关系。引用老舍的一段话来说就是“老北京的美在于建筑之间有“空儿”,在这些“空儿”里有树有鸟”,不要把建筑逼迫到成为“作品”的对立面了。  相似文献   

11.
繁荣与颓废     
从建筑的发包商到建筑商,从方案的设计者到监理者,从项目的决策者到消费者,他们对建筑和城市的美与丑都负有直接的责任。外在酷似繁荣的城市,内部包容了多少的颓废,他们人性的弱点通过建筑项目的流程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兴叹胜于欣慰,劝诫不如自省。还是警钟长鸣,从己做起。  相似文献   

12.
Embedded in the cultur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s the directive that a façade ought to fit tightly around its building, like a well-fitting suit. "False façades,""façadism," and the "screen façade" have been derisive terms used by architects and critics to describe buildings whose façades appear either too big or too small for their buildings. Postmodernism changed this, so that façade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f their interiors were encouraged. The neo-modernism of the last two decades has integrated this "disconnected" façade into the practice of what otherwise is a revival of the system of the heroic period of the movement.  相似文献   

13.
邹晓霞 《华中建筑》2006,24(8):11-12
该文就朱文一“边界原型”与芦原义信“地板原型”展开背景与目的、研究内容、理论依据、方法体系等方面比较研究,分析在探讨城市形态过程中,二人的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导致不同研究成果。作者提出探讨二者理论的现实意义,重申构建本土建筑文化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并认为不同理论为我们提供认识城市的不同之“眼”。  相似文献   

14.
"传统"与"现代"之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人们思想观念中关于“传统”和“现代”的种种误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文化的含义以及现代化的本质等问题予以深入的论述,进而针对当代中国城市和建筑发展中如何正确理解“传统”和“现代”,如何正确思考和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5.
程遥 《城市规划》2007,31(11):57-63
通过对"郑东新区"和"钉子户"两个规划议题的分析,运用"交往规划"的相关理论,归纳了目前我国大众媒体中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特征——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公众的力量较实体环境下更强大、更主动、更多元,整个过程本身也更为动态和复杂。认为这一参与模式也是松散和脆弱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参与体系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基于这些特点,建议规划部门及规划人员及时调整自身角色,学会使用大众媒体的语汇,积极主动地融入大众媒体交流中,与其他公众参与者在沟通、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合意,实现城市规划在方法论上的"交往理性"化。  相似文献   

16.
李静 《城市建筑》2014,(6):25-25
城市建筑中的形象表现了城市的气质和品格,同时还显示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风采和神态。它的形象美与丑,将反应出一个城市的文明。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零能耗"建筑因其对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异的绿色生态性表现已逐步成为国内外节能建筑的发展方向。但我国对"零能耗"的基础研究才刚起步,而真正建立起来的"零能耗"建筑更是较少;通过对比国内外多个"零能耗"住宅的实际案例,论述了在相同设计条件下,各国对达到"零能耗"标准的设计策略的差异性;同时,探讨了其从设计前期决策,设计阶段到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对能耗控制和设计策略的思考,为我国在"零能耗"住宅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投标文件"撤回"与"撤销"虽一字之差,但其意义却大相径庭。通过词义内涵、法律规定、历史渊源、法律辨析和适用情形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意义辨析,以期寻找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和差异特点,便于从业人员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从而促进招标投标活动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9.
戚雅各 《新建筑》2005,(6):46-49
藉海峡两岸目前的建筑现象表征,检讨发生的原因,另以规划者的社会责任观点作反省和检讨。受认知理论中,“不可展现于外的层级研究,可化解成可量化的小部分的精准技巧”启发,重新了解人们的意象中如何建构空间结构,试图建立完整且供规划者依循的理性思维设计观念——一种“分类”和“整合”的再出发,使规划者工作脚步更加踏实。  相似文献   

20.
盖世杰  戴林琳 《华中建筑》2009,27(2):132-135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新、老大学的校园城市界面也在不断演绎着与城市共融、共生的发展进程,并逐渐呈现出了“中心化”界面和“边缘化”界面这两个并存的空间形态。该文将对这两种空间形态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其外化特征逐一阐述和剖析,以期从大学校园城市界面构建的角度寻求大学校园与城市发展的互适性规律,探索大学校园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