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胃左动脉在原发性肝癌供血中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553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胃左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经过。结果 553例患者中66例中发现胃左动脉分支参与肝癌供血,发生率为11.9%,主要供应位于肝左叶的病灶,其中80.3%患者在第1次介入治疗中发现此种表现,其中86.3%为富血供肝癌;栓塞成功率为92.4%。未发生异位栓塞。结论 胃左动脉发出的副肝左动脉是肝癌重要的侧支供血动脉之一,治疗中需注意造影技巧,仔细寻找,提高病灶的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癌TACE术中肝动脉损伤的原因、临床与DSA表现及其预防和治疗.方法 前瞻性研究肝TACE术164例次,观察术中肝动脉痉挛、内膜损伤及动脉穿孔情况,分析其与术中操作、导管类型、位置及注射对比剂速度的关系.结果 164例次中发生动脉性事件57例次(34.8%),其中47例次(28.7%)发生血管痉挛,其中29例次为动脉造影时痉挛,18例次为超选择插管过程中发生;7例次(4.3%)发生血管穿孔,其中6例次为老年患者;2例次为肝外穿孔,5例次为肝内穿孔;3例(1.8%)发生内膜掀起.超选择插管引起的动脉痉挛可有疼痛或药物反流至非靶动脉,经导管注射适量利多卡因有一定作用.动脉内膜掀起(夹层)时患者有疼痛、腹胀,透视下见对比剂滞留,需要退出导管重新仔细超选插管或使用微导管.动脉穿孔时有疼痛、腹胀,透视下见导丝或导管偏离动脉走行,注射对比剂有外溢,退导管至上一级动脉并注射对比剂,若无外溢或外溢对比剂无消散,则无需特别处理,否则需要将动脉栓塞.结论 肝癌TACE血管损伤的发生与术者操作技术、导管类型及导管头位置、患者年龄及血管条件等因素有关,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肝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1994年11月至2003年6月的1200份,常规腹腔动脉干造影和(或)选择性肝动脉造影DSA片,部分病例同时作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等处的造影.结果873例(72.8%)患者具有正常的肝血管起源,156例(13.0%)患者存在变异的肝左动脉,120例(10.0%)患者存在变异的肝右动脉,而21例(1.8%)肝左及肝右动脉同时存在变异.1200例患者中肝总动脉起源于腹腔动脉干者1170例(97.5%);肝固有动脉有92.0%系肝总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观察肝动脉灌注贝伐单抗治疗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HAE)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成的动态变化及其对HAE病灶的影响。方法 选取40只成功接种HAE的Wistar模型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经肝动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和实验组(经肝动脉注射贝伐单抗),每组20只。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14、21 和28 d鼠尾静脉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血清VEGF、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并取HAE标本检测贝伐单抗对大鼠HAE病灶的影响。结果 从术后7 d开始,实验组血清中VEGF表达降低,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9),术后14 d VEGF表达量持续下降,且以第14天最低,与术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21 d逐渐上升,28 d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采用贝伐单抗治疗HAE对血管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副胃左动脉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87例确诊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64层螺旋CT检查,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重建肠系膜上动脉及腹腔动脉分支起源及走行,并与血管造影对比。结果 387例均清楚显示腹腔动脉、脾动脉、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肝右动脉及胃十二指肠动脉;282例清楚显示胃右动脉起源。共发现副胃左动脉50例,其中46例发自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副肝左动脉远端,1例发自肝右动脉近端,2例发自肝固有动脉。三维重建结果与血管造影一致。结论 副胃左动脉多起源于肝左动脉远端,正确认识副胃左动脉可以避免肝细胞癌介入治疗过程中异位栓塞的发生,减少并发症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评价医源性胆道出血中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源性胆道出血患者21例。经皮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和肝总动脉造影,明确出血的部位后,进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及栓塞治疗、结果 21例患者血管造影均证实有出血病变。血管造影表现为假性动脉瘤者17例(81.0%),对比剂外溢者4例(19.0%)。栓塞材料采用PVA颗粒栓塞者2例,单纯弹簧圈8例,明胶海绵颗粒 + 弹簧圈11例。1次栓塞止血成功率为85.7%(18/21),3例患者栓塞后再次大出血而行第2次栓塞成功。术后随访5 ~ 28个月,患者均未再发胆道出血,所有患者介入栓塞术后均未出现异位栓塞、肝功能衰竭。栓塞所致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皮选择性血管造影和介入栓塞术微创、安全、可靠且疗效确切,是诊断和治疗医源性胆道出血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本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外血供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32例患者共见37支肝外营养血管,分别为肠系膜上动脉12支,右膈下动脉9支,左膈下动脉1支,胃左动脉6支,胰十二指肠动脉弓2支,胃网膜动脉2条,胃十二指肠动脉2支,右胸廓内动脉1支,右肋间动脉1支,脾动脉1支。大多数肝外血供为肠系膜上动脉和右膈下动脉;4支肝外营养血管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33支肝外血供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外血供的化疗栓塞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兔肝脏血管的正常影像解剖及变异;探讨肝动脉插管的最佳方法.方法 3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改良外科剖腹直视下插管方法和介入经股动脉透视下插管方法,血管造影观察兔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门静脉正常影像解剖和变异.结果 兔腹腔动脉和肝动脉走行分布与人有较大差别,常见变异主要表现为肝胃动脉分支不同,发生率13.3%.外科法插管成功率86.6%(13/15),介入法插管成功率80%(12/15),肝动脉变异时外科法不能插管.结论 兔腹腔动脉和肝动脉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均与人有明显不同.外科法和介入法  相似文献   

9.
92例中晚期肝细胞癌在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治疗前作靛氰氯(ICG)排泄试验,据15分钟滞留率(ICGR15)将患者分甲组(ICGR1510%;76例肝功能 Child A 级患者中40例(52.63%)ICGR15>10%。在 TACE 治疗,周肝功能损害或加重发生率甲组最低,乙组次之,丙组最高(P20%。本文结果表明,ICG 排泄试验比肝功能 Child 分级更能反映肝硬化代偿期肝癌患者肝脏储备功能,在肝癌治疗中具有指导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颜鹏  方志勇  向华 《工业加热》2013,(2):121-124
【摘要】 目的 观察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经肝动脉灌注(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TACE术中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及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并根据肿瘤血管丰富程度分组,术后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并定期行实验室指标及肝脏CT/MRI/DSA评价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富血管肿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乏血管肿瘤组患者(85.7%比33.3%,P < 0.05),临床随访数据表明多数富血管的患者通过联合药物灌注治疗有效,生存时间6个月以上者达57.1%(16/28),对于乏血管肿瘤患者的治疗中病情进展的仅为26.7%(4/15)。结论 TACE术中经肝动脉灌注奥沙利铂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右动脉起源变异在肝细胞癌介入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7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行64层螺旋CT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技术,追踪重建显示胃右动脉的起源与肝动脉的关系,并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在7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中,VR及MIP清楚显示胃右动脉起源者43例,显示率为59.8%。胃右动脉起源于肝固有动脉19例,肝左动脉17例,胃十二指肠动脉4例,肝右动脉2例,肝总动脉1例。三维重建结果显示与血管造影一致。结论胃右动脉起源变异多发自肝左动脉,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提供胃右动脉血管影像资料,对介入治疗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研究FOLFOX4方案经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途径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0年11月—2013年3月以经肝动脉结合肠系膜上动脉双途径(5 Fu 400 mg/m2肝动脉灌注化疗,奥沙利铂85 mg/m2 经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栓塞; 亚叶酸钙200 mg/m2 静脉推注d1,d2;5 Fu 600 mg/m2 经肠系膜上动脉保留导管维持灌注22 h,d1,d2)即“FOLFOX4”方案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21例;选取同期的单纯肝动脉栓塞治疗PHC患者21例作为对照组。均4 ~ 6周重复第2次治疗,2次治疗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至随访时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9%和28.6%,中位生存时间为14.7个月和9.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0和P = 0.037)。研究组消化道反应及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FOLFOX4方案经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途径治疗PHC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导管做膈下动脉(IPA)化疗栓塞后并发症的频次、类型和高危因素.方法对16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PA参与肝肿瘤供血者进行了226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其中单独或主要栓塞IPA者占11.3%,与栓塞肝动脉和(或)其他侧支同时进行占88.7%.原发性肝癌152例,转移瘤14例,血管瘤2例.做肝恶性肿瘤TACE时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既往未做其他治疗、首次接受TACE者25  相似文献   

14.
艾敏  刘丽  卢光明  许健 《工业加热》2019,(3):276-279
【摘要】 目的 探讨急症血管内栓塞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至2016年收治的71例SAP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急症DSA造影。其中27例(38.0%)患者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分析所有患者DSA造影表现及27例血管内栓塞结果。结果 动脉造影发现20例(28.2%,20/71)患者动脉破裂出血,7例(9.9%,7/71)假性动脉瘤,共32支责任动脉中11支脾动脉(34.4%,11/32)为主要出血动脉。32次血管内栓塞成功率为93.8%(30/32)。术后栓塞并发症4例,其中2例患者脾梗死,对症治疗后好转,1例肝脓肿和1例脾脓肿,经抗感染及置管引流好转;死亡3例,其中2例因失血性休克,1例因脑干梗死,均与介入操作无关。5例(25%,5/20)复发出血(其中4例出血点不同于初次出血点),二次栓塞均成功止血。结论 血管内造影栓塞可及时发现SAP并发出血患者责任动脉,达到快速止血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HACE)后正常肝实质并发脓肿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6例肝癌患者经HACE术后,正常肝实质内形成脓肿。明确诊断后,在B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脓肿引流和对脓腔进行抗菌素灌洗。结果 4例患者脓肿愈合,2例患者脓腔明显缩小。结论 分析肝内脓肿形成的主要原因为:(1) 胆道损伤;(2) 门静脉内癌栓形成;(3) 胆囊动脉及胆道周围动脉丛的栓塞。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脓肿引流及选用敏感抗菌素每天对脓腔进行灌洗是治疗HACE术后并发肝脓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累及肝脏的CT和DSA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2年10月6例HHT累及肝脏患者的临床及CT、DSA影像学资料。结果 CT增强表现为动脉期肝动脉及其分支迂曲扩张,肝静脉和门静脉早显、增粗。此期肝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的灶状、小片状强化。门脉期部分病灶持续强化,同时肝实质强化,肝动脉密度减低,门静脉及肝静脉显示更清晰。CTA显示肝动脉变异。DSA表现为肝动脉及其分支明显增粗、迂曲;肝实质呈弥漫性团块状染色,肝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主干及肝内分支增粗,还可见肝动脉变异以及肠系膜上动脉窃血。结论 CT增强及DSA在HHT肝脏受累有特征性表现,对HH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肝-胰动脉的DSA解剖学特征,探讨其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000例肝动脉DSA造影片.将发自肝固有动脉以远的各级肝动脉分支的供应胰腺的变异血管命名为肝-胰动脉,分析其起源、走行、分支、分布等解剖学特征,并统计其发生率.结果共发现16例存在肝-胰动脉,占1.6%,其中1例可见2支,共显示17支肝-胰动脉.其中起源于肝固有动脉7支,占41.2%(7/17);起源于肝右动脉6支,占35.3%(6/17);起源于肝左动脉4支,占23.5%(4/17).结论肝-胰动脉是一种少见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评价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IVC)-右心房(RA)癌栓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IVC-RA癌栓患者,行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认肿瘤供血动脉,之后行TACE。栓塞材料包括化疗药物-碘化油混合乳剂及颗粒型栓塞材料,栓塞的靶血管包括肝动脉分支、右侧膈下动脉、胃左动脉分支等。术后定期随访,酌情行进一步治疗。结果 17例患者共行TACE治疗45次,所有治疗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17例患者IVC-RA癌栓均可见明确供血动脉,肝动脉分支供血12例,肝外动脉供血9例,其中胃左动脉1例,右侧膈下动脉8例。复查CT,15例患者可见IVC-RA癌栓内碘油沉积。17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52.9%、29.4%。结论 原发性肝癌 IVC-RA癌栓血供丰富,主要供血动脉包括肝动脉、右侧膈下动脉,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IVC-RA癌栓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CC),化疗栓塞前后形成肝外侧支动脉(ECAs)的来源类型和形成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患者,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癌,形成39支肝外侧支动脉供血,接受化疗栓塞术前后的病史、肝脏的电子机算机断层扫描片(CT)和肝脏血管数字减影片(DSA),研究HCC的ECAs来源类型与肝癌在肝内的部位、肝癌的大小和接受化疗栓塞的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ECAs来源类型分别源于胸廓内动脉(5.1%)、右肋间动脉(7.7%)、胃左动脉(12.8%)、右膈下动脉(38.5%)、大网膜动脉(2.6%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后继发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和临床过程.方法对1 240例患者做TACE 2 680次,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无明确胆系异常表现,18例于术后3周~3个月出现胆管损伤并发症.采用回顾性调查,观察TACE术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临床表现、转归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肝转移性肿瘤TACE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8.8%(13/148),肝细胞性肝癌(HCC)组为0.5%(5/1092).胆管损伤的影像学表现有局灶性胆管扩张4例、多发性肝内胆管扩张8例、囊性病灶或胆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