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小朋友问:"要成为一个食家,应该怎么做起?""做作家要从看书做起,做画家要从画画做起;当食家,当然由吃做起,最重要的,还是对食物先有兴趣。""你又在作弄我了,我们天天都在吃,一天吃三餐,怎么又成不了食家?""对食物没有兴趣的话,就变成饲料了,一喜欢,就想知道吃了些什么。最好用笔记下来,再去找这些食材的数据,做法有多少种等等,久而久之,就成为食家了。"  相似文献   

2.
《木材加工机械》2009,(4):53-53
中国国际五金展是亚洲工具五金、建筑五金及DIY家装、锁具、安防及配件行业的重要展会。  相似文献   

3.
生煎鱼     
冷万春 《四川烹饪》2004,(12):34-34
如今各地都流行烧烤,我们家附近也有不少的烧烤摊。菜品从烤羊肉串、烤鱼到烤土豆、烤藕片,可以说什么都能烤。我们家里的人都特别喜欢吃烤鱼,不过到外面小摊上去吃总觉得不卫生,回自己家做吧,又不具备烧烤条件。后来,我在家里多次试制,终于根据油煎鱼的烹制方法和烧烤鱼的风味特色,创出了生煎鱼这道菜。这菜不仅酥脆鲜香、麻辣可口,而且还具有烧烤鱼的味道。  相似文献   

4.
小时候,我最爱吃黄丝菌,那些长在茅草丛中或是丝茅草中的像喇叭一样的黄色菌子,颜色赏心悦目,香气特别浓郁,味道极其鲜美,无论是炒肉或者炖汤,都是难得的天然美食。父亲原是林业管理员,常在山里行走,便有机会采些野菜回家,如蕨菜、野蒜和一些菌类,其中黄丝菌是父亲采得最多的,因为全家人都爱吃黄丝菌,故而父亲特别留意一些。每当父亲提回一篮黄丝菌,便是我们全家人最高兴的时候。而每每母亲做一锅黄丝菌,当黄丝菌特有的杏香味四溢开来,定会引来邻居小孩的围观,看我吃  相似文献   

5.
胃知乡愁     
正朋友从外地归来,我为她安排酒店接风洗尘。结果她不领情,非让我在家里做给她吃不可,而且还点名指出要吃的食物。菜要笨鸡蛋炒柿子,拍黄瓜蘸酱,酱要自己家做的那种,然后再来盘切得细细的炒土豆丝,主食是让人意想不到的玉米面饼子和熬得金黄的小米粥。我心里那个气呀,想想这些东西我们都已经不怎么吃了,没办法,硬着头皮给她做。  相似文献   

6.
巢夫 《烹调知识》2006,(12):30-30
贵刊编辑:辛苦了!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烹调知识》,仔细阅读后便爱不释手了,连续几年都续订了此刊。同时也把它介绍给亲朋好友,很受欢迎。由于这几年来有《烹调知识》相伴,我的厨艺也大有长进,好友们都戏称我为“能干婆”。其实这都是《烹调知识》的功劳,除了跟着它学做各种菜肴之外,我更偏爱各种糕点、小吃,以及各种面食。我们一家人都爱吃面食,特别是对吃拉面更是情有独钟,由于平常时间紧张,到外面去吃又要走很远的路,没有办法,有很多时候只能忍疼割爱,在遗憾之余小女总是说要是我们自己家会做就好了。其实,很早我就有这种想法了,…  相似文献   

7.
家里的风景     
香港的金先生在北京做电动窗帘生意,因工作的需要,经常同房地产商打交道,见过各式各样的楼盘,对好房子的评判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标准。最近,他在北京东郊安了个家,Townhouse 楼上楼下,前庭后院加起来有200多平方米,选择这套房子,金先生看中的是它简约清朗的德式空间布局和室内的中庭设计以及屋后的小庭院。当设计师徐铭第一次走进金先生家时,就被那像天井一样的中庭吸引住了:房间围绕着中庭展开,一道临着中庭的带窗过道将各个空间连接起来,阳光从中庭倾泻进来,使每个房间都有充足的光线。徐铭说这套房子属于先天条件优良的那种,因此在设计时,他所做的就是要尽量保持原建筑的空间特点,并不做过多的装饰,通过点,线,  相似文献   

8.
这些年,独自在外,感觉吃东西不再是一件令人操心的事情,每天我吃到的东西都变得和颜色一样——显得耀眼而密集,只是没有了家的味道.不管去哪里,我都会不时地想起妈妈做的家常菜,特别是那一道冬尖肉臊子.  相似文献   

9.
《中外食品工业》2005,(6):32-32
推荐理由:外边的很多鱼品都会含有一定的防腐剂或者色素.所以很多食品我都是自己做。像我做的炒红果就是很天然的食品.做好后装在瓶子里.放入冰箱.可以看电视时当零食吃.也可以拌菜吃.酸甜可口.消食解腻。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是善吃的民族.上个世纪已有"住西洋房子,吃中国饭菜"的流行话语,更有中国是"烹饪王国"的赞美之词.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懂吃、善吃?为什么孙中山先生会说中国人之食"极合于科学卫生","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以为世界人类之师导也可"?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正很多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都知道,得了高血压就不能吃得咸了,得了高血脂就不可以吃得油腻,炒菜时要少用油和盐,做菜时应尽量采用清蒸、水煮、清烩等方法。很多人因此觉得,有许多好吃的菜自己都吃不了了,整天吃些清淡的菜都没什么胃口。其实,"盐多不坏菜"已经是旧观念了,除了油和盐以外,我们还是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我们的餐桌上摆满美味佳肴的。而这些方法,其实也是我们家里通常会采用的,那就是巧用  相似文献   

12.
我厂生产用水使用河水,过滤方式是二级沙滤,蓄水池是暴露池,受阳光照射易生绿色藻类,且繁殖速度很快,特别是夏季更为严重,经常因藻类进入缫丝车间,附着在厂丝上,影响厂丝质量。我们曾采用莲蓬头上套精制竹篓或尼尤纱网,但易阻塞不能上水。若蓄水池加盖封闭,有一定效果,但仍生黄色细藻,而且造价较高。加化学消毒药剂,影响丝质。为此,我们在缫丝车间进水管处,装阻污箱,箱内装塑料泡沫。使用六个多月效果很好,完全解决藻类进入缫丝车间的问题。阻污箱不但阻住了藻类,还对其他污泥什物亦可过滤。正常情况下,阻污箱一星期清洗一次,藻类较多时,可二天清洗、调换塑料泡沫一次,每天可以利用中途休息或夜班停车时反冲数分钟。我厂现在只装一只,最好并联装两只,可轮流使用,便于清洗。详见示图:  相似文献   

13.
说实话,以前我是根本做不来饭菜的,更不要说当什么“大厨”了。凡是厨房里的事,婚前都由我母亲、婚后则由我丈夫担着,我压根儿就没在这上在这上面操过心。偶尔遇到丈夫出差,孩子回奶奶或姥姥家,只留下自己一个人时,我就用高压锅熬它一大锅绿豆稀饭,然后顿顿就着咸菜吃,一吃就是两三天。节省下来的时间就抱着小说、杂志看,仿佛一切乐趣都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了。 我学会做饭菜还是在去西藏工作的时候。1984年,我到拉萨工作,而且一干就是三年。当时那里的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平时大家都是在单位食堂里吃大锅饭。时间一久,我们…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和法国人都一向自满于自己的料理,有脾睨天下的味道。我一直记得一位日本教授的苦恼,在他被中国菜弄得苦不堪言的时候,对我说,别人都说幸福的生活是住美国房子,开德国车子,娶日本妻子,雇中国厨子。但是我身在中国,以为就可以享受,结果我每天都吃不下去。 我吃了三十年的中国菜,我不敢说我喜欢或者不喜欢。自己身做外事工作,不得不时表示一下民族  相似文献   

15.
安部司 《烹调知识》2009,(12):40-40
今天我要给各位讲讲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讲之前,先给大家做碗排骨汤。我面前的这排瓶子装了一些白色粉末,我要把这几十个瓶子里的粉末都混在一起,然后再把开水倒进去,搅拌一下,好了!排骨汤完成!谁愿意尝一尝?别害怕呀!就有请这位勇敢的男士吧。“啊,真的是排骨汤。真的很好喝呀!”怎么样?这就是你平常吃拉面的那个汤吧,大家都看到了,我做排骨汤时根本连一根排骨、一滴真正的排骨汤也没用到,仅仅用了这些瓶子里装的白色粉末,而且尝过的人都觉得味道不错。这些白色粉末就是我下面要讲的食品添加剂。  相似文献   

16.
《数码印刷》2012,(12):34-38
我的DIY生活 有些记忆,跟着那些纸片片,散落在家里各个角落;还有一些凌乱地在各个电脑文件夹里,或是移动硬盘里无声无息。我总喜欢用DIY的形式,将那些过去编辑成册,生怕那些宝贵的记忆丢失掉。而DIY也有很多种,就凭着你的心境,你的兴趣来选择。无论哪一种,都让我们的生活,由此更丰富起来。1.纯手工——很美很简单 在大学毕业后,我整理了所有大学期间的信件,录入到电脑里,按时间顺序,通过简单的Word排好版,在淡淡的米黄色的纸上打印,再用圈装装订,深蓝色的特种纸做封面,还在封面上手工镂空了。这个完全手工的最简单的信札,让我记得我小的时候,会自己画一张小小的贺卡,系上彩色的绳子或粘上小糖纸,送给小伙伴——自己亲手做的,永远是最特别的。  相似文献   

17.
先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单位有个大块头的小伙子,做事风风火火、大大咧咧的,唯有一件事他做起来总是慢条斯理的——吃东西,特别是吃硬一点的东西。人家吃苹果、黄瓜都大口大口地咬,他却总是用一把小刀切呀切,一小片一小片地慢慢  相似文献   

18.
我家的装修     
在《我的家》栏目前边说几句 编者 如今的房子是越来越大,装修的钱是越花越多。有朋友感慨地说:好不容易装修完了,还得有一大笔买家具的钱……。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我们盼着大房子,已非一朝一夕的寻常之事。而有些钱装修房子,毕竟比无钱无房的年代,无疑是个了不起的进步。至于添置家具的钱如何花,花多少则值得琢磨。  相似文献   

19.
一些食物会在我们的食谱中得到特别的青睐,因为它们有个“好名声”。比如富含某种营养素、可以排毒或者仅仅因为听说它们能就大吃特吃。对于“食不厌精”的中国人来说,这样做未免把饮食这件事弄得过于草率了,仔细分辨,我们更想知道这些食物背后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家十分的清贫.那时,整个大院几乎家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由于我们家孩子多,母亲只得把一些好吃的先留给父亲,因为我们一大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做木匠活来支撑.尽管我们平日里吃的都是粗茶淡饭,但奶奶和母亲也偶尔会用简单的原料烹出几道味美的好菜,其中有几道菜,至今仍让我难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