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的动脉插管溶栓治疗的疗效及评价。材料与方法:经临床和 CT 确诊为脑血栓15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46~69岁,平均55.8岁。发病至溶栓术时间以24小时之内者为多,11例,采用 Seldinger 技术,导管置血管闭塞部位或近闭塞部位灌注纤溶剂。用尿激酶(UK)10例,16~125万单位;蝮蛇抗栓酶(Svate-3)5例,2.5~7.5单位。结果:15例中2例即刻基本治愈,5例显著好转,7例好转;血管再通率80%(12/15),即刻有效率93.3%(14/15);出院时基本治愈8例,显著好转4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93.3%。结论:动脉内溶栓针对性强,疗效迅速、显著,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手段;溶栓愈早愈好,用药剂量以不出现副作用给最大量,溶栓术后继续抗栓抗凝可增加疗效,故易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局部动脉灌注治疗雷诺病的疗效。方法   自2005年3月至2010年1月应用局部动脉灌注方法治疗37例内科治疗无效的雷诺病患者。患者病史6个月 ~ 5年,平均(38.3 ± 2.7)个月;均以双手发病为主。应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将导管置入肱动脉远端或桡动脉,每侧各推注罂粟碱30 mg、尿激酶10万u、利血平0.5 mg、前列地尔10 μg。结果   所有37例患者都成功置管和灌注,灌注后双手动脉供血情况立即明显改善。其中18例患者术后完全缓解,随访9个月 ~ 4年未复发;6例患者1个月 ~ 2年后复发,行第2次动脉灌注治疗,随访1 ~ 3年未复发。2例患者效果不明显,经2次动脉灌注治疗,都在治疗数天后原来症状复发。11例患者随访3 ~ 6个月后失随访,随访期间没有复发。37例患者平均随访(16.6 ± 4.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穿刺部位和肢体并发症。结论   局部动脉灌注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的雷诺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对50例肝细胞癌(HCC)作105疗次经导管动脉灌注栓塞术(TAI/TAE)。发现16例 TAI/TAE 操作技术不当,包括:肝动脉超选插管不成功6例;首次或第2疗次后之 TAI/TAE 术中经狭窄肝动脉再插管失败6例;其余4例为未发现肿瘤的寄生性膈下动脉供血,因而未对其行 TAI/TAE 治疗,是由于在 TAI/TAE 术中忽略了腹主动脉造影造成。此16例操作技术不当的分析显示:肿瘤缩小程度多小于50%,或无变化,少数病例肿瘤较前增大。16例之肿瘤缩小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笔者认为 TAI/TAE 操作技术不当可明显影响 HCC 之 TAI/TAE 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尝试人体白蛋白、硫酸镁与溶栓联合应用延长脑缺血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可能性和可靠性.方法利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对建立的MCAO模型按照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评分≥3,应用随机数据表法进行随机分组:A组为缺血3 h后溶栓(8只);B组为缺血6 h后溶栓(8只);C组为缺血3 h后神经保护药物干预后溶栓(8只);D组为缺血6 h后神经保护药物干预后溶栓(8只).溶栓治疗是在脑缺血的不同时间把线栓拔出后以尿激酶2500 u稀释后自股静脉缓慢注入.神经保护药物干预,即在线栓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观察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晚期恶性消化道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晚期恶性消化道梗阻患者60例,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用区域性动脉灌注小剂量化疗药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最佳支持治疗,治疗组疗程为3 ~ 4周1次。结果 两组梗阻改善情况:治疗组有效率93.3%,对照组有效率16.7%;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均在世界卫生组织评定标准Ⅰ ~ Ⅱ度。结论 区域性动脉灌注小剂量化疗药物治疗晚期消化道恶性梗阻,疗效优于对照组,可不同程度缓解消化道恶性梗阻,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是临床治疗晚期恶性消化道梗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艾敏  刘丽  卢光明  许健 《工业加热》2019,(6):533-536
【摘要】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钙(LMWHC)持续性区域动脉灌注(CRAI)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12年7月至2016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16例SAP患者临床资料。8例接受LMWHC经CRAI治疗(CRAI组),8例接受非LMWHC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改良CT严重度指数(MCTSI)、急性胰腺炎严重度床旁指数(BISA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AI组、对照组住院期间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100%(8/8)(P<0.01),腹腔出血率分别为0、100%(8/8)(P<0.01),中转手术率分别为0、62.5%(5/8)(P<0.01),病死率分别为0、25%(2/8)(P>0.01);住院时间分别为(11.0±2.8) d、(51.0±23.3) d(P<0.05)。CRAI组治疗前后APTT、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AI途径LMWHC治疗可有效抑制SAP炎症改变和病情进展,明显降低患者住院感染发生率、腹腔出血率、中转手术率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评价兔VX2后腿肌肉间移植瘤经抗血管生成药物不同给药方式治疗后肿瘤解剖形态及血管功能的改变,探讨不同给药途径的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8只,建立兔后腿移植瘤动物模型,按数字法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分别经静脉给药途径(静脉组)、局部瘤内注药途径(局部组)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和局部生理盐水注射(对照组)处理。治疗7 d后测量各组VX2肿瘤体积,利用CT灌注成像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表面渗透性(PS)进行血管功能评价;与病理结果和免疫组化检测的微血管密度(MVD)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建模成功率100%。静脉组及局部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小(P < 0.05),静脉组及局部组抑瘤率分别为50.52%和56.21%。此外,局部组中有1只动物肿瘤出现明显坏死。CT灌注检查显示静脉组及局部组治疗后CT灌注参数BF、BV及PS较治疗前减少(P < 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另外,治疗后各组间CT灌注参数比较,静脉组与局部组间的BF、BV、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静脉组及局部组BF、BV、PS平均值均少于对照组(P < 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静脉组及局部组切片中组织内可见大片坏死结构,对照组肿瘤内少量坏死。免疫组化检查显示静脉组与局部组间M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静脉组与局部组MVD均低于对照组(P < 0.05)。相关性分析提示CT灌注参数与MVD之间均具有相关性。结论 CT灌注成像技术是评估肿瘤血管生成及血管功能状态的有效、便捷方法。抗血管生成药物的局部瘤内注射术是有效的抗肿瘤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经肾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同时应用NT-海球栓栓塞治疗肾肿瘤6例。其中4例于栓塞后3~5天行切除术。术中肾蒂处理方便,出血减少,抑制或减少了肿瘤细胞的播散、种植或转移,改变了姑息性治疗肿瘤细胞单纯缺血坏死为缺血与药物杀伤双重治疗。达到了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之目的。文章对栓塞机理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介入综合治疗的近期疗效、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12月,治疗符合标准肺癌患者为56例,将其分成治疗组A组(24例)和对照组B组 (32例)。A组给以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术后给以125I粒子植入术。B组单纯给以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术。结果 A组中位生存期(22.8 ± 1.9)个月,B组中位生存期(14.2 ± 1.3)个月。A组显著长于B组(P = 0.006)。结论 125I粒子植入联合动脉化疗治疗中晚期NSCLC与单纯动脉化疗相比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是治疗中晚期NSCLC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导管做膈下动脉(IPA)化疗栓塞后并发症的频次、类型和高危因素.方法对16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IPA参与肝肿瘤供血者进行了226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ACE),其中单独或主要栓塞IPA者占11.3%,与栓塞肝动脉和(或)其他侧支同时进行占88.7%.原发性肝癌152例,转移瘤14例,血管瘤2例.做肝恶性肿瘤TACE时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颗粒.观察术后临床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既往未做其他治疗、首次接受TACE者25  相似文献   

11.
陆进  王卫东  徐平 《工业加热》2010,(10):814-816
目的 探讨胃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7月至2006年8月在无锡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①胃癌加肝转移灶切除23例;②胃癌术后肝局部灌注化疗19例;③胃癌术后不规则治疗18例。结果 ①肝转移灶切除组中位生存期20个月,其中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切除中位生存期为26个月,多发转移灶切除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两者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②局部灌注化疗组中位生存期18个月,与肝转移灶切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局部灌注化疗组与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切除相比较,中位生存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多发转移灶切除比较,中位生存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不规则治疗中位生存期8个月,与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 胃癌肝转移患者针对肝转移灶治疗能延长生存期。胃癌肝单叶或孤立转移灶可选择切除治疗,肝多发转移灶手术切除治疗无优势,局部灌注化疗是可供选择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合用复方丹参与西药经导管灌注治疗晚期癌肿13例,单纯西药化疗30例作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及毒副反应,研究组与对照组缓解率分别为77%与33%,毒副反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复方丹参在癌肿治疗中具有扶正祛邪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摘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肿瘤血管形成,对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肝癌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预后有重要关系。本文主要对肝癌行不同的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6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动脉与周围静脉采血对照观察发现:1.临床三型(普通型、炎症型、硬化型)动、静脉血中PK含量下降,FDP水平升高,PT时间延长;2.随治疗次数增加TAE影响PK含量显著;3.随治疗次数增加TAI影响PT变化显著;4.随TAE与TAI治疗次数增加,引起患者内、外凝血酶原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术前介入化疗和手术对大肠癌的治疗价值.方法 66例大肠癌术前经导管动脉内联合抗癌药物灌注治疗,治疗后5~30 d(平均12 d)手术切除肿瘤.其中50例切除标本作了组织学疗效和细胞凋亡观察,以介入治疗前22例肠镜活检标本和25例正常肠黏膜(标本正常肠切缘)作对照.结果肿瘤组织学疗效Ⅰ级20例,Ⅱ级21例,Ⅲ级9例.肿瘤凋亡细胞密度介入化疗前为31.47±5.58,介入化疗后为76.69±17.12,正常肠黏膜为8.01±3.39.介入治疗后凋亡细胞密度明显高于介入治疗前(P0.05).1、3和5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胃及大肠癌术后的治疗、预防复发和转移的方法.方法 对50例术后1~12个月胃及大肠癌患者依据化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采取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泵温热灌注化疗;对照组26例采取术后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跟踪随访12~36个月.结果 治疗组生存率提高、术后肝转移率及腹腔内种植率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值<0.05.结论 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腹腔泵温热灌注化疗疗效明确,安全性高,能有效降低胃及大肠癌术后复发及腹腔内转移,并对术前已有腹腔内转移者能抑制肿瘤生长速度,延长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7.
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的介入治疗是从支气管动脉灌注(BAI )治疗肺癌开始的,肺癌的BAI 曾经占介入科临床工作相当比重,但近年来逐渐减少,本文分析了原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电化学治疗(EChT)兔肝VX2肿瘤后残余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 采用移植方法建立兔肝VX2肿瘤模型后行EChT,通过控制肿瘤边缘的酸碱度造成肿瘤残余,采用免疫组化、TUNEL法、活组织细胞内显微注射、明胶酶谱法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探讨残余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结果 ① 病理学观察显示EChT后第1周时残余肿瘤细胞被大量纤维组织包绕;治疗后第2周,残余肿瘤细胞数目增多,其周围仍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超微结构观察显示,治疗前肿瘤细胞核质比例增大,核异型性明显,线粒体数目较多但发育幼稚,细胞间连接较少。EChT后第1、2周,胞质内线粒体体积增大,发育较成熟,细胞间连接增多。②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Ki?蛳 67阳性指数在第1、2周时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凋亡指数及Bax阳性指数在EChT后第1、2周时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凋亡指数与Bax阳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③ Cx32阳性指数及LY扩散范围在治疗后第1、2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显微注射后LY CH荧光染料在肿瘤组织内的扩散范围与Cx32阳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④ 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蛳 9)相对含量的结果显示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一致,治疗后第1、2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ChT治疗后2周内残余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降低,凋亡指数明显增加,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功能明显改善,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结论 较大肝癌行EChT治疗时肿瘤残余将难于完全避免,残余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对正确选择治疗后复查及再次治疗时机,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者自1986~1994年间对1200例中晚期肺癌病人,径4000余人次的支气管动脉灌注(BAD 抗癌药物治疗,发生食管炎7例,占7/4000(1.75‰);食管支气管瘘3例,占3/4000(0.75‰),这三例中1例经手术修补成活,2例死亡。作者提出发生食管支气管瘘的主要原因是左、右支气管动脉均有分支供血食管,当较高浓度的5Fu,阿霉素或丝裂霉素灌注治疗后,引起食管炎、溃疡、直至穿孔,瘘管形成。并对这一并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作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经导管动脉内联用尿激酶、丹参及肝素溶栓的临床效果。材料和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将5F 导管插入至血栓近心端,经导管注入尿激酶、丹参,术中术后配合肝素抗凝,然后行血管造影,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血管完全通畅者10例,通而不畅者1例,无效者1例,总有效率为92%。结论:经导管动脉内联用尿激酶、丹参、配合肝素抗凝治疗外周动脉栓塞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