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并发症,为临床治疗脾功能亢进方式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部分性脾动脉栓塞46例和脾切除33例,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血象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肝硬化继发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0.001),但两组患者中脾切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改善明显优于脾动脉栓塞组,而白细胞计数的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脾动脉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脾切除组(P<0.001).结论对于腹水较多、门脉高压明显、脾脏巨大的患者不宜行脾动脉栓塞治  相似文献   

2.
3.
4.
5.
王军  施东华  华静  沈加林 《工业加热》2017,(11):1022-1024
【摘要】 目的 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前后脾静脉、门静脉压力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4例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术治疗,手术前后均采用直接测压法检测脾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并对比压力变化。术后1~2个月行增强CT复查。 结果 PSE术后脾静脉压力较术前明显下降,7例门静脉压力下降明显(>2 cmH2O)。术后复查增强CT显示多数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PSE术可有效降低脾静脉压力,在降低近期门静脉压力方面影响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6.
脾功能亢进(脾亢)发生于各种原因的脾淤血,是一种常见病,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部分脾栓塞术(PSE)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其在继发性脾亢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有多种栓塞材料可用于PSE,且各有优缺点.由于脾脏血管的解剖特点,栓塞体积大小直接影响PSE治疗效果.评价PSE的疗效,可以根据外周血象、免疫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肝功能进行观察.由于种种原因,PSE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采用PSE术治疗的青海省西宁市地区6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脾亢患者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7、30、90 d检测患者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计数变化。结果 PSE术技术成功率为100%。66例患者PSE术后1、7、30、90 d平均WBC计数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30、90 d平均PLT计数与术前1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E术治疗高海拔地区脾亢患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评价PVA颗粒作为栓塞材料在部分性脾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中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50例肝硬化脾亢行PSE患者,依据PSE术所采用的栓塞材料不同分为2组:A组26例,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B组24例,栓塞材料为300~700 μm的 PVA颗粒.随访观察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变化及术后反应.选取术后1年资料完整的41例进行分析,其中A组22例,B组19例.结果两组术后1年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术后红细胞计数一直无明显变化(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4例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患者行周围性部分性脾栓塞,栓塞剂为医用明胶海绵,比较栓塞前后血白细胞(WBC)及血小板(PLT)的数量变化。结果栓塞范围为50%~75%(平均为59%),术后随访6个月~3年,WBC术前为(2.15±0.67)×10 9 /L,术后峰值为(12.36±3.24)×10 9 /L,维持在(5.65±1.38)×10 9 /L;PLT从术前(31.39±13.81)×10 9 /L上升到峰值(178.26±123.07)×10 9 /L,然后维持在(116.28±31.52)×10 9 /L,WBC及PLT的术前和术后t值分别为11.08,8.38,P<0.001,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血吸虫性脾功能亢进安全、微创、疗效确切,但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SE)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PSE治疗肝癌伴脾亢(HCC-HS)86例,其它继发性脾亢(SHS)26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其中20例行2次以上PSE。结果平均栓塞范围HCC-HS组为36%,SHS组为60%,ITP组为74%,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4.8%、88.5%、100%。HCC-HS组因单次栓塞范围较小,约20.9%(18/86)病人需行再次栓塞。全部病例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PSE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外科脾切除的替代疗法。HCC-HS组为了减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经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PSE术治疗的2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完整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SE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相关因素。 结果 PSE术后242例肝硬化脾亢患者中19例(7.9%)出现严重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小板水平(P=0.025)、腹水(P=0.044)、Child-Pugh评分(P=0.008)、术前脾体积(P=0.013)、栓塞体积(P=0.006)、脾栓塞率(P=0.025)与PSE术后是否发生严重并发症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栓塞体积(P=0.012)和Child-Pugh评分(P=0.016)是PSE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这两个因素的截断值为551.4 cm3和10.5分。结论 脾栓塞体积过大和术前高Child-Pugh评分可能引起肝硬化脾亢患者PSE术后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脾破裂脾动脉栓塞既保留了脾脏又阻止了脾脏继续出血,临床效果良好。本文介绍最近几年外伤性脾破裂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工业电炉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本文简介西安电炉研究所计算中心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CAD中有机组合了系统工作的硬、软件环境,开发了电阻炉、无心感应炉软件包、工业炉专用元器件数据库等。这些软件包有可靠的理论基础,较好的数学模型,融进了多种设计计算方法和大量的实践经验数据,误差小,满足了工程设计计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三丙烯微球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肝硬化合并脾肿大、脾亢患者行PSE,16例使用明胶海绵,14例使用三丙烯微球。栓塞面积一般在40% ~ 80%。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6个月后28例患者血白细胞、血小板恢复正常,明胶海绵组有2例复发。三丙烯微球组与明胶海绵组在脾栓塞治疗中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 > 0.05),但对比明胶海绵组,三丙烯微球栓塞组术后疼痛较轻,持续时间缩短,且具有易操作的优点。结论   三丙烯微球用于脾动脉栓塞治疗脾亢有效、易操作,同时能减轻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摘要】 部分脾栓塞术(PSE)作为一种非手术方法可规避脾切除术带来的风险。除治疗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症、脾外伤、脾动脉瘤外,还能缓解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从而改善受肝血供;减少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改善外周血象以耐受大量化疗药物或干扰素治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现就PSE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王素  胡继红  赵卫 《工业加热》2014,(6):546-549
【摘要】 部分脾栓塞术(PSE)是目前治疗门脉高压所导致的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减少脾脏血流量、增加肝脏血供起到改善外周血象、肝功能指标、降低门静脉高压等作用。本文主要是对PSE治疗脾亢的治疗作用和机制、临床疗效、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不同栓塞材料的优劣势等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经脾动脉行明胶海绵和碘化油栓塞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的疗效与并发症,为临床治疗肝硬化脾亢栓塞剂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经脾动脉明胶海绵栓塞和39例行经脾动脉碘化油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外周血三系细胞改善和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脾脏体积回缩、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碘化油栓塞组患者6个月后有部分病例出现血小板再次减少,明胶海绵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碘化油栓塞组(P<0.05),碘化油栓塞组肝、胃肠道毒性分级均较明胶海绵栓塞组低。结论对高龄、肝功能差、腹水较多、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肝硬化门脉高压明显的患者可行经脾动脉碘化油栓塞治疗脾亢。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评价大、小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剂行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收治52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行PSE治疗。依据术中采用明胶海绵颗粒大小不同分为大颗粒(2 mm × 2 mm × 2 mm)组 17 例和小颗粒(560 ~ 710 μm)组35 例。选取术后3个月栓塞范围在30% ~ 40%的40例进行分析,其中大颗粒组16例,小颗粒组24例,观察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计数变化及术后反应。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WBC、PLT、RBC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大颗粒组Ⅱ、Ⅲ度疼痛分别为13%(2/16)和38%(6/16),小颗粒组分别为42%(10/24)和4%(1/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疼痛持续时间在大颗粒组为5 ~ 20 d,平均(11.4 ± 4.8)d,小颗粒组为0 ~ 8 d,平均(3.8 ± 2.2)d,小颗粒组术后疼痛较大颗粒组轻(P < 0.05),发热、呕吐情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大、小颗粒组术后3个月外周血象改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但小颗粒组术后疼痛较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