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铁  杨涛 《钻采工艺》2007,30(3):144-145
欢127西莲花为边水油藏,边水较活跃,其水体体积约为油体体积的1.2倍。油井吞吐泻压后,边水缓慢向采出程度高、亏空体积大的低压层推进。油井在2-4年之间含水由50%逐渐上升至95%左右,造成油井返水率超过100%,边水水淹停产。虽然存在着油层水淹,油水关系日益复杂等开发矛盾,但是通过研究与分析认为,断块仍然存在一定的潜力。在平面上,边水内侵水线及注入水水线推进不均匀且水线较窄,大约在30-80m,主流线在边井与边井连线上。在纵向上通过吸汽剖面测试资料显示,断块有20%的油层动用差。该块单井控制储量为8.2×10^4t,单井平均采出单井控制储量的33.6%。因而在水淹区内存在着死油区,区块118m井网井距间剩余油丰度高。在此研究基础之上向剩余油高丰度区大位移侧钻停产井挖掘油藏潜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油层温度条件下脱气原油粘度大于10 000mPa.s的稠油油藏,在注蒸汽吞吐长期降压开采过程中,油藏压力下降导致边水推进,水淹井区采油井含水急剧上升,生产效果变差,资源浪费严重。对井楼油田一区楼1254、2107两口井的边水油层蒸汽吞吐试验结果表明,厚度不小于8 m的特稠油边水淹油层,通过优化射孔和优化注采参数,实施短周期注汽、短周期生产的开采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吞吐效果和经济效益。目前,该技术已成为河南稠油油田进一步提高边水淹油层储量资源利用程度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边水淹稠油储量蒸汽吞吐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油层温度条件下脱气原油粘度大于10000mPa.s的稠油油藏,在注蒸汽吞吐长期降压开采过程中,油藏压力下降导致边水推进,水淹井区采油井含水急剧上升,生产效果变差,资源浪费严重。对井楼油田一区楼1254、2107两口井的边水油层蒸汽吞吐试验结果表明,厚度不小于8m的特稠油边水淹油层,通过优化射孔和优化注采参数,实施短周期注汽、短周期生产的开采方式,能够取得较好的吞吐效果和经济效益。目前,该技术已成为河南稠油油田进一步提高边水淹油层储量资源利用程度的主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
孤岛油田中二中Ng5砂层组为多层稠油油藏.该油藏经过多轮次蒸汽吞吐开发后,由于其主力层Ng53和Ng54层的合注合采及蒸汽超覆的影响,导致层间动用差异程度大及油藏物性分布不均衡.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多层合采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期的油藏物性特征,主要包括油藏压力和油藏温度、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丰度.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9月,经多轮次蒸汽吞吐生产后,研究区Ng5砂层组的压力保持水平仅为42.93%,平均地层温度上升约2℃;Ng5砂层组中吞吐井数少的区域控制程度低,是高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区域;剩余油储量丰度不仅与剩余油饱和度有关,还与油层的有效厚度密切相关;高剩余油储量丰度区域主要位于构造高部位及距离边水较远的部位.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侏罗系三间房组含油井段长、储层差异大、油水粘度比低、注采井网不完善,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面临着油层水淹差别大、储量损失大、产量递减快、开发效益差等问题。通过储层沉积成因分析及各向异性精细刻画,结合储层水驱油机理、生产动态和钻井资料,分析油层的水淹特点和规律,总结出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轻质油藏高含水期应根据储层规模和剩余油储量丰度来优化井网重组层系,完善注采关系,最大限度提高水驱动用程度;颗粒或凝胶类深部调驱体系对改善人工裂缝不发育井区的水驱效果不明显;高含水后期应侧重于转换开发方式提高驱替剂的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气水交注或顶部注气稳定重力驱能较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水力探测技术是探测注水井与采油井之间储层情况的试井技术,解决了油层平面剩余油分布和水淹厚度问题。通过建立油层渗透率、大孔道识别、大孔道厚度解释、剩余油饱和度解释、井间油层水淹厚度解释模型可以准确的评价井间储层情况。  相似文献   

7.
杜239块水侵能量较弱,地层压力快速下降是导致边水入侵的主要原因,边水入侵后,一线油井迅速水淹,但二线油井在数周期内可采到一定经济油量;利用测井解释及数值模拟结果对平面上水侵指间带、纵向上层内上部水淹程度低、剩余油饱和度高、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富集进行分析,吞吐后期可利用指间补孔技术、整体吞吐技术、选配注技术等挖掘剩余油.  相似文献   

8.
随着蒸汽吞吐开采进入后期,井楼油田一区Ⅲ5-6、Ⅲ8-9层,汽窜日趋剧烈,边水推进造成水淹井增多,油层纵横向动用程度差异大,区块油汽比逐渐下降;为改善区块生产状况,分析了区块油井吞吐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状况,提出了氮气化学降粘辅助吞吐、组合注汽、泡沫组合调剖、封堵水、换层补孔、短周期吞吐等综合治理对策。治理对策实施后,提高了储量动用程度,综合递减得到控制,取得了稳产增油的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9.
注水开发油藏经过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在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阶段后,剩余油分布零散,纵向水淹异常复杂.这种问题在厚油层油藏尤为突出.为了定量研究厚油层注采井间注入水纵向波及程度,以渗流理论为基础,考虑油水两相流动、有效渗透率和密度随饱和度的变化,建立了水滴质点在平面和纵向的运动方程,形成了完整描述厚油层注采井间注入水纵向...  相似文献   

10.
浅薄层特、超稠油注蒸汽吞吐后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河南油田的浅薄层特、超稠油油藏注蒸汽吞吐后,,采收率只有15%~18%,要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关键是查明蒸汽吞吐后浅薄层稠油剩余油分布规律。蒸汽吞吐后水淹层岩心和电性特征变化明显,根据岩电关系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快速、直观的声液时差深侧向电阻率图版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有效结合矿场测试、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和地质综合分析方法,揭示了剩余油分布特征。超稠油油层纵向有3种水淹模式:中厚层均匀韵律油层顶部水淹,薄互层复合韵律油层中部水淹,薄互层正韵律油层底部水淹;平面上剩余油富集区有4种类型:低井网控制程度的剩余油富集区,低采出程度的剩余油富集区,不同微相控制的剩余油富集区,地层倾角影响造成的剩余油富集区。图3表1参6  相似文献   

11.
雅克拉地区自SC2井在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底块砂岩获得工业油气流后,加大了勘探开发力度。为了指导开发井的部署,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本区主要储层进行了预测研究,建立了一套以地震属性参数(振幅、频率)提取技术、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为主的碎屑岩储层预测技术系列。通过储层预测技术应用,整体掌握了该区储层纵横向分布规律及储层特征,准确预测了雅克拉构造的含油气范围,为油田开发井部署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复杂岩性油气勘探保护储层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胜利油田复杂岩性油气勘探保护油层的新技术。即探井储集层敏感性预测技术、复杂岩性储集层保护钻井液技术、根据油气上返速度调整钻井液密度解放储层。敏感性预测技术是根据数据库文件,得出该样品的速敏、盐敏、水敏、酸敏、碱敏伤害率等详细预测报告。为制定单井油气层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对于松散砂岩储层采用一步法钻井液、PAM-MMH钻井液和MEG-MMH钻井液技术;对于水敏性较强的储层采用聚合醇钻井液、钙醇络合水基钻井液和MEG钻井液;对于裂缝、孔洞储集层采用无粘土相钻井液和抗高温无粘土低固相钻井液技术。这几套钻井液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复杂岩性油气勘探井壁稳定、润滑、毒性及保护储层等问题。在钻探井的过程中根据油气上窜速度的大小及时调整钻井液相对密度。做到了压而不死、活而不喷,最大限度地发现和保护了油气层。对于主要含油层的沙河街组的沙一段.沙三段和沙四段地层,控制一定的油气上返速度,始终保持油气处于“亚活跃”状态,对减少钻井液伤害,保护好油气层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根据测井、地震和岩心等资料,运用印模法和层拉平技术对辽河坳陷雷家地区沙四段沉积前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分析了沙四段沉积前古地貌对沙四段致密油藏分布的影响,认为高部位可能受古梁地及斜坡的限制、低部位可能受水深的影响,均未能形成适合白云岩和方沸石大量生成的有利条件,从而导致本区的白云岩和方沸石储层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古地貌的中部地区。古地貌控制了雷家地区沙四段致密油藏有利储层的平面展布,进而控制了致密油藏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4.
储层预测中层位储层的精细标定方法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杨占龙  沙雪梅 《石油物探》2005,44(6):627-631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逐步深入,对储层预测精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常规的层位标定方法已不能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第1步粗标定目的层,第2步精细标定储层"的两步标定思路.首先对传统的层位-储层标定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然后介绍了精细层位-储层标定的思想,并对储层标定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2个实例来说明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C盆地XQ地区应用两步标定法很好地描述了储层的发育和展布特征,提高了预测精度,部署的1口井获得了良好的油气显示;在ZGR盆地MX地区利用两步标定法对主力产油气组进行了储层标定,理清了砂体的展布格局,预测结果应用于后续的综合评价和井位部署,发现了SN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华庆地区位于陕西省吴旗县白豹乡和甘肃省华池县乔河乡境内,面积约1670km2,属黄土塬地貌。白153~白155井区位于华庆油田东部,构造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的南部,总体为一西倾单斜,倾角不足1°。本区自上而下钻遇地层有第四系,第三系,下白垩统志丹组,侏罗系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和富县组,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含油层系为三叠系延长组长4+5、长6、长8等,其中长6油藏为目前华庆油田主要开采的产油层位之一。本文从沉积特征,岩矿特征,物性特征,非均质特征等方面综合研究了本区的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16.
储层砂岩的各向异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泵油饱和南京砂岩施以正弦波载荷来模拟地震波在储层砂岩中的传播,进而研究地震波的频率和振幅对储层砂岩的衰减,杨氏模量,泊松比,纵横波速度和各向异性的影响,获得了以下结论:(1)随正弦波频率的增高,杨氏模量,泊松比,纵横波速度都增大,频率越高,增长速度越快,频散效应越显著,(2)当固定频率,不断增大应变振幅的增大,而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及纵横波速度却反而降低,(3)无论是随频率的增高,或应变振幅的增大,上述物理力学参及动力学参数都丰在极为明显的各向异性,这种各向异性既与南京砂岩固有的各向异性有关,也与饱和流体沿旗加压力方向的流动和扩散有关,这种压力引非破坏性小形变,将导致储层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7.
富台潜山油藏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军 《石油学报》2005,26(3):86-89
分析了富台潜山油藏复杂储层测井解释模型,建立了三重孔隙结构解释模型和电阻率解释模型,求取了三重孔隙参数,并根据三重孔隙在剖面中的变化值,计算了不同储集空间的含水饱和度解释参数,校正了由复杂储集空间引起的含水饱和度的计算误差,从而解决了复杂储集空间流体性质的判识问题。将该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方法在富台油田碳酸盐岩潜山油藏进行了检验,取得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子洲气田山2段(S2段)储层的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沉积相资料,从层内、层间、及平面的非均质性三个方面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认为,S2段储层内普遍存在夹层,以泥质夹层和致密夹层为主,通过对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的定量计算,认为该储层S23段层内非均质较强,S21段和S22段为相对均质型储层;S2段储层具有较大的分层系数,存在层间隔层,主要为泥质隔层,分布不稳定,具有层间差异性;S2段储层各小层砂体连通性受沉积微相控制,S23段砂体连通性较好,物性分布稳定,平面非均质性差,但是其它小层平面非均质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9.
储层地质建模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针对中国油藏精细描述工作现状,提出根据测井解释成果、结合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分析、运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定量进行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并结合建模软件建立储层沉积微相模型,实现了测井解释成果的定量化应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微相模型控制储层物性参数建模,实现了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的量化应用及与储层参数分布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如何高效开发凝析气藏尤其是带油环凝析气藏已成为国内油气田开发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滩海某带油环凝析气藏为例,主要采用油气藏数值模拟技术对其合理井网井距、井型、水平井合理水平段长度、合理油气开发程序、油环注水效果及凝析气藏循环注气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出了具体的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