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管是哪种动物性食物,最适合它们的烹饪方法都是炒、蒸、煮这3种最简单的方法。蒸很简单,而炒煮则有特殊要求。炒:旺火急炒,加热时间过长通常是破坏食物营养素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在烹饪方法上应尽量采用旺火急炒。  相似文献   

2.
中国烹饪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历代百姓和厨师通过交流、积累、钻研,最终发明和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众多烹饪方法。据(中国烹饪辞典〉的统计,全国各地所有莱肴烹饪方法(含方法相同但名称不同的)有467种,常用的有炒、爆、熘、烤、炸、炖、焖、煨、蒸、煮、涮等。这些烹饪方法的采用,导致植物性原料的纽胞壁破坏,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动物性原料中的蛋白质变性凝固,部分分解成氨基酸和多肽类,增加了莱肴的鲜味。此外,芳香物质的挥发、水溶性物质的浸出,使食品具有了鲜美的滋味和芳香的气味。  相似文献   

3.
王化全 《烹调知识》2004,(12):41-41
不良饮食及烹饪习惯往往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因此,作为全家生活“总管”的家庭主妇,对此应多加注意,要掌握食物的搭配、烹饪等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4.
加热对油茶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加热条件下(200、260、300℃)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来分析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是导致油茶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反式脂肪酸含量和种类有增加的趋势;而且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还受未加热油茶籽油中顺式脂肪酸的影响。因此,在油茶籽油烹饪过程中,应掌握好加热温度和时间,以避免形成反式脂肪酸。  相似文献   

5.
食品加工条件对于产品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食用油-橄榄油、大豆油和棕榈油,模拟日常烹饪体系,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加热和煎炸情况下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试验结果表明,食用油单独加热情况下,加热温度、时间和循环加热次数影响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高温、长时间加热、反复加热均会使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有所增加。煎炸情况下,在一定温度范围和加热时间内,食用油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增加并不明显。因此,普通的烹饪过程中,应注意减少高温加热时间、避免食用油的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6.
素食的利与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素食与健康的关系,并对素食的利和弊进行了全面分析,进一步说明了均衡膳食、合理营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减少食物原料烹饪过程中的营养素损失,提高食物营养价值,本文研究了食物烹饪过程中营养素损失类型,并从烹饪方法、食物初步处理、烹饪过程3个方面研究了食物原料烹饪过程中营养素的控制措施,进一步减少了烹饪过程中食物营养素的损失,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 动物性食物中以蛋类(鸡、鸭、鹅、鹌鹑蛋)、瘦肉(猪、羊、牛、家禽肉等)、乳类(人、羊、牛乳)、鱼类(淡水、海水鱼)、虾(淡水、海水虾)等含量丰富。植物性食物中以黄豆、蚕豆、花生、核桃、瓜子含量较多,米、麦中也含有少量蛋白质。  相似文献   

9.
知识窗     
《肉类工业》2012,(4):11+15+33+37+39+41+45+55
及第粥的来历广州西关是老广州的城市中心,在这里产生了一大批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其中"及第粥"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及第粥是三元及第粥的简称。相传在明朝,广州西关有一个叫伦文叙的小男孩,由于家里贫困,七岁便出来卖菜。他从小就喜欢吟诗作对,在菜市里还不时有人缠着他吟诗。有一天,他挑着半担菜路过丛桂路一间粥铺时,饿  相似文献   

10.
高脂肪膳食与癌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膳食与癌症的关系,发现饮食结构与癌症的发病及预防密切相关。总脂肪水平摄入过高,特别是动物性脂肪摄入过高以及不科学的食物烹饪方法均可增加患癌症的危险性。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癌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西凤林 《烹调知识》2011,(22):46-48
水溶性维生素,是包括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PP以及维生素P等在内的十几种维持人体健康与热能代谢必不可少又极易缺乏的一部分重要营养素。除其中的维生素B2和维生素B12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品外,其他的水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对食用油中脂肪酸各组分及其指标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检测了加热后油脂的反式脂肪酸生成量和各个脂肪酸含量变化,利用2,4-二硝基苯肼对羰基值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缓慢下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上升,其中C16:0经过210℃3h后含量增加了0.572 9 g/L,与此相反,C18:2则下降了2.084 9 g/L.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和羰基值都呈上升趋势,反式C18:1和反式18:2含量经过210℃3h后分别增加了0.074 3 g/L和0.071 6g/L,经过210℃3h加热后羰基值为52.81 meq/kg,并且这种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更加剧烈,尤其在150℃后油脂的品质开始下降迅速,这样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建议日常烹饪过程中油温控制在150℃以下.  相似文献   

13.
宁莉 《饮食科学》2012,(8):13-13
每次去电视台做健康类节目,在商讨选题时,对方总是对如何吃素食的题目感兴趣。这让我很是为难,素食题材可以谈,但如果没完没了地谈下去,是否会给观众一个错觉,以为我们在提倡吃素食。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刻意地吃素食。保障营养供应、维护身体健康的基本原则是"食物多样化",在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这两大类食物中,如果完全素食,那就放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居民膳食中原料食物的各种反式脂肪酸的调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本实验室建立的Ag+-TLC/GC连用技术测定我国日常膳食组成的原料食物中反式脂肪酸(TFAs)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我国食物中普遍存在反式脂肪酸,9t C18:1、10t-C18:1、11t C18:1和9t12t C18:2是其存在的主要形式。反刍动物产品中存在较高的9t C16:1、t C18:1和9t12t C18:2等各种反式脂肪酸(仅羊肉中未检出9t12t C18:2),且均以t C18:1为主,其中奶粉、奶油、鲜牛奶和酸奶等奶制品中含量最高的反式脂肪酸异构体均为11t C18:1。羊肉中9t C18:1、10t C18:1和11t C18:1的含量比较均衡,其它反刍动物产品中12t C18:1、13/14t C18:1、15t C18:1、16t C18:1的总量达到总反式脂肪酸含量的(25.9±1.8)%。坚果类食品中,TFA主要为t C18:1和9t12t C18:2,且9t12t C18:2含量约为总TFAs的10%。其它原料食物,如水果、蔬菜、畜禽肉、鱼虾及腌菜中TFAs含量极低。  相似文献   

15.
中国菜闻名全世界,翻开各类食谱,林林总总各式烹调法,看得大家眼花缭乱,到底哪一种烹调法好呢?其实所谓好的或适宜的烹调法,除了必须考虑食物/食材的特性、适口性之外,同时要考虑到营养素的保留、流失及身体可利用率等。当然,每一种烹调方法都有其特色,没有所谓的对错,只有所谓的适用性。1.煎是中式料理中常用的  相似文献   

16.
亚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在加热过程会发生氧化和异构化,试验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温度下亚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油温低于120℃加热不会对其中的脂肪酸造成显著影响(P0.05);高于160℃时,随着温度升高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显著(P0.05),到达240℃时,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由65.241 g/100 g降低到16.013 g/100 g;反油酸(C18:1t)相对含量增加至3.31%,反亚油酸(C18:2t)增加至4.58%,反亚麻酸(C18:3t)增加至29.01%。建议在日常烹饪过程中控制亚麻籽油的加热温度,保证营养健康。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ABCDE,矿物质钙铁镁锌,再加上蛋白质、膳食纤维、叶酸……人体需要补充的营养素这么多,各种微量元素在食物中的含量又都那么少,我岂不是每天都要采购超大量的食材,才能让自己和家人得到最全面的营养?  相似文献   

18.
养生文摘     
《美食》2011,(3):30-37
如何挑选真正的巧克力可是许多人发现,现在市面上的巧克力越来越便宜了。超市里促销的时候,常常一大块巧克力才一块钱。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便宜了呢?其实,这些廉价货,并不是真正的巧克力。仔细看看包装,你就会发现,旁边用小字写着代可可脂。什么是代可可脂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介绍,所谓代可可脂就是替代可可  相似文献   

19.
从酱油渣中提取油脂,并对酱油渣油脂中的脂肪酸成分及含量进行分析。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发现酱油渣油脂中的亚油酸占比为49.46%,亚麻酸8.76%,硬脂酸4.75%,油酸20.68%。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发现酱油渣油脂中的反式脂肪酸占比为1.0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酱油渣油脂分析发现其维生素E含量为3.63 mg/100 g。从废弃油脂综合利用方面来考虑,其适合用于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提取原料,不适合作为硬脂酸和维生素E的提取原料。  相似文献   

20.
食用油加热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的形成和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分别进行加热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不同加热温度和不同加热时间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食用油加热至300℃时,其反式脂肪酸含量是未加热时的2倍以上;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或加热时间的延长,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种类和含量都增加。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均是影响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的因素;而反式脂肪酸受影响的程度因其种类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