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不同提取方法对红毛藻可溶性成分提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对红毛藻可溶性成分的提取效果进行了研究,同时用正交实验确定了酶解的最佳提取条件。结果表明,酶解法的提取效果最好,能有效地保持红毛藻的天然颜色,经纤维素酶(1%)预处理后,在65℃,pH7.0,木瓜蛋白酶(1.5%)酶解2h,红毛藻的提取率可达59.15%。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红毛藻多酚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采用溶剂浸提法提取多酚,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为单因素,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以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评价红毛藻多酚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红毛藻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70 ℃,浸提时间70 min,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10 g/mL,此条件下多酚提取量为(9.67 ± 0.14)mg/g。抗氧化活性评价显示,红毛藻多酚对DPPH和ABTS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IC50值分别为0.313、0.445 mg/mL。研究结果表明正交优化提取红毛藻多酚的工艺简单可行,此方法提取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红毛藻多酚具有开发为天然抗氧化剂的潜力,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红毛藻藻蓝蛋白的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种方法从红毛藻中提取藻蓝蛋白。研究表明,组织捣碎法破碎细胞效率较高,60%饱和度硫酸铵盐析效果较好,并确定了最佳的提取工艺线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红毛藻(Bangia fusco-purpurea)中多糖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分析多糖组分的体外降血脂活性,阐明红毛藻的降血脂活性功效机理,为红毛藻的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热水提取-乙醇沉淀法从红毛藻中提取粗多糖;除去蛋白质后,通过Sephadex G7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纯化后得到红毛藻多糖(B. fusco-purpurea polysaccharide,BFP);采用DEAE-cellulose 52柱层析对BFP进一步分级纯化得到3 个多糖组分F1、F2和F3;通过酶动力学分析各组分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采用噻唑蓝法测定BFP组分F1、F2和F3对HepG2细胞和Caco-2细胞活力的影响;通过高血脂/高胆固醇HepG2细胞模型、油酸诱导Caco-2细胞模型分析BFP组分F1、F2和F3的体外降血脂活性。结果:酶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BFP组分F3显著抑制了胰脂肪酶活性,且为可逆竞争性抑制;细胞模型结果表明,F1、F2和F3在质量浓度0~500 mg/mL范围内对所试细胞均无显著毒性作用;F1显著抑制Caco-2细胞对游离脂肪酸的吸收;F3对高血脂HepG2细胞模型中甘油三酯的合成和高胆固醇HepG2细胞模型中脂类的合成均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BFP组分可有效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和细胞对游离脂肪酸的吸收、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具有潜在的降血脂活性。  相似文献   

5.
用0.2%红毛藻多酚提取物(0.2% BP)处理冷藏对虾120 min后置于4±0.5 ℃冷藏条件下贮藏,定期测定对照组(去离子水)和处理组(0.2%红毛藻多酚提取物)浸泡下的冷藏对虾在贮藏期间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红毛藻多酚提取物可以抑制对虾弹性的下降,显著阻缓对虾总细菌数(TVC值)、pH值、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硫代巴比妥酸(TBA)和K值的上升,减缓腐败变质的速度。0.2%红毛藻多酚提取物能延长冷藏对虾的保鲜期1~2 d,应用于对虾的冷藏保鲜效果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6.
红毛藻中天然蛋白质色素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研究了多种细胞破碎方法、硫酸铵盐析浓度对红毛藻中天然蛋白质色素的提取效果,确定组织捣碎法为效率较高的细胞破碎方法,70%饱和度的硫酸铵为较佳的盐析浓度。同时,对蛋白质色素盐析液的稳定性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红毛藻中多糖组分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分析其化学组成和体外免疫诱导活性,阐明红毛藻具有提高免疫力食药用功效机制,为红毛藻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水提醇沉法从红毛藻中提取红毛藻粗多糖,经阳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dex G75柱层析纯化得到红毛藻多糖(BFP),再用DEAE-cellulose52柱层析对BFP进行分级纯化得到3个多糖组分F1、F2和F3;采用PMP柱前衍生、HPLC及化学方法分析其单糖组成和化学成分;通过RAW264.7细胞模型分析BFP、F1、F2和F3的体外免疫诱导活性和其相关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结果:组成分析结果表明BFP、F1、F2和F3均为杂多糖且单糖组成存在较大差异。细胞模型结果表明,BFP、F1、F2和F3在所测定质量浓度范围(0~100μg/mL)均显著诱导RAW264.7细胞活化,释放NO和分泌TNF-α,而不诱导ROS的产生。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抑制试验结果表明BFP具有体外免疫诱导活性与细胞的NF-κB、JNK MAPK、ERK MAPK和p38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F1与细胞的NF-κB、JNK MAPK、ERK MAPK和p38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而F2和F3作用机制相似,分别与细胞的NF-κB、JNK MAPK和ERK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相关。结论:红毛藻多糖具有显著的体外免疫诱导活性,其中分级纯化多糖组分F1和F2是BFP中主要的免疫诱导活性组分;BFP、F1、F2和F3诱导RAW264.7细胞活化释放NO的共同的信号传导通路主要有两条:即NF-κB和JNK MAPK信号途径;而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TNF-α的共同信号通路主要是JNK MAPK和ERK MAPK信号途径。  相似文献   

8.
红毛藻是产于福建南日岛一带海域的海藻,含有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红藻多糖、不饱和脂肪酸、藻胆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疾病、抗肿瘤、抗病毒等作用,还可应用于临床医学诊断和生物工程检测。从红毛藻组成成分、功能及应用3个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其在未来的研发方向做出展望,以期为红毛藻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化生物酶法破壁提取铜藻中褐藻多酚斱法,提高褐藻多酚的提取率。方法以铜藻为原料,生物酶法提取多酚,通过单因素研究了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酶解pH及底物浓度对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幵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各因素对多酚得率的影响大小为:酶解pH酶解温度酶添加量酶解时间;最佳酶解条件为:液料比25:1(mL/g),酶用量占铜藻粉末质量的4%(酶活力为6000 U),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6 h,酶解pH 5.0。该条件下,多酚得率达14.74 mg GA/g。结论与传统提取工艺相比,生物酶法更加绿色安全且提取效率升高,可以更广泛的被应用于提取技术当中。  相似文献   

10.
响应面法优化复合酶法提取紫菜藻红蛋白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复合酶法提取紫菜藻红蛋白的最优工艺,筛选了复合酶的配比,并选取酶解温度、提取时间、加酶量和pH值为自变量,采用响应面法研究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紫菜藻红蛋白得率和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菜藻红蛋白复合酶法提取的最优酶配比为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质量比7∶3,通过响应面优化,确定藻红蛋白最优提取工艺为:pH 6.8、酶解温度39 ℃、提取时间7.2 h、在5 g样品中加酶0.04 g。在此条件下藻红蛋白得率为2.257%,纯度达到1.656。经过验证,所得工艺参数准确,可用于复合酶法生产紫菜藻红蛋白。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红毛藻的营养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评价。采用国家标准生化测定法检测红毛藻(Bangia fusco-purpurea)的营养成分。测得红毛藻干品的水分、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以及粗纤维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90%、10.00%、3.78%、39.42%和17.20%;检出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为总量的35.53%,鲜味和甜味氨基酸质量分数占总氨基酸的49.87%,谷氨酸的质量分数最高(4.79%);测得脂肪酸总质量分数为3.77%,其中?棕-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EPA的质量分数最高,占总脂肪酸质量分数的39.26%;红毛藻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如 钾、钠、磷、镁、锰、钙、铁等元素,宏量及微量元素里质量分数最高分别为钾(2 627.17 mg/hg)和铁元素(31.80 mg/hg)。研究表明,红毛藻为高蛋白质和膳食纤维、营养价值丰富的经济海藻,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类菌胞素氨基酸(Mycosporine-like amino acids,MAAs)广泛存在于大型红藻中,是一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活性物质。本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析了提取温度、时间、次数和料液比对红毛苔、石花菜、菊花江蓠和江蓠中MAAs提取物得率的影响,优化提取MAAs工艺,并对提取物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毛苔、石花菜、菊花江蓠和江蓠中MAAs优化提取工艺分别为:45 ℃、3 h、4次、1:25 g/mL;45 ℃、1 h、4次、1:20 g/mL;45 ℃、2 h、3次、1:15 g/mL;40 ℃、1 h、3次、1:20 g/mL。应用上述提取工艺,制备得到4种大型红藻MAAs提取物,提取物得率依次为249.3、197.9、146.4和449.5 mg/g,其在紫外光谱和薄层层析板呈现MAAs紫外吸收特性和颜色反应。同时,采用硅胶柱层析,对红毛苔和江蓠MAAs提取物进行分离,共得到3个组分H1、J1和J2。通过紫外光谱扫描、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分析,并与已有文献比较,确定了其MAAs组成。H1包括shinorine、palythine和porphyra-334(3种MAA含量为组分H1含量的95.4%)、palythenic acid(4.6%);J1包括shinorine、palythine和porphyra-334(3种MAA 为组分J1含量的96.3%)、palythenic acid(3.7%);J2为palythine单体。  相似文献   

13.
对福建产红毛菜(Bangiafusco-purpurea)的热水提取物采用Sevage法脱蛋白,乙醇沉淀得粗多糖。经DEAE-32和SephadexG-200柱层析纯化,得到3种多糖PY1、PY2和PY3,其中PY3为主要的多糖。PY3紫外光谱和理化鉴定显示它不含蛋白质和核酸;化学组成分析得出该多糖半乳糖的含量为65.9%,硫酸根含量为9.53%;元素分析表明该多糖C:N:S摩尔比约为72:2:3;该多糖的水解产物经气相色谱分析,主要由半乳糖及其衍生物组成,有少量木糖存在,半乳糖和木糖的摩尔比值为11:1;红外光谱揭示它基本不含3,6-内醚一半乳糖的特征吸收,却有较强的硫酸基吸收峰;推测该多糖可能主要由6-硫酸基-半乳糖和β-D-半乳吡喃糖为重复二糖的多糖,可能是一种原琼胶。  相似文献   

14.
红毛藻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晓苹  周琼  翁凌  苏文金  曹敏杰 《食品科学》2006,27(12):482-486
从红毛藻(Bangiafusco-purpurea)中分离纯化得到纯度较高(A565/A280为5.0)的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PE)。纯化过程包括:硫酸铵分级沉淀,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凝胶过滤柱层析。通过扫描藻红蛋白的紫外可见光谱,确定其为R-藻红蛋白。用SDS-PAGE及银染色法测定了组成R-藻红蛋白各亚基的相对分子量。并研究了pH值、温度、光照等理化因子对R-藻红蛋白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香菇多糖的提取工艺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宁  李健 《食品科学》2007,28(9):199-202
本实验以香菇为原料,应用酶解法提取香菇多糖。考察了影响实验的因素即酶用量、酶制剂作用时间、作用温度和pH值对酶解法提取率的影响。并将酶解提取方法与传统提取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利用红外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浸提物。混合酶解提取法香菇多糖最高提取率为12.90%,比传统水浴浸提法高出6.26%,在时间上仅用了传统方法的1/3。其产品在紫外吸收时,粗产品杂质含量少,比传统浸提方法更接近标准品。研究结果表明,混合酶解法提取香菇多糖的方法优于传统水浴浸提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硫酸铵盐析和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相结合,从红毛藻(Bangia fusco-purpurea)中分离纯化到纯度系数(A565/A280)大于6.0的R-藻红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其亚基分子量分别为19、21ku。用适宜摩尔浓度的异型双功能交联剂N-琥珀酰亚氨基-3-2-吡啶基二硫丙酸醇(SPDP)将纯化的R-藻红蛋白与羊抗小鼠IgG抗体交联,利用SDS-PAGE和荧光检测鉴定R-藻红蛋白与抗体的交联效果。结果显示:R-藻红蛋白能与羊抗小鼠IgG成功交联。分别采用Dotblot和Westernblot对R-藻红蛋白标记的抗体作为二次抗体,小鼠抗鲢鱼主要过敏原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为一次抗体;对鱼类小清蛋白进行免疫检测,结果显示:R-藻红蛋白标记的抗体能检测相关抗原的存在,且有良好的特异性。利用藻红蛋白荧光探针可缩短免疫杂交的检测时间,简化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生物质资源,以海带为原料,采用超声-复合酶解法(包括纤维素酶、果胶酶和木瓜蛋白酶)提取海藻酸钠,在考察酶添加量、酶解pH、酶解温度和超声功率的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添加量0.3 g、果胶酶添加量0.3 g、木瓜蛋白酶添加量0.1 g,酶解pH=4,酶解温度55℃,超声功率250 W。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海藻酸钠的得率为21.53%±0.12%,是传统甲醛法得率的1.288倍。通过粘度测定,所得海藻酸钠产物的黏度为1880 mPa·s;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以看出,超声-复合酶解法能有效破坏海带细胞壁的结构,从而提高海藻酸钠的得率。超声-复合酶解法可以提高产率、减少污染、降低生产成本,并具有一定普适性,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响应面法优化酶法提取红薯叶总黄酮的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红薯叶为原料,优化红薯叶总黄酮的酶法提取工艺。以酶用量、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为三因素,以总黄酮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进行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并采用响应面法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红薯叶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为0.65%,酶解时间88min,酶解温度为51℃,在此条件下,红薯叶总黄酮的提取量最高,可达176.15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