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轮状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轮状病毒(Rotavirus,RV)属呼肠病毒科。人类轮状病毒(HRV)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之一。在美国,仅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的一年内,就有270万5岁以下婴幼儿因RV感染而患胃肠炎。世界各国,每年有约100万儿童死于RV所致腹泻[1]。在我国,初步资料表明每年也有约10万死亡病例。卫生状况对RV的传播影响很小,营养状况与发病危险的关系也不如细菌性腹泻那样密切;无论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发达国家,还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3岁以下的婴幼儿约有90%都要受到RV的感染[2],另外,治…  相似文献   

2.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全球范围内导致5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的主要病原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目前,疫苗预防接种是控制RV感染最有效的手段,但目前已上市RV疫苗的有效性较低,且会增加肠套叠的风险。病毒样颗粒(VLP)在构象上与亲本病毒相似,具有高度免疫原性,且不存在毒力回复突变等风险。RV-VLP疫苗不仅能够刺激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而且能提供更好的血清型覆盖。因此,RV-VLP疫苗作为下一代候选疫苗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5岁以下儿童严重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全球每年有50万~60万儿童死于RV引起的腹泻,其中90%以上来自发展中国家,在非洲和亚洲低收入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几乎全球所有儿童在5岁以前均感染过RV,临床上对RV引起的腹泻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RV疫苗的合理应用是减轻腹泻的最有效方法。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外RV疫苗的研发进展、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展望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最常见病原之一,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疫苗接种是唯一可行的预防控制轮状病毒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方法,轮状病毒疫苗的研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是控制轮状病毒传播、降低婴幼儿重症腹泻住院、死亡的最佳手段。早期人们过于关注疫苗可能增加肠套叠发生风险而忽略了疫苗本身降低疾病死亡率的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技术及认知水平的提高,对轮状病毒疫苗的评价也趋于理性。本文对多个已上市轮状病毒疫苗与肠套叠发生的相关性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生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几乎所有轮状病毒疫苗均可增加肠套叠发生的风险,但出于对轮状病毒疫苗接种所带来的综合效益要远高于肠套叠风险的考虑,此风险已被多个国家监管机构接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预防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本院儿童保健科2个月~3岁婴幼儿,服用口服轮状病毒疫苗316例为病例组,未服疫苗320例为对照组。采用面对面或电话询问2种方式进行追踪调查1年。观察2组1年内的腹泻发病次数、平均患病时间、严重病例和住院比例。结果服苗组腹泻发病次数2.65±1.22,未服苗组3.66±1.42;服苗组平均患病时间5.06±0.73,未服苗组7.31±1.12;服苗组住院比例3.16%,未服苗组10.9%;服苗组严重病例12例,未服苗组32例。2组上述指标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轮状病毒疫苗能降低婴幼儿腹泻发病率,缩短病程,减轻病情严重性及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  相似文献   

7.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全世界范围内导致婴幼儿重症腹泻的重要病原。由于当前尚无治疗RV感染的特效药物,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疫苗具有重要意义。G1型RV流行范围较广,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外上市的3种RV疫苗中的G1P[8]型Rotarix疫苗的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灭活轮状病毒疫苗(inactivated rotavirus vaccine,IRV)与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免疫大鼠后,两种疫苗间免疫效果的相互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联合免疫组、间隔免疫组和单疫苗免疫组:联合免疫组接种IPV后4周,经双侧腿同时免疫IPV和IRV,共2次,间隔4周;单疫苗免疫组2组,分别免疫3针IPV和2针IRV,每针均间隔4周;间隔免疫组免疫1针IPV后4周,开始进行IPV和IRV间隔免疫(每针间隔2周,共6周)。分别于每次免疫后4周经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采用微量中和试验结合免疫荧光抑制方法检测血清抗RV中和抗体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抗RV特异性Ig G抗体水平,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血清抗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结果大鼠经2针IRV免疫后,血清抗RV中和抗体和特异性Ig G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均明显上升,血清抗体阳转率均达100%;经3针IPV免疫后,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GMT均明显上升,抗体阳转率均达100%;联合免疫组、间隔免疫组和单疫苗免疫组间血清抗RV中和抗体水平、特异性Ig G抗体水平及抗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V和IPV免疫大鼠后均获得到良好的免疫效果,两种疫苗联合使用时,免疫效果无相互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9.
轮状病毒是全球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最主要病原体,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而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在疫苗的质量控制中,外源因子是重要的检测指标。在2010年,葛兰素史克和默克世界两大疫苗生产厂商所生产的Rotarix誖和RotaTeq誖中,均检出有外源因子———猪圆环病毒。这是继肠套叠事件之后,轮状病毒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再度成为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介绍了猪圆环病毒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污染事件的始末和各方的应对措施,并简要分析该事件处理中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轮状病毒DNA疫苗的制备及其抗体应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轮状病毒G1型Wa株的Vp7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1(+)中 ,经Sepharose CL4B柱层析 ,获得纯化的质粒 ,通过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免疫BALB c及F1小鼠后 ,产生了抗轮状病毒Wa抗体。其中F1小鼠的抗体应答高于BALB c小鼠。肌肉注射优于皮下注射。  相似文献   

11.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LLR-85株的选育及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株羊轮状病毒经初生小牛肾原代细胞传代,定名为LLR-85株。按Jennerian种痘法的原理,取第37代和第19代毒种,作为人用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的候选疫苗株。疫苗株电镜检查形态典型,抗原鉴定为A群、亚群Ⅰ、血清型G10和P12。电泳型为长型,11条带。病毒滴度可达105.0~7.0TCIDEA50。经无菌试验、支原体检查、外源因子检查及动物安全试验等项目检定,均符合我国规程要求。疫苗株遗传性状稳定,有望用于婴幼儿轮状病毒急性腹泻的预防。  相似文献   

12.
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LLR-85-37株反应及血清学效果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轮状病毒活疫苗LLR-85株第37代毒种,即LLR-85-37株,接种成人10人,3~6岁小儿21人,6月龄~2岁婴幼儿15人,口服一次,剂量为3×106.0TCIDEA50/ml。所有服苗者均反应轻微,未见发热、腹泻和呕吐等症状。轮状病毒1,2,3,4各型血清中和抗体4倍增长阳性率:3~6岁小儿组(20人)分别为55.0%,50.0%,63.6%和40.0%,对照组13人为0%;6月龄~2岁婴幼儿组(13人)分别为38.5%,69.2%,3%和53.8%,对照组15人为0%。初步观察结果表明LLR-85-37株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对轮状病毒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对轮状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疫苗的研制和治疗效果评价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轮状病毒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DNA疫苗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型疫苗,近年来发展迅速,在预防和治疗病毒性疾病及肿瘤等方面效果显著。随着DNA疫苗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细菌DNA疫苗相继出现。本文就细菌DNA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使用的乙型肝炎疫苗均为重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疫苗,疫苗中需添加免疫佐剂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铝盐佐剂可显著增强HBsAg的体液免疫效果,但不能很好地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研究发现,除铝佐剂之外,仍有多种物质具有免疫佐剂效应。本文就免疫刺激性佐剂、可生物降解的颗粒性佐剂、微生物来源的佐剂、植物来源的佐剂及其他类型的佐剂用于乙型肝炎疫苗的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安全有效的疫苗是艾滋病防治的有效手段。上世纪90年代,Merck公司开始研发腺病毒5型(Ad5)载体T细胞概念艾滋病疫苗。2007年9月,在Ⅱb期临床观察中宣告失败,给疫苗学界带来沉重打击。本文就Merck Ad5艾滋病疫苗的构建、临床前期和Ⅰ、Ⅱ期临床观察以及学术界对其失败原因的分析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狂犬病病毒抗原含量是狂犬病疫苗的主要质量指标之一,快速、准确、有效的狂犬病疫苗抗原含量检测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对几种狂犬病疫苗有效抗原含量的检测方法作一综述,并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基因重配株LD(9G2型)在Vero细胞上的传代适应性,选育高滴度的适应株。方法将3个轮状病毒基因重配株LD9克隆株(G2型)(LD9-1、LD9-2、LD9-3)在Vero细胞上分别以0.05、0.10、0.15和0.20MOI传代,选育出1株Vero细胞适应株,并确定其最适MOI,然后在Vero细胞上连续传代15代,检测病毒滴度及基因组核酸带型,采用nestRT-PCR法扩增其VP7基因。取第8、10、13代适应株病毒,以0.10MOI接种于Vero细胞,观察病毒的增殖动态。结果选育出的LD9-2株以0.10MOI接种Vero细胞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病毒滴度随传代次数的增加先下降后升高,至4代时最低,9代后稳定于6.75lgCCID50/ml左右;连续传代15次,病毒基因组核酸带型均与原始毒株一致,且均能扩增出502bp的VP7基因。LD9-2株病毒增殖高峰期均出现在第7~8天,病毒滴度为6.00~7.00lgCCID50/ml。结论轮状病毒基因重配株LD9株(G2型)经Vero细胞适应性培养,获得了病毒表达量高且能稳定传代的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