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入侵检测技术作为网络安全有效的防御手段,是网络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数据量快速增加,网络攻击更加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目前主流的入侵检测技术无法有效识别各种攻击。针对实际网络环境中正常流量和攻击流量数据不平衡,且对攻击类流量检测率低的问题,基于深度强化学习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双重深度Q网络的CBL_DDQN网络入侵检测模型。该模型将一维卷积神经网络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的混合网络模型引入深度强化学习的DDQN框架,并使用深度强化学习中的反馈学习和策略生成机制训练智能体来对不同类别的攻击样本进行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训练模型过程中对数据标签的依赖性。采用Borderline-SMOTE算法降低数据的不平衡度,从而提高稀有攻击的检测率。通过NSL_KDD和UNSW_NB15数据集对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这三项指标上均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检测效果远优于Adam-BNDNN、KNN、SVM等检测方法,是一种高效的网络入侵检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构建了一个基于数据挖掘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采用误用检测技术与异常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如关联分析、序列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等对安全审计数据进行智能检测,分析来自网络的入侵攻击或未授权的行为,提供实时报警和自动响应,实现一个自适应、可扩展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实验表明,该模型对已知的攻击模式具有很高的检测率,对未知攻击模式也具有一定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增量式GHSOM神经网络模型的入侵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利用已知类型的攻击样本以离线的方式训练入侵检测模型,虽然对已知攻击类型具有较高的检测率,但是不能识别网络上新出现的攻击类型.这样的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着建立系统的速度慢、模型更新代价高等不足,面对规模日益扩大的网络和层出不穷的攻击,缺乏自适应性和扩展性,难以检测出网络上新出现的攻击类型.文中对GHSOM(Growing Hierarchical Self-Organizing Maps)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一种基于增量式GHSOM神经网络模型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在不破坏已学习过的知识的同时,对在线检测过程中新出现的攻击类型进行增量式学习,实现对入侵检测模型的动态扩展.作者开发了一个基于增量式GHSOM神经网络模型的在线网络入侵检测原型系统,在局域网环境下开展了在线入侵检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增量式GHSOM入侵检测方法具有动态自适应性,能够实现在线检测过程中对GHSOM模型的动态更新,而且对于网络上新出现的攻击类型,增量式GHSOM算法与传统GHSOM算法的检测率相当.  相似文献   

4.
已有入侵检测模型普遍只针对网络入侵行为的静态特征进行分析检测,造成检测率低及误报率高等缺陷,且无法有效应用低频攻击。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深度循环神经网络(DRNN)和区域自适应合成过采样算法(RA-SMOTE)的组合式入侵检测模型(DRRS)。首先,RA-SMOTE 对数据集中低频攻击样本进行自适应区域划分,实现差别样本增量,从数据层面提升低频攻击样本数量;其次,利用 DRNN 特有的层间反馈单元,完成多阶段分类特征的时序积累学习,同时多隐层网络结构实现对原始数据分布的最优非线性拟合;最后,使用训练好的DRRS模型完成入侵检测。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已有入侵检测模型,DRRS在改善整体检测效果的同时显著提高了低频攻击检测率,且对未知新型攻击具有一定检出率,适用于实际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5.
利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具有的分类、预测、自学习的功能,建立RBF网络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入侵预测中来实现检测已知攻击、预测未知攻击,对检测到的网络攻击实时响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TCP/IP协议以及各种网络入侵攻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协议分析的同时使用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技术的网络入侵检测模型,并给出了实现思想,其中重点介绍了利用协议分析思想对TCP数据包进行入侵检测的具体算法思想和数据结构。基于协议分析将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方法有效结合不仅可以检测到大多数已知的攻击类型,而且可以发现大量未知的攻击类型,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性基础设施监测系统中,为了检测传感器数据聚合阶段受到的已知的和未知的入侵行为,提出一种自适应监督和聚类混合的入侵检测系统(Adaptively Supervised and Clustered Hybrid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AC-IDS)。系统建立在混合IDS框架的基础上,将传感器聚合数据分类后导入到基于机器学习的误用检测子系统和异常检测子系统,两个子系统分别用来检测已知攻击和未知攻击。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入侵检出率高达98.9%,检测传感器网络中已知和未知的恶意行为的总准确率约为99.80%。  相似文献   

8.
神经网络具有自组织、自学习和推广能力的优势,将其应用于IDS中是目前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不仅对于已知的攻击模式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而且具有检测未知攻击的能力。介绍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和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分析了入侵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BP算法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模型,最后利用MATLAB验证算法改进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入侵检测系统(IDS)在发现网络异常和攻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IDS误报率较高,不能准确分析和识别异常流量。目前,深度学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网络流量异常检测,但仅仅采用简单的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难以有效提取流量数据中的重要特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堆叠卷积注意力的DNN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模型。通过堆叠多个以残差模块连接的注意力模块增加网络模型深度,同时在注意力模块中引入卷积神经网络、池化层、批归一化层和激活函数层,防止模型过拟合并提升模型性能,最后在DNN模型中得到输出向量。基于NSL-KDD数据集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将数据集预处理生成二进制特征,采用多分类、二分类方式验证网络流量异常检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性能优于KNN、SVM等机器学习模型和ANN、AlertNet等深度学习模型,其在多分类任务中识别准确率为0.807 6,较对比模型提高0.034 0~0.097 5,在二分类任务中准确率和F1分数为0.860 0和0.863 8,较对比模型提高0.013 0~0.098 8和0.030 6~0.112 8。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机器学习算法在入侵检测系统(IDS)中的应用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更多的依赖于已知样本,因此需要尽可能多的数据样本来对模型进行训练。遗憾地是,随着越来越多未知攻击的出现,且用于训练的攻击样本具有不平衡性,传统的机器学习模型会遇到瓶颈。文章提出一种将改进后的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GANs)与深度神经网络(DNN)相结合的入侵检测模型(CGANs-DNN),通过解决样本不平衡性问题来提高检测模型对未知攻击类型或只有少数攻击样本类型的检测率。深度神经网络(DNN)具有表征数据潜在特征的能力,而经过改进后的条件CGANs,能够通过学习已知攻击样本潜在数据特征分布,来根据指定类型生成新的攻击样本。此外,与生成对抗网络(GANs)和变分自编码器(VAE)等无监督生成模型相比,CGANsDNN经过改进后加入梯度惩罚项,在训练的稳定性上有了很大地提升。通过NSL-KDD数据集对模型进行评估,与传统算法相比CGANs-DNN不仅在整体准确率、召回率和误报率等方面有更好的性能,而且对未知攻击和只有少数样本的攻击类型具有较高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入侵者能在多个节点上移动并隐藏攻击源头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优化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入侵检测模型。分析了现有入侵检测对未知攻击检测率和误报率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入侵检测的体系结构,设计了基于蚁群优化的入侵检测算法。仿真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案能够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对未知攻击的检测率和降低对正常网络流量的误报率,较好地解决了路由攻击、Sinkhole攻击问题,能够降低入侵检测的能耗。  相似文献   

12.
楼恒越  窦军 《计算机科学》2015,42(Z11):341-344
针对OpenFlow协议报文交换机制里所有非数据报文均需要通过PACKET_IN报文上传控制器的弱点,提出一种不停查询未知转发地址从而造成SDN网络控制层面资源耗尽的新型DoS攻击方式,同时基于SDN网络可编程性提出检测攻击与降低网络时延的解决策略。首先通过SDN控制器北向应用接口,使用Defense4ALL应用中自定义功能,针对DoS攻击特性检测网络中恶意流量。然后利用控制器动态配置特性,实时更新交换机配置文件,改变网络转发策略,从而减轻攻击对整个网络造成的影响。实验仿真表明,在大规模高速攻击中,该方法的检测成功率接近100%,在攻击源较少的慢速攻击中检测成功率低于80%,整体网络延迟降低10ms以上。所提出的解决策略可以有效减少针对控制平面的DoS攻击对整个网络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李颖之  李曼  董平  周华春 《计算机应用》2022,42(12):3775-3784
针对应用层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类型多、难以同时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学习的应用层DDoS攻击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多类型的应用层DDoS攻击。首先,数据集生成模块模拟正常和攻击流量,筛选并提取对应的特征信息,并生成表征挑战黑洞(CC)、HTTP Flood、HTTP Post及HTTP Get攻击的47维特征信息;其次,离线训练模块将处理后的有效特征信息输入集成后的Stacking检测模型进行训练,从而得到可检测多类型应用层DDoS攻击的检测模型;最后,在线检测模块通过在线部署检测模型来判断待检测流量的具体流量类型。实验结果显示,与Bagging、Adaboost和XGBoost构建的分类模型相比,Stacking集成模型在准确率方面分别提高了0.18个百分点、0.21个百分点和0.19个百分点,且在最优时间窗口下的恶意流量检测率达到了98%。验证了所提方法对多类型应用层DDoS攻击检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Malicious attacks when launched by the adversary-class against sensor nodes of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can disrupt routine operations of the network. The mission-critical nature of these networks signifies the need to protect sensory resources against all such attacks. Distributed node exhaustion attacks are such attacks that may be launched by the adversarial class from multiple ends of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against a set of target sensor nodes. The intention of such attacks is the exhaustion of the victim’s limited energy resources. As a result of the attack, the incapacitated data-generating legitimate sensor nodes are replaced with malicious nodes that will involve in further malicious activity against sensory resources. One such activity is the generation of fictitious sensory data to misguide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s to mobilize unwanted contingency activity. In this paper, a model is proposed for such an attack based on network traffic flow. In addition, a distributed mechanism for detecting such attacks is also defined. Specific network topology-based patterns are defined to model normal network traffic flow, and to facilitat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legitimate traffic packets and anomalous attack traffic packet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attack detection scheme is evaluated through simulation experiments, in terms of the size of the sensor resource set required for participation in the detection process for achieving a desired level of attack detection accuracy. The results signify the need for distributed pattern recognition for detecting distributed node exhaustion attacks in a timely and accurate manner.  相似文献   

15.
低速率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针对网络协议自适应机制中的漏洞实施攻击,对网络服务质量造成了巨大威胁,具有隐蔽性强、攻击速率低和周期性的特点.现有检测方法存在检测类型单一和识别精度低的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深度学习的多类型低速率DDoS攻击检测方法.模拟不同类型的低速率DDoS攻击和5G环境下不同场景的正常流量,在网络入...  相似文献   

16.
卢强  游荣义  叶晓红 《计算机科学》2018,45(7):154-157, 189
深度无线传感组合网络中的近邻路由节点入侵具有载荷快速变化性,难以对新出现的攻击类型和网络异常行为进行有效识别,因此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卷积滤波的网络近邻入侵检测算法。在深度无线传感组合网络的传输信道中进行网络流量采集,构建网络入侵信号模型,在时间和频率上分析网络入侵信号的能量密度和攻击强度等特征信息,构建自适应卷积滤波器进行网络传输信息的盲源滤波和异常特征提取;采用联合时频分析方法进行网络近邻入侵特征信息的频谱参量估计,根据频谱特征的异常分布状态进行无线传感组合网络近邻入侵检测。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网络入侵检测的准确率较高,对未知的网络流量样本序列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和泛化能力,且所提算法优于传统的HHT检测算法、能量管理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7.
深度神经网络在目标检测领域有大量的应用已经落地,然而由于深度神经网络本身存在不可解释性等技术上的不足,导致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失效,充分研究对抗攻击方法有助于挖掘深度神经网络易失效的原因以提升其鲁棒性。目前大多数对抗攻击方法都需要使用模型的梯度信息或模型输出的置信度信息,而工业界应用的目标检测器通常不会完全公开其内部信息和置信度信息,导致现有的白盒攻击方法不再适用。为了提升工业目标检测器的鲁棒性,提出一种基于决策的目标检测器黑盒对抗攻击方法,其特点是不需要使用模型的梯度信息和置信度信息,仅利用目标检测器输出的检测框位置信息,策略是从使目标检测器定位错误的角度进行攻击,通过沿着对抗边界进行迭代搜索的方法寻找最优对抗样本从而实现高效的攻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使典型目标检测器Faster R-CNN在VOC2012数据集上的mAR从0.636降低到0.131,mAP从0.801降低到0.071,有效降低了目标检测器的检测能力,成功实现了针对目标检测器的黑盒攻击。  相似文献   

18.
软件定义网络(SDN)是一种新兴网络架构,通过将转发层和控制层分离,实现网络的集中管控。控制器作为SDN网络的核心,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是SDN网络面临的最具威胁的攻击之一。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DDoS攻击检测模型。首先基于信息熵监控交换机端口流量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流量,检测到异常后提取流量特征,使用SVM+K-Means的复合算法检测DDoS攻击,最后控制器下发丢弃流表处理攻击流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在误报率、检测率和准确率指标上均优于SVM算法和K-Means算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设备的迭代,网络流量呈现指数级别的增长,针对各种应用的攻击行为越来越多,从流量层面识别并对这些攻击流量进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激增,针对这些设备的攻击行为也逐渐增多,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物联网入侵检测方法可以从这些海量的流量中识别出攻击流量,从流量层面保护物联网设备,阻断攻击行为。针对现阶段各类攻击流量检测准确率低以及样本不平衡问题,提出了基于重采样随机森林(RF,random forest)的入侵检测模型——Resample-RF,共包含3种具体算法:最优样本选择算法、基于信息熵的特征归并算法、多分类贪心转化算法。在物联网环境中,针对不平衡样本问题,提出最优样本选择算法,增加小样本所占权重,从而提高模型准确率;针对随机森林特征分裂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基于信息熵的特征归并算法,提高模型运行效率;针对随机森林多分类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多分类贪心转化算法,进一步提高准确率。在两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模型的检验,在 IoT-23 数据集上 F1 达到0.99,在Kaggle数据集上F1达到1.0,均具有显著效果。从实验结果中可知,提出的模型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能从海量流量中有效识别出攻击流量,较好地防范黑客对应用的攻击,保护物联网设备,从而保护用户。  相似文献   

20.
Creating defenses against flooding-based, distributed denial-of-service (DDoS) attacks requires real-time monitoring of network-wide traffic to obtain timely and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Unfortunately, continuously monitoring network-wide traffic for suspicious activities presents difficult challenges because attacks may arise anywhere at any time and because attackers constantly modify attack dynamics to evade detection.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method for early attack detection. Using only a few observation points, our proposed method can monitor the macroscopic effect of DDoS flooding attacks. We show that such macroscopic-level monitoring might be used to capture shifts in spatial-temporal traffic patterns caused by various DDoS attacks and then to inform more detailed detection systems about where and when a DDoS attack possibly arises in transit or source networks. We also show that such monitoring enables DDoS attack detection without any traffic observation in the victim net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