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粘弹性阻尼层设计的模态联合方法与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粘弹性阻尼层的设计,讨论了粘弹性材料的本构关系和基于模态计算的阻尼设计方法。阐述了基于模态联合方法的设计计算原理,并用仿真算例和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作为一种应用粘弹性阻尼层进行结构表面减振降噪的设计方法,该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约束阻尼结构可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抑制结构的振动,已在机械和交通等领域广泛应用。本文采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锤击法,对一种约束阻尼板进行模态实验,参数识别得到其固有频率、振型及模态阻尼。通过模态实验和有限元结果的相互对比,验证了模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敷设粘弹性阻尼的悬臂板结构进行了阻尼特性的研究,讨论了材料参数和结构参数对模态阻尼的影响,为结构的减振降噪及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约束阻尼结构可在较宽的频带范围内抑制结构的振动,已在机械和交通等领域广泛应用。本文采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锤击法,对一种约束阻尼板进行模态实验,参数识别得到其固有频率、振型及模态阻尼。通过模态实验和有限元结果的相互对比,验证了模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敷设粘弹性阻尼的悬臂板结构进行了阻尼特性的研究,讨论了材料参数和结构参数对模态阻尼的影响,为结构的减振降噪及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声辐射模态模型分析了粘弹性阻尼板的声功率灵敏度,考察了在板上加自由阻尼层和粘弹性梁的两种情况,揭示了阻尼厚度变化对声功率灵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阻尼层厚度和合理配置粘弹性梁的形式能够有效地控制板辐射的声功率。  相似文献   


5.
压电结构的自适应模态阻尼控制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1]提出了用分布式的、实时可调的压电片组建模态传感器及作动器实现准独立模态控制的方法,为结构的自适应控制提供了物质基础。本文在文[1]的基础上,结合自适应控制技术、进一步进行了基于这种独立模态控制策略的自适应阻尼控制实验研究,在压电板上取得了理想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基于复刚度原理推导的自由及约束阻尼结构损耗因子理论评估计算公式,并对相关参数变化影响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初步确定了阻尼结构形式及材料参数。为评估阻尼设计方案对实际船舶舱室的减振降噪效果,建立船舶局部舱室结构的1∶2.5缩比模型结构,采用模态锤击测量方法,对阻尼处理前、后舱室振动及噪声特性展开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约束阻尼处理能明显抑制结构的模态共振。在2.5 mm厚舱室围板粘接1.7 mm厚约束阻尼层后,最大减振量为11 d B,最大降噪量达到9 d B。最后,对约束阻尼处理后的航行船舶进行实船噪声测试,噪声测试结果均满足IMO-468噪声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7.
阻尼结构与高聚物阻尼材料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阻尼减振是以机械动力学和材料科学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技术,是解决振动和噪声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阻尼减振技术的应用除在航空航天等尖端技术方面保持原有的优势外,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仍不够广泛。为了进一步推动国内阻尼减振技术应用的发展,本文系统地对阻尼减振技术的基本概念、阻尼产生的机理及其数学描述、阻尼材料、阻尼结构设计及国外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介绍与评述。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粘弹性阻尼材料的阻尼机理,对粘弹性高温阻尼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技术途径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一般阻尼结构的模态阻尼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一般阻尼结构的模态阻尼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在给定阻尼器个数和系数的条件下,研究如何找到最佳的安装位置,使结构的某几阶模态阻尼比达到最大;另一方面是在给定某几阶模态阻尼比的目标值的条件下,确定最佳安装位置和阻尼器系数.使结构的模态阻尼比达到指定的目标值。从模态阻尼与结构参数的关系式出发,利用类似于kronecker积展开的方法,导出模态阻尼比对于附加阻尼器的位置灵敏度表达式,从而确定阻尼器的最佳安装位置。对于第二类问题,通过拟牛顿法中的Broyden方法进行迭代,最终确定阻尼器的系数。本文方法简单,易于与有限元方法结合应用到工程实际结构。文中的算例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具非对称粘滞阻尼的振动系统提出一种约束部件模态综合法。首先消除状态空间部件运动方程内不独立的界面位移与界面速度,然后以截断的约束部件复模态、位移约束模态及速度约束模态作为里兹基,减缩总体方程。文末以算例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王超  吕振华 《振动与冲击》2014,33(5):102-108
悬臂梁弯曲共振法测量粘弹性阻尼材料力学参数的实验中常以双边附加自由结构阻尼试件为实验对象。实验中试件设计的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实验的测试精度。为了指导试件设计,通过灵敏度分析提出了影响系数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分析试件的厚度比、共振频率比、密度比、损耗因子等参数的测量误差对粘弹性材料力学参数测试精度的影响中,进而对试件的设计提出一些有重要意义的技术规范。最后,基于悬臂梁弯曲共振法获取粘弹性材料力学参数的实验,分析了双边自由阻尼结构试件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廖文冬  陈前 《振动工程学报》2004,17(Z2):1074-1076
弹性-粘弹性复合结构目前在结构减振方面应用很广泛,但是现有的有限元分析软件系统尚不能有效地计算这种复合结构,因此本文将ANSYS进行二次开发,利用ANSYS进行前处理并计算出单元矩阵,再利用外挂程序进行模态计算,最后将结果返回ANSYS进行后处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说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计算精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夹层约束阻尼梁结构的减振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在其基础上扩展多处敷设增设支撑层的约束阻尼,建立了多点铺设增设支撑层约束阻尼梁的振动特性模型,利用粘弹性材料的Maxwell模型、假设模态法、有限元理论和力学原理,结合功能特性方程和Lagrange方程,导出了增设支撑层约束阻尼梁的振动位移响应方程。通过对敷设双支撑约束阻尼简支梁在支撑层厚度变化的参数研究,可以看到增设适当厚度的支撑层能够达到更好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比较,选用基于模态应变能理论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首先验证了方法的精确性,对于算例,前五阶结构固有频率平均误差为0.020,模态损耗因子平均误差为0.112。进而以阻尼层厚度为变量,对被动振动控制结构的两种典型形式——自由阻尼结构和约束阻尼结构,进行动态力学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阻尼层厚度从0.2 mm增加到1.5 mm,两种阻尼结构的固有频率降低,损耗因子提高;相比之下,自由阻尼结构的减振性能更为依赖阻尼层厚度,即对于较小的阻尼层厚,约束阻尼结构的减振性能更为优异。  相似文献   

15.
有阻尼结构线性振动系统的模态综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线性阻尼结构振动系统的模态综合技术.在线性阻尼结构振动系统实变换进行方程解耦的还原变换的基础上,构造了线性阻尼结构振动系统的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方法。这一方法克服了以往的模态综合法中无法同时给出子结构刚度、阻尼和质量矩阵,以及只能给出复系数时域方程等不足,可直接给出子结构经模态降阶后的刚度、阻尼和质量矩阵。综合得到的整体方程仍是时域中的实系数二阶振动方程。数值算例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和可行。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溜槽振动和噪声非常大的情况,设计了内部自由敷设粘弹性阻尼层的溜槽。文中应用了锤击激励法和LMS test. Lab振动测试系统对内部敷设粘弹性阻尼层的溜槽进行了模态试验,得到了前6阶固有频率、阻尼和振型,经过模态置信准则检验,所测试验模态参数真实有效。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发现溜槽出口处的振动为扭转振动和弯曲振动的叠加,加工时应该加强出口处的强度以减小局部振动。研究结果为敷设粘弹性阻尼层的溜槽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附加粘弹性阻尼器结构模态阻尼比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东 《工程力学》2000,3(A03):89-93
对模态应变能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应用模态应变能法设计附加粘弹性阻尼器结构模态阻尼比的有限元方法和步骤,并在通用结构分析程序填加了相应的程序段,举例分析了附加粘弹性阻尼器在结构中位置的不同对各模态附加阻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将粘弹性阻尼材料涂刷、粘贴于薄板或壳体表面上组成复合阻尼结构,来增加机械结构的损耗因子.在设计粘弹性阻尼结构、预估其损耗因子时,材料的损耗因子和弹性模量是两个最主要参数。粘弹性材料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其应力、应变通常用复模量的关系来表示,即:  相似文献   

19.
具强阻尼非线性粘弹性梁方程的整体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考虑材料的粘性效应及非线性外阻尼,建立了一类轴向载荷和横向载荷作用下具强阻尼非线性粘弹性简支梁方程;利用Faedo-Galerkin法,证明了该方程解的存在唯一性。  相似文献   

20.
可控约束阻尼层结构的H∞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可控约束阻尼层板的一般控制微分方程。对附加可控约束阻尼层的悬臂矩形板者了实验与理论建模,详细分析了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并进行了H∞鲁棒振动控制的数值仿真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H∞控制能够有效抑制受控结构的模态振动,与位移比例反馈控制相比,具有更好的鲁棒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