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母亲的藕饼     
母亲去世已经二十七年,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藕饼了! 母亲是上海人,会做一手好菜肴,都是道地的上海菜,比如八宝鸭、糖醋排骨、虾子蹄筋、油爆虾、素什锦、腌炖鲜、冬笋雪里红炒肉丝等。但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吃她做的藕饼。从小爱吃的东西每每会使人爱上一辈子。我对母亲做的藕饼就是这样,至今也忘不了! 其实,藕饼并不是上海菜。父亲是江苏如东人,藕饼是父亲的家乡菜。父亲爱吃家乡菜,尤其是藕饼,母亲同父亲结婚后就学会了做藕饼。以后,这就成了我们家桌上常有的  相似文献   

2.
朋友讲了一个笑话给我听,说是从前有一个善人做了极多好事.很多人对他说来世做牛做马报答他.却有一个人说来世为了报答他要做他的妈妈。朋友说到这儿已经笑做一团了,我只是淡淡一笑.说.如果是我.我也会这么讲,朋友一愣.我告诉她.如果她已经成了母亲,就会明白了。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面酱     
晋卿 《美食》2003,(3):52-52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做面酱了,后来从中学到参加工作,每次离家时,临行前,母亲少不了往我包中塞进一罐头东西,不用看那准是母亲精心制作的“天然面酱”母亲做的面酱吃起来浓香扑鼻,沁人心脾,街上买的面酱远不及母亲制作的“原晒面酱”地道正宗。用母亲制作的面酱调汤或烹菜时妥上一匙,顿觉  相似文献   

4.
丝瓜     
母亲在窗下栽了六七抹丝瓜,说,三伏天,爬满了墙做窗帘,就用不着窃子了。他家的房子是六七十年代的肯砖瓦房,因为窗予两向的缘故,一到夏天闷得像蒸笼,母亲就想起了种丝瓜的办程。  相似文献   

5.
我从小身体就很差.伤风感冒是经常的事。因为家境不好.母亲拿不出钱送我去医院治病。每到这时,母亲就会说:“看来还得用老法子。”我知道.母亲所谓的老法子.就是给我做上几碗面片汤。吃上几碗母亲做的面片汤.发过了汗.病就会好一大半。  相似文献   

6.
芝麻核桃仁阿胶,是每到冬天,老上海人家里的母亲为女儿炖的一道简单的冬令补品。  相似文献   

7.
什么叫“出洋相”?原出典为早年西风渐进的上海滩。众多新鲜的在上海人看来稀奇古怪的西俗令上海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临时只好现学现做,一个不留神破了绽,就被称为“出洋相”。  相似文献   

8.
陈华明出生在海南,父母皆是广州人。当时海南当地的农场物资匮乏,但母亲厨艺很棒,经常能做出很多美食,尤其是自己家做包子等面点时,常会应邻居的要求帮忙多做一些出来,原本一家人只需要一小团面就可以搞定,结果面团一再增大,母亲忙不过来,就说,“儿子帮帮忙喽。”  相似文献   

9.
疙瘩汤     
很久没有去看母亲了,下班后我"忙里偷闲"去了母亲那里。母亲一看到我,就说:"在家吃饭啊,我去做疙瘩汤。"疙瘩汤!那是我最喜欢吃的,自小我就"火气大",胃也不怎么好,不太喜欢吃干硬的食物。那时候家里没多少白面,母亲就隔三差五地为我做一碗疙瘩汤,权当解馋。母亲做的疙瘩汤极好吃,也极讲  相似文献   

10.
我喜爱烹饪,主要是出于好玩。 以前在大陆,我是不太下厨的。因为厨房留给我的记忆并不美好。 我是家中的老大,又是女孩。刚懂事就跟着母亲学习“生”煤球炉。上海人把烧燃煤球称为“生”炉子。我母亲只要用几张废纸,五根短木头,就能把煤球燃着了。我却是怎么学,木柴总是不够用。那个时候,样样  相似文献   

11.
傅子宴 《新食品》2006,(18):53-54
有的人注定是要做大事的,比如肖月红。 这个意气风发的广东人,刚跨出校门就被命运安排到繁华的上海。如今20年过去了,上海没有成就他的仕途,却激发出他的商业天赋,他从一个财务人员成长为一个跨沪、粤两地的超级大经销商,年销售额高达近十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幸福     
赖广昌 《饮食科学》2013,(12):37-37
母亲年近花甲,在农田中劳碌了大半辈子,如今那点田地都给我姐姐种了,平时在家除了吃喝等生活琐事,就没什么事可做了。闲下来的母亲每天看看电视,尤其喜欢看饮食类节目。看完以后,母亲更是在厨房里依样画葫芦。现在,母亲在厨房的方寸之间用油盐酱醋烹制出每一天的三餐——这也成了母亲唯一的嗜好。  相似文献   

13.
上海白斩鸡     
白斩鸡,始于清代的民间酒店。因烹鸡时不加调味白煮而成,食用时随吃随斩,故称“白斩鸡”。在上海,“小绍兴”白斩鸡的历史要追溯到1943年。创始人章润牛是绍兴乡下人,逃难到上海,从云南路摆鸡粥摊开始,慢慢做大。1996年上海冒出个“振鼎鸡”,创业的老板刘鼎照,据说也是做小生意出身,人相当聪明,不多久就搞成麦当劳式的规模式连锁经营,自办养鸡场。  相似文献   

14.
远去的滋味     
总有一些东西,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离我们远去。比如母亲做的几样饭菜,现在就很难吃到了。母亲仍在乡下劳碌,但现在的日子今非昔比,那几样饭食相信她再也不会给我做了,即使我现在能时常回乡下坐坐。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食谱     
母亲的厨艺相当出色,即使是在以前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的日子里,也能把简单粗糙的食物做得让我们回味无穷。也许是母亲年纪大了爱忘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母亲做的菜不是过于清淡、全素,就是过于熟烂,我对母亲很有意见。  相似文献   

16.
我与李锦     
《中外食品工业》2005,(7):44-45
李君琪,上海人,因为工作调动来到了北京,从自幼身处的吴侬软语之地来到这皇城根下,所到之处听到的都是一口脆生生的京片子,这一切让她觉得是那么新鲜。于是在猎奇的心理驱使下,有一阵子她还四处寻觅北方特色吃食,不过没多久她就开始吐“苦水”:“只长了‘上海人的胃’,对北方的面点消化不了哦,还是外婆做得小菜才好吃来兮。”  相似文献   

17.
美式八宝饭     
小年夜母亲生日,请了一些洋朋友来吃饭,就算庆祝中国新年了。猪肉饺子是自己揉的面,煮熟了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特别可爱。没有春卷皮,就买洋人超市的蛋卷(Egg Roll Wrapper),以为尺寸相同,名称不同而已,结果一包只有17张,皮子厚得像墨西哥饼似的,吃了一个就填饱了肚子。幸亏洋人不懂,只要是油里炸的,都欢天喜地。用黄酒浸的上海醉鸡,母亲尝后说味道很好,但是没有一个洋人喜欢。  相似文献   

18.
正我姓蒋,是从小吃着各种酱长大的孩子。由于从小嘴刁,母亲懒得管我,总喜欢给我做一些非常方便的食物,尤其喜欢做酱。母亲做的酱我也说不上是什么风格,特点倒是极其的明显:咸、鲜、浓!靠着这些酱,我这个姓蒋的孩子也长成了一个大厨。母亲做的最好吃的酱其实是上海本帮的八宝辣酱部分做法和北方的黄豆酱结合的产物,是将猪肉丁用猪油炒熟,放入豆干、甜  相似文献   

19.
元旦家常菜     
元旦将近,外甥毅毅和大姐来家聊天,一起吃饭。我做了几个菜,都是家常菜。我们在上海是经常吃的,毅毅和女儿妞妞就不一样了,在国外留学,自己做菜嫌麻烦,虽然都能买到材料,但是要他们这样做,宁可不吃了。这就是对家庭有责任的主妇和只对自己负责的人的差别啦!  相似文献   

20.
母亲和茶     
母亲出生在一个山坳里,是个极为聪明的女子。她很小的时候就没有了母亲,寄居外婆家,生活极为俭朴,早早嫁为人妇,从此操劳一生,等我开始工作了,她也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