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灾难斑块”型村落灾后重建的适宜规划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后农村重建为背景,选择四川剑阁县下寺村为典型研究对象,针对其灾损格局呈现"斑块"状随机分布的复杂特征,通过对重建现实与困境的研究,分别对斑块重建、文化重建与再生、宅基地控制、重建方式及管理实施、乡村规划编制5个方面提出灾后重建基本对策,选择村民联动规划方式,强调"生命安全、环境生态、文化保育、民生和谐、发展持续"的总体目标,探索"灾难斑块"型村落灾后重建的适宜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2.
四川剑阁县灾后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立足于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特色的灾后农村重建实态,针对灾后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的特性认识、政策把握、民意调查、聚落发展、项目落实以及编制内容等六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指出"过渡和长远"的冲突、"紧迫和秩序"的矛盾、"特殊和普遍"的对峙以及"公平与倾斜"的权衡是此类规划研究的关键,呼吁规划工作者对弱势群体人居环境发展的人文关怀.同时也简述了剑阁县灾后农村建设规划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3.
当前,抗震救灾工作重点已由前一阶段的抢救生命逐步过渡到灾后恢复重建。国务院6月8日公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以下简称重建条例),从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的规划和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国务院6月11日印发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以下简称支援方案),提出了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的基本原则、安排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各方面力量做好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灾后重建规划组制定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5.
当前,抗震救灾任务处在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按照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工作重心已转向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灾后重建。国务院颁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制定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近三年(2008年~2010年)以恢复重建为主,后五年(2011年~2015年)以发展提高为主,全部工作计划用8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相似文献   

6.
以峨祁公路深水槽大桥为例,采用全过程分析方法对桥梁在泥石流灾害下破坏原因、灾后恢复重建方案以及建设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桥梁在泥石流宜发生区域规划设计时,桥梁泄洪能力一定要满足;在路线方案研究时,尽量避免在泥石流堆积区穿越;对于灾后原桥位重建工程,设计人员需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在工程安全性满足的前提下,择优选择建设方案以达到预期效果;公路管理养护部门需重视泥石流易发生区域桥涵构造物的日常清淤、养护,以提高桥梁结构耐久性。  相似文献   

7.
东日本大地震是由地震、海啸、核泄漏组成的复合型灾难,也是人类历史记录中最高等级的灾难。对此,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设置了专门机构,制定了复兴规划。对日本国民来说,灾后重建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工程,包括心理护理与医疗援助、经济保障与发行国债、核污染的消除等。这一灾难对我们的启示:一是核灾害预防对策的制定;二是灾后重建的财源保障;三是传言灾害的预防;四是对灾害心理健康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灾后住房重建的困难在于重建区内土地及建筑物的产权问题,我国物权法有关建筑物重建的规定存在诸多障碍及缺漏,从而导致重建效率迟缓.应以尊重和保护个人财产为出发点,完善物权法上区分所有权方式的重建制度,改进重建决议机制,增设让售请求权和买回请求权,建立住宅小区内建筑物重建制度.  相似文献   

9.
木结构建筑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灾后重建中大量永久性建筑的建设问题,通过实验室测试和工程实例检验,提出了针对四川灾区的木结构建筑应用技术和实践示范。实测资料结果表明,四川传统木构建筑的常用围护结构(单层竹泥混合墙体)传热系数为4.59 W/(m2·K),保温隔热效果较差。而采用新工艺制作的改进木构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在2.1~2.3 W/(m2·K)之间,居住舒适性更好。并且,由于构造技术和施工工艺改进,新型木构建筑,抗震性能更佳,建设周期和成本也低于一般砖混结构建筑,较适于在灾后重建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灾后重建中大量永久性建筑的建设问题,通过实验室测试和工程实例检验,提出了针对四川灾区的木结构建筑应用技术和实践示范。实测资料结果表明,四川传统木构建筑的常用围护结构(单层竹泥混合墙体)传热系数为4.59「W/m2•K」,保温隔热效果较差。而采用新工艺制作的改进木构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在2.1~2.3「W/m2•K」之间,居住舒适性更好。并且,由于构造技术和施工工艺改进,新型木构建筑,抗震性能更佳,建设周期和成本也低于一般砖混结构建筑,较适于在灾后重建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复杂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自动化、智能化的施工进度方法受到传统管理领域的关注。然而受到成本高昂且使用复杂等限制,现有的主流方法难以适用于复杂的建筑施工进度管理场景。通过对比各类三维重建技术特点,搭建了基于深度学习三维重建技术的建筑施工进度协同管理自动化系统(DLR-P),利用高速摄像头采集施工现场实时图像信息,完成由二维信息到三维信息的重建,并结合BIM动态模型技术实现对建筑施工进度的自动化管控。以重庆市巴南区某项目施工现场为例对系统进行实证研究,并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DLR-P系统平均三维重建时间为61 s,满足基本进度管理需求,能够实现建筑施工进度自动化管理,有效提升建筑施工进度管理效率。相较于目前已有的管理方式,其在运行成本及使用便捷性方面均表现出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对于旧城的改造和保护,政府管理者比学者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框架的构建,只是扫清了实践道路上的障碍,决胜的关键在于政府管理手段和思维方式转型。从城市发展战略的确立,有关旧城改造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旧城改造过程的组织工作,旧街区居住人口的控制,以及“旧”建筑使用的管理五个方面,论述了旧城改造工作中的政府职能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城市拆迁管理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拆迁管理是政府部门与拆迁人对策博弈的行为过程,城市拆迁管理政策的制定,要求充分考虑有关利益方的博弈与均衡.研究城市拆迁中政府管理政策的决策环境,构建政府与拆迁人之间博弈基础上的城市拆迁管理政策决策模型并分析其均衡,以此作为完善政府管理行为的制度化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提出完善政府关于城市房屋拆迁管理问题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空间改造的意义,阐述了空间改造在设计施工方面的做法及要求,尤其是对目前常见几种结构形式房屋的改造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法,并结合房地产的现状,论述了做好房屋的空间改造将对房地产的营销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过程中,社区的变革相伴随行。社区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建设中,社区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关于社区建设的主要思想成果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区文化建设具有价值观引领作用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并对如何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从外部的需求、竞争、科技及政策、法规的变化和内部的系统特性及人员创新两方面,分析了可重构竞争能力快速重构的动因;改进了重构过程模型架构,并在管理重构子系统中加入了文化重构因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种重构方法,即基本重构方法、复合重构方法及文化重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改造工程造价控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造工程项目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建筑工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改造工程项目往往出现造价失控和经济纠纷现象.针对这一普遍现象,通过对改造工程的研究分析,归纳出造价失控的原因.运用近年来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理论和思路,提出了在设计阶段熟悉改造对象,完善设计文件;组织投标单位现场勘察,完善招标文件;在招标文件和合同中明确定价管理办法;施工阶段签证内容翔实,按合同规定及时商榷;竣工决算时减少和避免“暗箱操作”可能等控制措施.最后提出通过全过程造价控制,针对改造工程展开细致而全面的工作可达到良好的造价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城中村的形成、显现和改造都与城中村土地制度密切相关。要彻底解决城中村问题,就必须完善现有的城中村土地制度,即把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制定科学的土地整理规划、构建共享式的城中村土地再开发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深圳城市发展进入存量空间优化为主的阶段,城中村有机更新改造已成为深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治理与空间实践的重心逐渐下沉至社区的背景下,以转型社区治理的视角考察深圳城中村更新改造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作为转型社区的深圳城中村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存在社区意识淡薄、社区空间异化、社区权利排他化、社区管理制...  相似文献   

20.
保持城市特色逐步更新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城市化的起因,城市发展造成的城市问题进了阐述、分析,对城市改造方式进行了比较,结合沈阳市景观路改造工程(中山路段),提出了保持特色逐步更新的改造方式.并对不同时期建筑的改造方式与实施以及对道路的改造,总结了其改造实施的得与失,对今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