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外啮合圆弧齿轮泵专利产品简介 外啮合齿轮泵是应用最广泛的液压泵,其结构简单紧凑、对油液清洁度要求低,寿命与可靠性高于叶片泵和柱塞泵,但其流量与压力脉动大,噪音高,一般采用渐开线齿形。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内啮合齿轮泵在较高压力下拥有较高的容积效率,提出了一种带有径向补偿功能的新型高压内啮合齿轮泵隔离装置,装置采用内部扩大高压腔的技术方法.为了使隔离装置获得更好的平衡,根据过渡区的压力分布规律,推导出装置中月牙块在过渡区的液压力、补偿力和支反力的计算公式,建立了平衡约束条件,以扩大过渡区直至仅有二个轮齿齿槽为算例,...  相似文献   

3.
李良福 《机械制造》2005,43(1):66-67
在机床的润滑系统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元件是齿轮油泵。与转子泵相比,齿轮泵的结构简单,制造便宜。齿轮油泵有外啮合和内啮合,应用最广的是外啮合齿轮油泵。现介绍几种齿轮油泵的新结构。  相似文献   

4.
内啮合齿轮泵齿轮轴的受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根据内啮合齿轮泵的工作原理,通过计算机绘图,推导出作用在内啮合齿轮泵齿轮轴上最大径向力和轮齿最大弯矩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外啮合齿轮泵抽空现象探究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与研究,找出了外啮合齿轮泵抽空现象产生的机理:(1)吸油管和滤油管中的阻力过大而产生压力损失;(2)高速旋转的外啮合齿轮泵,其齿槽间的油液产生了较大的离心力,在齿轮根部出现无油现象;(3)外啮合齿轮泵高速转动时,充油时间短,油液就无法充满齿槽;(4)齿轮制造误差造成偏心以至于吸、排油中间有时出现比吸油压力还低的低压区。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了消除外啮合齿轮泵抽空现象的特殊结构,不但消除了抽空现象,而且还提高了外啮合齿轮泵的容积效率。可为今后设计高质量的高转速外啮合齿轮泵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随着液压技术向高压化、轻量化、节能化发展,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因具有结构紧凑、流量脉动小、使用寿命长、噪声小等优点,其应用领域逐步扩大。随着内啮合齿轮泵使用转速的变化,其容积效率也出现变化,为了获得内啮合齿轮泵转速对其容积效率的影响规律,采用液压油、纯水两种介质,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内啮合齿轮泵转子域空化特性、对比分析出口体积流率。结果表明:随着转速上升,内外齿啮合最小容积腔及吸油口处气相体积分数增加明显,易引起空化、气蚀,从而产生噪声、振动等问题;当转速过高时,介质中的气体析出明显,易出现吸空现象,导致齿轮泵容积效率降低,纯水介质比46#液压油介质下的齿轮泵容积效率更低。因此,要改善高转速工况下的齿轮泵容积效率,需优化内啮合齿轮泵进油口流道,增加入口压力,提升内啮合齿轮泵高转速工况下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7.
高粘度外啮合齿轮泵结构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其  孙永华 《流体机械》1997,25(12):19-22
分析了高粘度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及特性,表明所输送的聚合物熔体高温、高粘度的物性,使高粘度外啮合齿轮泵的结构及特性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利用ADINA软件对水压外啮合齿轮泵内部流场进行了仿真,据此分析了齿轮泵内液压径向力的变化范围,这一方法与常用理论计算相比更接近于实际,为平衡外啮合齿轮泵内径向力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理论计算难以获得精确的内啮合齿轮泵功率损失问题,利用Fluent和Adams分别计算了内啮合齿轮泵流场压力特性和压力载荷作用下内啮合齿轮泵动力学性能,通过实时数据传递建立内啮合齿轮泵单向流固耦合模型,得到耦合作用下内啮合齿轮泵的摩擦功率损失以及不同油液温度、工作压力及转速下功率损失的特性曲线。结果表明:功率损失随油液温度、工作压力和转速的增大而增大,油液温度和转速对其影响较大,工作压力的影响较小;考虑流固耦合作用计算得到的功率损失更接近于试验数据,比未考虑流固耦合作用时的情况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0.
《机械传动》2017,(12):124-128
分析了四惰轮内啮合齿轮泵内齿圈的径向力特性;研究了四惰轮内啮合齿轮泵的流量脉动特征;建立了其体积最小、流量脉动程度最小的双目标函数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了优化求解。结果表明,四惰轮内啮合齿轮泵的内齿圈受到的径向力平衡;相较普通内啮合泵,四惰轮内啮合泵流量脉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减小,且流量脉动随着内齿圈齿数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惰轮齿数增加而升高;优化结果达到了减小流量脉动、降低质量的要求,从而为四惰轮内啮合齿轮泵的设计与制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应用动网格和气穴模型,对某外啮合齿轮泵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齿轮泵的总体性能和内部流场特性,得出齿轮泵流量随进口压力减小的变化规律,模拟其内部气穴的产生、运输以及破灭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在齿轮泵的工作过程中啮合处会产生气穴。若泵进口腔的压力较高,气穴就会随着工作液的填充而迅速消失,齿谷输送的工作液中不会包含气穴,齿轮泵的流量只会随进口压力的降低略微下降;若泵进口腔的压力过低,气穴不但难以消失,而且还会被齿谷输送走,导致齿轮泵质量流量迅速下降。齿轮泵进口压力越低,则输送的工作液中气体所占的比体积越高,质量流量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内啮合齿轮泵径向补偿月牙块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对其建模,分析了上下月牙块在内外齿轮运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液压力变化周期,确定一个周期内不同位置时上下月牙块所受油压分布以及其x、y方向液压力,得到了使上下月牙块合力最大时的内外齿轮转角和使两月牙块分别贴紧内外齿轮齿顶形成径向密封的情况下的约束条件,在此基础上优化得到上下月牙块对内外齿轮压力最小时上月牙块在高压区的端面角度和密封小棒安装角度参数。  相似文献   

13.
普通齿轮泵流量品质差,径向力大,不宜在熔体挤出对流量品质要求高的场合中应用,提出了一种适用熔体挤出的齿轮泵。应用数学分析和举例进行MTLAB软件模拟的方法,理论分析了熔体齿轮泵在4种不同齿数特征条件下的啮合位移,叠加运动规律和相应条件下流量均匀性;利用MATLAB软件模拟4种齿数条件下,流量脉动系数相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主动轮齿数Z1=4k时,其流量脉动系数及流量脉动频率与普通外啮合齿轮泵相同;当主动轮齿数Z1=4k+1和Z1=4k+3时,其流量特性基本相同,并且其流量脉动系数较普通外啮合泵有明显提高,流量脉动频率大约是普通外啮合齿轮泵的8倍;当主动轮齿数Z1=4k+2时,其流量脉动系数较普通外啮合泵有明显提高,流量脉动频率大约是普通外啮合齿轮泵的2倍。  相似文献   

14.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工作噪声低且流量平稳,但关于其流量脉动的机理尤其是相关试验的研究较少。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推导了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的瞬时流量计算公式、流量脉动率公式和困油腔的相对容积变化公式。利用三维流体动力学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困油腔的压力波动特性和泵出口的流量脉动特性。按照国际标准ISO 10767-1-2015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了泵出口流量脉动试验,试验测试某型排量10 mL/r的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在转速750 r/min和出口压力7.5 MPa的情况下,流量脉动率约为6.35%,流量脉动较小。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内啮合齿轮泵发生胶合失效的形成机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内齿轮在运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推导出了作用于内齿轮内壁的液压与啮合力所产生的合力在x、y两方向上的分力公式,通过MATLAB计算在一个受力周期内的内齿轮内壁受力情况,得到作用于其内壁的合力摆动中心线角度和平均合力大小。以此为基础,计算得到在泵体内壁开设静压支撑槽的位置。最后进行样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输出液压力达到20MPa且主轴转速为1500r/min时齿轮泵工作正常,无胶合发生。  相似文献   

16.
内啮合齿轮泵结构紧凑,振动噪声低,发展优势明显。为深入掌握内啮合齿轮泵发展动态,首先介绍了渐开线和直线共轭两种内啮合齿轮泵的结构特点,分析了不同类型内啮合泵的优缺点;其次总结了两种类型内啮合齿轮泵产品发展现状和新产品的开发动态,梳理了当前关于两种类型内啮合齿轮泵的研究热点和技术方向;最后指出了我国内啮合齿轮泵产品发展所面临的严峻形式,对全面理解内啮合齿轮泵,推动国产化内啮合齿轮泵的技术进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解决外啮合齿轮泵困油现象的两种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啮合齿轮泵的困油现象,不但影响外啮合齿轮泵的容积效率,而且还影响外啮合齿轮泵供油压力的稳定。作者通过大量实验,设计出了两种解决外啮合齿轮泵困油现象的新方法:一种是解决外啮合齿轮泵困油现象造成供油压力脉动值大的结构设计,另一种是能提高外啮合齿轮泵容积效率的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8.
陈明山  朱文英 《流体机械》1994,22(10):21-24,47
对ECKERLE内啮合齿轮泵的设计特点进行了剖析,可供新产品开发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噪声问题一直是制约齿轮泵进一步拓展市场的一大障碍。内啮合齿轮泵在解决噪声问题上比外啮合齿轮泵要优越得多。本文以单齿差内啮合齿轮泵为研究对象,分析内外齿轮的型线、轴承间隙、轴支撑等因素对噪声的影响,取得了很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Fluent的动网格技术,对内啮合齿轮泵内部流场进行了二维非定常计算,得到了内啮合齿轮泵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场特性。结果表明内啮合齿轮泵无困油现象,泵转速提高会使压力过渡区相邻两齿之间的压差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