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筑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传统建筑是一个很广阔的定义,不是一个简单的层面上的问题,而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空间体系,传统建筑讲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风貌,将建筑融合于自然,这就是传统建筑最大的特色,体现了人与自然、建筑的和谐共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各自特征,但沉淀在建筑深层次内的文化内涵是不变的,而当今年代建筑正由现代建筑走向生态化、智能化和建筑文化多元化的新现代建筑。我们应关注新现代建筑的中国效应,同时更应该注重传统建筑文化在新现代建筑融合与传承,积极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世界竞争力的中国式新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2.
刘昌忠 《四川建筑》2004,24(Z1):50-52
文章结合建筑的功能、艺术,各个时期、各个地方建筑的发展,就建筑的地域文化特色问题提出看法.认为古代建筑有地域文化特色,现代建筑缺少地域文化特色.努力创造中国优秀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中国优秀的"时代建筑"和"世界建筑".  相似文献   

3.
当前,传统的工业建筑设计观念已越来越不适应高科技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反思过去的基础上,研究新形势下科技、社会、人文思想的新特点,探讨工业建筑这一城市重要建筑类型新的设计思想及新手法十分有必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和工业建筑设计原理,并对现代工业建筑内外环境的的设计原理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蔡恒友 《华中建筑》1993,11(2):52-54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受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所支配和制约的。因而,建筑文化刻有强烈的时代痕迹。从文艺复兴时的希腊,罗马和哥特式建筑,到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建筑,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繁荣,发展的产物,并闪耀着光彩夺目的古文化光华。从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开始,人类进入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新时期。工业的发展,促使带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也出现了建筑文化思潮的兴旺和建筑工业的繁荣。在这以后,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工业建筑创作和设计精品。比如,德国著名建筑师彼得,贝仑斯在1909年设计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透平机车间,为探求现代建筑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被称作现代建筑史的一个里程碑”。社会在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建筑文化也空前的繁荣,呈  相似文献   

5.
风景建筑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铎 《中外建筑》1997,(2):16-18
本文分析了自然经济时代和工业社会时代风景建筑的文化属性,提出了现代风景建筑选址宜藏不宜露;布局宜分散不宜集中;尺度宜小不宜大;形制宜朴不宜华;风格宜传统不宜西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风景建筑文化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铎 《新建筑》1997,(2):40-42
分析了自然经济时代和工业社会时代风景建筑的文化属性,提出了现代风景建筑选址宜藏不宜露;布局宜散不宜聚;尺度宜小不宜大;形制宜相不宜华;风格宣中不宜西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李振华 《门窗》2022,(6):226-228
仿古建筑是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写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随着建筑材料具有多样性,建筑施工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新设计修建的仿古建筑通常采用现代建筑施工技术.本文首先对仿古建筑结构选型进行了分析,其次分别阐述了现代技术在仿古建筑不同结构中的具体应用与表达,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海佳  尹南 《南方建筑》2006,(12):152-154
海外建筑师在中国从事建筑设计是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建筑文化自身的发展和转型具有特殊意义.理性地思考和审慎地面对海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实践,规范有序地将其纳入中国新建筑文化的创造体系是推动建筑文化成功转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新厂区建筑的文化、生态结合着现代工业建筑特征的设计思路。设计在表达工业建筑时代文化的同时,也在原有环境基础上通过规划设计进行优化设计,创造一个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建筑学报》2012,(2):109-113
树立文化自信繁荣建筑创作 中国的建筑文化在几千年历史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极为丰富的内涵.中国建筑正是以其历史悠久、体系完整、内涵精深、特色鲜明,而独树于世界建筑之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重大成就.与此同时,中国建筑文化在传统的土壤上,结合新时代要求和新的建筑手段,吸收外来建筑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与西方现代建筑不同,中国现代建筑的引进与发展,既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抵抗、交融有关,又与中国特定的历史发展背景有关。在现代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对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成为中国社会反思现代性、反思现代化、进而为未来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经验与教训的重要途径,在DOCOMOM0理念正式进入中国的背景下,2013西安建筑遗产保护国际大会的召开对推进我国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事业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从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新进展、现代主义东渐和现代建筑遗产的界定、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多元视角、不同进程共同遗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会议学术综述。  相似文献   

12.
张磊  黄欣 《华中建筑》2014,(11):24-27
以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现代建筑"观念的形成为研究对象,运用后殖民立场的"空间"理论分析、直线进化时间观、杰弗逊"第三世界批评"三种理论为研究框架,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独特逻辑。认为"传统"遭遇了西方"他者"文化的碰撞,价值系统发生转型是中国现代建筑对待"传统"问题发生价值转移的重要?因。"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峙及赶超关系是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中国现代建筑的新"传统"。  相似文献   

13.
王龙 《福建建筑》2013,(4):46-48
一个包容的世界是差异性和多样性并存的世界,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下,新建筑如何面对传统建筑;对比现代生活方式,如何从当代的视角理解和体验传统;如何体现土楼的历史信息和时间感。这些问题也许可以通过差异性的现代表达得到解答。  相似文献   

14.
张扬  刘松茯 《城市建筑》2014,(7):123-125
本文采用解构主义的相关理论研究方法,通过对王澍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建筑创作中。从研究的成果看,这种运用无疑是一种解构的处理手法。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进行符合时代特色的地域创作产生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建筑在当今世界建筑中独具一格,是东方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不同历史阶段日本在在对待外来建筑文化上,是基于一定的模式进行吸收和采纳,并与自身本土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发生交织与碰撞,使建筑跳脱出单一的仿造和复制,而是发生质变产生全新的内涵。日本建筑得以重生,在于建筑师找到了民族性与外来文化共生的发展途径,大胆创新,形成富有意蕴的新建筑。文章纵观日本建筑史,结合建筑实例进行分析,对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如何把握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族风格与现代建筑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球经济、文化的一体化进程,使设计形成了全球语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积淀深厚,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对世界的影响也很深远.从建筑入手,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论述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风格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提出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建立多元互补的设计构想,采用多种方式,挖掘传统文化,彰显中国元素,繁荣现代设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李哲  柳肃  魏春雨 《新建筑》2010,(3):136-138
第十一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讨论会20周年纪念暨刘敦桢、柳士英创建湖南大学建筑学科80周年纪念会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成功举办,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建筑文化的深层问题争鸣学术、破砺思想,将中国的建筑文化研究带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章提出了“中国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的问题:是摆脱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还是需要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才能使中国现代建筑立于世界之林?如果需要,又如何表达?文章提出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哲学意义上的批判性认识,中国现代建筑的传统性、民族性的表达,需要跳出具体的形象,跳出习用的词语,要作“抽象的思辨和精神的凝炼”,探索能和现代建筑艺术和审美意识契合的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中国的建筑创作之路。做到“不是”,“就是”。  相似文献   

19.
童明 《建筑师》2020,6(6):108-115
童寯先生是中国第一代杰出建筑师,中国近代造园理论和西方现代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他的一生见证了中 国近现代建筑的兴起与发展历程。本文以世界主义与个人主义为线索,梳理了童寯先生独特的事业成就与学术人 生,阐述了他如何以开放的世界眼光与慎独的人文精神,一方面吸纳来自西方现代文明的传播,另一方面坚守于 本土传统文化的延承,从而形成一种立足于文化视野之上的建筑观,以应对存在于世界与个体、普遍与独特之间 的时代张力。  相似文献   

20.
卢庆旼 《南方建筑》2014,(4):109-115
通过近代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来考察仁川清租界建筑文化的形成,为理解亚洲建筑近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仁川清租界内近代建筑的特点,以及它们与中国本土建筑的联系、对后来韩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仁川的开埠和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第二部分概述仁川清租界规划的形成及发展。第三部分根据建筑用途对清租界的近代建筑进行分类,分析它们的建造背景和建筑特点以及所受海航线的影响。最后,探讨中国近代建筑文化对韩国建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