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低渗储层渗透率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可能与渗透率建立关系的多种测井信息进行单相关研究,以期找出相关性较好的变量,然后根据筛选的测井变量采用正交趋势面分析、灰GM(0,n)静态预测法和逐点深度序列神经网络法等多种新技术,建立渗透率参数的预测模型,最后优选出计算渗透率的实用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利用测井曲线的校正进行低渗透砂岩油藏描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宝饶油田低渗透储层研究,结合测井曲线的校正,再利用自己研制的DUPOR油藏描述软件,得到了剩余声阻抗,剩余声阻抗比值,纵波速度,地层密度,伪横波速度,泊松比,含油饱和度,地层孔隙度等一系列关于储层参数的三维数据体。  相似文献   

3.
测井宽带约束反演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介绍了测井宽带约束以的基本原理及实施过程,在波阻反演过程中,其关键问题是合成记录的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和速度模型的建立问题,在对反演结果进行性解释时,既要参考色标和波形的变化又要地质因素,以消除特殊岩性的影响,并要有统一的标准预测砂体边界。  相似文献   

4.
5.
油藏描述过程中储层物性图版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高精度的储层物性参数解释公式,在油田开发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提出了研制物性解释参数的方法:首先从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出发,结合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岩电关系,确定物性参数解释模型的理论基础,然后对岩心分析、测井资料加以校正。在此基础上,对卫城油沙三下储层,利用线形回归理论,建立该区孔隙度、渗透率解释公式。经对该解释公式检验,自检误差小,解释精度高,操作简便,在该区使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侯哲国 《测井技术》1994,18(5):345-350
侯哲国.中子寿命测井在低孔低渗碳酸盐岩储层的应用.测井技术,1994,18(5):345~349对高矿化地层水中的氯离子敏感是中子寿命测井的独到之处,但低孔低渗碳酸盐岩储层中气、水体积贡献的电性差异之小,给该测井的应用带来困难。本文旨在探索几种简单易行的解释方法,并讨论与精度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松辽盆地十屋油田下白垩统营城组特低渗透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岩石物理实验测量结果的综合分析,揭示该地区特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建立了一套合理的孔、渗、饱储层参数模型,并通过对测井、试油、压汞等资料分析,确定了有效厚度下限标准,以满足油田特低渗透储层测井评价的需要,提高了该区目的层段油藏测井解释和有利区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潘军  杨国栋 《测井技术》2018,(3):321-324
准噶尔盆地三叠系百口泉组发育了大量的低渗透致密砂砾岩油层,储层岩石颗粒粒级分布范围较大,非均质性较强,孔隙度渗透率关系规律不明显,给储层的评价带来困难。为建立适合低渗透致密砂砾岩储层的渗透率模型,从储层岩性、孔隙类型及黏土含量等因素分析储层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储层发育较好的细砾岩渗透率最好,次生孔隙类型渗透率比原生孔隙发育好,储层渗透率随着黏土含量的增加而降低。提出在分岩性的基础上结合测井数据建立渗透率关于孔隙度和黏土含量的计算模型,并对其进行实际应用,对比常规渗透率模型计算的测井渗透率和分岩性多元回归方法计算渗透率,发现后者计算效果较好,为后期储层精细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分流动单元求取储层渗透率的方法。考虑到层内不同流动单元的渗流特征的差异,渗透率与孔隙度之间的相关表达形式将有不可忽视的区别,因此针对不同的流动单元建立不同的解释模型;在建立渗透率模型后,通过与常规方法的误差比较,引出了两个新指标,对新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客观评价,从而确定该方法是否能够提高渗透率的解释精度。将新方法应用于大庆油田某区块时,渗透率解释精度得到了提高;而在塔里木油田某区块应用中,通过计算发现该方法并不适用于该地区。  相似文献   

10.
特低渗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在特低渗储层的钻井、压裂等施工过程中,如果注入井液体配伍性不好,将严重影响储层产量.为了减少开发过程中对陕北特低渗储层的损害程度,对其长武区块延长组特低渗储层进行了敏感性评价(包括速敏性、水敏性、盐敏性、酸敏性和碱敏性评价)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延长组长武1井表现为强速敏、盐敏和酸敏,水敏性为中等;早胜3井的速敏性和水敏性为中等偏强,盐敏性和碱敏性表现为中等,酸敏性较弱.采用恒压方法比较适合进行致密储层的敏感性实验,该项实验研究对指导延长组储层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应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荧光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有机质热演化资料,研究了钱参1井上侏罗统低渗透储层特征。认为砂岩储层成热度低,成岩过程中主要经历了机械压实和化学压实作用,溶解作用较弱。储层处于晚成岩A-B期。孔隙类型包括微孔、粒间孔和溶孔。探讨了砂岩储层的孔隙演化,认为砂岩成熟度低、同生泥微晶碳酸盐的形成和机械压实作用是形成低渗透储层的主要原因。为本区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低孔低渗油气藏的岩性、物性、储集空间及储集类型等方面的特点,认为 RICH油藏描述软件的基于信息融合理论的地震岩性反演技术、空间油气模式识别技术、储层岩性解释技术能有效地解决此类油气藏的储层预测问题。本文首先重点介绍了这几项特色技术的基本原理,然后并以四川中部一个低孔低渗油气藏区块的攻关实验为例,介绍了该软件应用于此类油气藏储层预测研究的方法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博士庄地区下第三系油藏描述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刚  曲志浩 《石油学报》1998,19(4):30-34
薄层砂体横向预测是油藏描述的关键性技术环节.运用地质、测井约束条件下的地震综合反演技术,提高了波阻抗剖面的分辨率和储层物性参数的预测精度,对博士庄地区下第三系内陆河湖相薄层砂体进行了以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为主要内容的油藏描述.在此基础上,结合石油成藏系统的研究思路,预测了该区下第三系沙二、三段含油目的层系的石油运聚成藏条件、富集规律及其有利的圈闭类型和勘探方向.综合分析认为,博士庄地区沙二、三段含油层系在不同构造区分别属于3种圈闭类型及相应的5个油藏,其中尤以XL10井沙三段断鼻构造油藏、G103井沙二段岩性构造油藏和G43井沙三段构造岩性油藏最具勘探远景.  相似文献   

14.
薄层砂体横向预测是油藏描述的关键性技术环节,运用地质、测井约束条件下的地震综合反演技术,提高了波阻抗剖面的分辨率和砂岩储层物性参数的预测精度,对高阳三维地震区下第三系薄层砂岩储集岩系进行了以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为主要内容的油藏描述与评价,综合分析并初步预测了该区下第三系油藏的圈闭类型、富集规律及其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查明油田构造、沉积体系、储集体几何形态和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确定油藏类型及油气储量,阐明油气控制因素及油气富集、高产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为编制、调整开发方案,提供了完整的符合地下情况的全套数据和地质依据,还提出适合枣园油田特殊非均质油藏的描述及综合评价技术,并综合构造、沉积、储层成岩后生作用的研究,对储层渗流屏障、渗流差异、敏感性及孔隙渗流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并形成了油藏渗流地质学新观点,为枣园油田和同类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渗透率合成在石油储量计算、油田开发方案编制、油藏数值模拟等油藏工程研究中经常遇到,主要包括垂向上不同层段渗透率的合成以及沿渗流方向不同渗透率带渗透率的合成。根据达西定律,结合建立的渗流模型,经数学推导,得到两类渗透率的合成公式。其中,垂向上不同层段渗透率的合成公式与前人文献中一致;而沿渗流方向不同渗透率带的合成公式与前人有较大差别。经实测数据检验,用新推导的公式计算所得的结果误差为0.28%~53.5%,基本上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7.
特低渗透储层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利用能够描述特低渗透储层岩样水驱油渗流规律的两相渗流公式 ,对榆树林油田低渗透岩样进行了相对渗透率实验研究 ,并与原计算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证明 ,该方法能够正确描述榆树林油田油水渗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应用体积压裂技术开发超低渗油藏效果良好,加强体积压裂裂缝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应用混合单元有限元法,采用任意三角形单元和线单元描述地层和裂缝,在自然能量开采方式下,以单并为研究对象,对压裂段数及裂缝长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水平段长度800 m时,2,3,4簇最优压裂段数分别为10,8和7;增加半缝长,可扩大改造体积,增大泄油面积,显著提高措施累计产油量.  相似文献   

19.
据双河油田测井、地质资料计算单井储层非均质渗透率序列,并以分形技术为基本预测方法进行储层非均质渗透率预测。利用预测结果,结合沉积微相,从储层非均质性、井网不完善及夹层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剩余油富集区分析。  相似文献   

20.
深层低渗气藏岩心渗透率测试技术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红 《钻采工艺》2001,24(2):35-37
储层岩石渗透率是量度油气流动能力最重要的物性参数之一。因此,准确测定地层岩石渗透率,特别是地层岩石就地渗透率对科学开发油气田具有重要意义。深层低渗气藏由于上覆压力大、地温高、渗透率低(一般小于1×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