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地域辽阔,历史文化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村落民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村落民区受到极大的冲击。基于此,本文就云南传统村落民居的标准化保护进行研究,首先就云南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保护现状研究现阶段云南传统村落保护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帮助完善云南传统村落民居的标准化保护模式,使我国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重庆走马古镇民间故事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的代表之一,在时代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走马古镇现如今失去驿道功能的同时面临发展滞后、传统文化传承缺少传人的境况,导致走马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延续。文章先对走马古镇民间故事文化元素符号的具体体现和内涵进行概括,再从走马古镇民间故事文化元素入手深层次挖掘其内涵,选取IP形象元素,最后设计开发出既具有走马古镇地域特色又有时代创新的IP形象,旨在为走马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归纳和总结洪坑村在原住民生活阶段如何将古村落人居环境系统得以延续,提出NFT式传统文化保护策略,为当地旅游公司和村民创造持续的收入。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剖析洪坑村的人居环境为基础来归纳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共生系统;文献研究法,查找国内外关于共生哲学的研究现状;案例分析法,在阐述NFT的具体应用中举例说明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如何在公益领域发挥作用。发现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同作用于洪坑村人居环境的发展,该框架指导了如何将NFT艺术生产结构嵌入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保护系统中来,让文物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期能够为传统村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研究提供一个元宇宙时代背景下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概括,是当下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近年来已在多地得到成功实践;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启示也可为三江地区侗族传统村落的乡村发展提供指导。三江县林溪镇高秀村作为第4批国家级传统村落,通过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现阶段发展方向的偏移导致其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亟待解决。该研究以“两山”理论视角下乡村振兴为背景,根据村落现状,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分析村落发展需求,决定以乡村博物馆作为设计目标,整合其乡村环境,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乡村旅游,改善自身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为三江侗族地区其他传统村落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5.
在福建地区,富含历史人文信息和深厚民族文化的畲族传统村落数量不多,良莠不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保护并活化发展畲族传统村落的时间紧、任务重、意义大。在分析畲族传统村落成功振兴发展并且脱贫脱困的案例后,找寻到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和活化策略。整体性保护与传承村落中的古建筑及景观文化,滋养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活化振兴,同时还应当注意村落环境的整治,驱动绿色村落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与乡村文旅的深度融合,传统村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提升传统村落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乡村非遗文化传习馆对保护传统村落意义重大,但目前的乡村非遗传习馆大多存在展示模式单一、场景体验感不足、活态化传承重视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制约文化遗产的传播力与活力。以永州市江永县兰溪村勾蓝瑶寨女性技艺传习馆为研究对象,依托空间叙事理论,通过历史发展的潜在逻辑营造空间氛围,强调空间精神的传达,增强沉浸感与参与性,使参观者能深度体验女性技艺文化的独特魅力,完成系统性的空间叙事设计,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化传承。  相似文献   

7.
对影响传统村落生态环境形成的生产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如何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在传统村落与人工环境之间建立起协调的生态关系。通过对苏锡地区传统村落稻作经济产业利用自然资源方式特点的探讨,就当地传统村落环境“村落择址以水为邻、空间肌理以水为骨、滨水环境综合经营”的生态营建特点与当地稻作方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与分析。在太湖流域水网纵横密布的苏州、无锡地区,当地传统村落为实现稻作生产所需,在以水稻生产为目标的指导下营建村落环境,在高效利用当地水环境资源的同时,保证了水环境的生态稳定性与延续性。这正是苏锡地区传统村落环境具有高效生态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位于皖南泾县县城以西20公里处,在青弋江上游北岸,有一座存在了千年的古镇—章渡古镇,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古人利用智慧建造出了伫立在江面的建筑"吊栋阁",历经岁月变迁,吊栋阁依旧保持着良好的面貌,可由于缺乏妥善的保护以及受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村内大多数人已经迁入城市生活,导致这千年古村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局面。本文主要根据章渡古镇的历史脉络及建筑特点,提出了一些关于古镇开发保护的想法。以期为今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黄滢  陈晨  张青萍 《包装工程》2019,40(16):281-289
目的 随着研究者们对中国传统村落的深透研究,涌现出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其发展动向。方法 以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工具,将1998年至2017年间 CSSCI数据库中有关传统村落研究的253条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制作并分析近20年间我国传统村落文献共被引图谱、期刊共被引图谱、作者共被引图谱以及关键词&主题词共现图谱。使用Citespace绘制出的图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国传统村落的研究前沿、与研究相关的范畴和重要文献、该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作者及其研究的热门要点。结论 研究表明:在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上包含多个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对象由单一转为多元化,更深入地挖掘和剖析了研究内容;在CSSCI数据库中对Citespace软件分析出的前5位高被引作者,以“传统村落”、“古村落”、“传统聚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整理和分析,挖掘文章的优势,对文章中的不足进行剖析;“古村落的保护发展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景观规划和活化机理”等成为热点研究领域,以传统村落综述研究的角度与手法,对以后的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传统村落领域的前景有一定的参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设计说明:川北皮影作为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博物馆的建立对于保护、传承这一活态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该设计以川北皮影人物造型为视觉中心要素,运用印章这一典型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凸显其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特性。同时,将"川北"二字与皮影图形有机结合在一起,既能够凸显皮影博物馆的行业属性,也能传达"川北"这一个性品牌。  相似文献   

11.
近年随着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从社区文化、参与主体、社区事件三个面向提出社区营造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古村落为例,从乡村社区文化的认知与挖掘、乡村社区营造的主体与构建、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改善与营造等方面提出京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抽象愿景与目标具体化的落地路径,旨在推动更多带有试验和示范性质的京西门头沟区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项目的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12.
张欢 《包装与设计》2021,(6):138-139
贵州水族虽然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却创造并传承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设计,如马尾绣、铜鼓、民居、墓碑、村落景观等,这些传统设计是贵州水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论文针对贵州水族传统设计智慧的研究现状,阐述了保护与传承水族传统设计智慧的价值与意义,厘清了水族传统设计智慧保护与传承的内容,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与方法,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设计智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姝  张子璇 《包装工程》2022,43(16):347-354
目的 探究传统文化遗产在新文创理念下传承和发展的新方法,寻求传统文化价值与文化产业价值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激发文化产业新活力,塑造我国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符号,进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法 从新文创理念的视角出发,分析目前以传统文化遗产为内容的IP建设发展现状,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参考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构建在现代文化产业中传统文化遗产IP生态链模型。结合以唐卡艺术为主题的设计实践验证传统文化遗产IP生态链模型,并完成设计应用。结论 在新文创理念下,构建传统文化遗产IP生态链,对我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传承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玉宝  李慧嘉 《包装工程》2022,43(2):346-351
目的提取客家文化基因,运用现代设计语言,探讨客家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塑模式。方法从客家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客家传统村落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景观所体现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赣闽粤边区客家文化基因,分析客家传统村落文化设施的系统化、生态化的设计原则。结果阐述赣闽粤客家传统村落遗存之茶亭、风雨桥、池塘、戏台等公共文化设施发展情况,并以赣南客家传统村落(白鹭村)为例,提炼白鹭村村落文化基因,研究其公共文化设施创作思路。结论将公共文化设施作为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提出客家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设施与客家文化基因和现代设计语言、农业生产性景观和生活空间、客家文化体验旅游相融合的构建方法,实现客家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破"与"立",再现客家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近二十年来,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亦伴随诸多讨论。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原样保留还是创新发展”这一议题,引发广泛争议。本研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认为,虽然争议双方均有理有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都存在局限。因此试图从设计生态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上述讨论,搁置争议,建立基于设计生态视角的将传统技艺“内嵌”回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新观念。同时,呼吁相关非遗保护机构重视打造传承人与从事创新工作的专业人士的沟通平台,以新观念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森林博物馆的定位必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眼点,达到收藏、研究和宣传珍贵的森林资源文物资料,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目的,同时可丰富我国博物馆种类。森林博物的建设必须从践行生态文明的思想理念,唤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神圣使命、培育绿色理念,弘扬生态文明的主旋、建设生态文明及和谐社会理念等方面着手,强化森林博物馆的内涵建设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安丰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拥有极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对古镇的文化遗产作出简介并对其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改进措施作出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8.
罗荩  李鹏昊  季铁 《包装工程》2021,42(14):56-64
目的 以传统村落保护为出发点,从类型学与数字化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路径的设计与建构,旨在对未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复、数字更新与营建、文化传承与资源共享提供思路.方法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反思传统村落保护中的现有问题;结合知识图谱文献研究和数据模型方法,进行类型学与数字化保护的关联性探讨,展开对传统村落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多元属性的分析,试图明晰"文化-营造"的类型层级,建立非单一类型层级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研究框架.结果 基于双重本体语义模型数据库的构建,实现了"数据采集与模型重现-数据处理-类型提取-解释分析-路径应用"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路径.结论 双重层级的构建解决了文化延续与乡村营建的衔接问题,在设计实践工作中作用于不同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9.
北京长城文化带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长城主体建筑的保护工作已日趋完善,但沿线村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出于保护传统、振兴乡村的目的,长城文化带沿线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旅游及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极具现实紧迫性。通过对长城文化带沿线堡寨村落遗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运用社会设计理念,总结出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一是论述如何将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人民的审美现状、国际的流行趋势等现代元素注入村落文创产品开发中;二是论述如何将提炼后的村落民俗传统元素,注入文创产品创作、民俗产品包装、村落品牌形象中。通过系统化开发,让隐居长城脚下的传统文化重返“日用之道”,走进当代生活,设计师参与沿线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不仅见长城,还可见人、见生活、见历史。  相似文献   

20.
曹易  韩轶群  陈野 《包装工程》2024,(10):325-331
目的 大运河的天津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构建“线上+线下”交互一体化的天津大运河活态博物馆系统,丰富大运河天津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形式。方法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对大运河天津段的文化遗产现状与各类文化遗产空间的结构特征进行核密度分析,根据GIS平台的分析结果规划出天津大运河活态博物馆的线下展示空间范围,并对运河文化遗产分布情况进行博物馆式的各主题展区与游览路线的规划设计。基于可视化、数据库与JPS等数字化技术创新构建大运河活态博物馆数字化平台,并针对数字化平台功能模块与数字导览系统的构建方法,分别进行阐释。结论 构建天津大运河活态博物馆系统,不仅能够丰富大运河天津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形式,还可以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导览系统设计提供参考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