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恨水是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大家,本文从张恨水的两部小说<啼笑因缘>和<满江红>入手,着重分析了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相似之处,从而大致总结出张恨水小说中女主角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人类在脱离了原始蒙昧状态后,逐渐对时空永恒和生命短暂的二元对立有了自己的认识,而随着认识的加深,一种强烈的个体生命意识也就随之觉醒。《采薇》和《东山》这两首战争诗从几个方面体现了这种生命意识,而这也正是《诗经》具有永恒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女性视角来叙事,从她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命意识出发,揭示其悲剧命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心理痼疾的展露是其对中国女性意识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分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既渴望独立而又不得不依赖,既已清醒而又无限迷茫的女性意识的展示.  相似文献   

4.
从女性的历史角色、社会地位和身处的社会环境着眼,剥离<围城>作者富于暗示的语词、语气和充满幽默、讽刺的语言外壳,展露<围城>中人物的思想内核,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再认识,挖掘隐伏其后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80年代末,不仅是质疑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对个别作家或学科的解释,就连其提出的假设——政治的和方法论的——也受到了质疑。直到1900年,对《东方主义》的评价日益暴露出其论点的多种多样、根深蒂固的矛盾:即赛义德企图把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各个方面与福柯的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尤其现实主义的认识论和把权力当做镇压工具并代表了一定的物质利益而工作的传统看法;福柯的理论则把权势的话语和语言当做决定社会实际的主要因素,把权力看作是按照其"社会利益""偏离中心""非人格化"并且是专断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话轮转换的角度出发,采用戏剧文体学的分析模式,对<简·爱>中的片段进行定量分析,旨在揭示人物之间的权势关系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本文最后得出结论,话语分析模式是相对客观的分析方法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地解读情节发展中的人物关系.  相似文献   

7.
19世纪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是女主人公的自强、自尊与平凡,而本文通过"除了罗切斯特,还有谁会去爱简爱?"这个问题的探究,对<简爱>中的爱与女性独立意识进行重读.  相似文献   

8.
安妮·勃朗特的小说<怀尔德菲尔府的房客>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典范.本文以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试图从主要人物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圣经原型分析,从而揭示<圣经>对安妮·勃朗特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国际关系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研究问题、提出假设和理论、加以检验、得出结论,这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斯蒂芬·范·埃弗拉<进攻、防御与战争的原因>一文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研究过程.其在文章中提出的研究理念对后来的国际关系研究者在方法上有所启发,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战争的原因及预防--这一国际关系的核心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在作品《钢琴教师》中塑造了女钢琴教师埃里卡的形象。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女性,埃里卡试图从三个方面反抗社会加在她身上的桎梏:一是与他人的抗争;二是与自己的抗争;三是与社会的抗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埃里卡所面对的问题也是现代社会所有知识女性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分析<欲望号街车>的白兰奇-一个在美国没落的南方种植园文化下长大的美国南方女性.她的思想、性格及价值观在已瓦解的南方文化中铸就.当面临北方工业资产阶级文化的侵袭时,她仍深陷于对过去的无尽怀念之中,而不愿意在新的文化中委曲求全.她最终成了旧文化的牺牲品,在新的文化中遭到无情的淘汰.  相似文献   

12.
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徐州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定位和课程建设现状;围绕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之目的,在教学观念转变、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手段革新和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英国当代校园小说代表作家戴维·洛奇的小说《换位》中描写的两位西方当代知识分子史沃娄与扎普为例,结合西方相关的知识分子观,通过文本分析,认为洛奇笔下的两位当代知识分子在嘈杂的英美时代背景下,未表现出传统知识分子批判意识与担当精神,体现出精英意识的缺席,史沃娄和扎普的形象与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英雄形象逐渐脱离。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可避免要面对如何跨越文化缺省的问题。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苏农汉译本为例。认为采取直译加注、意译、音译、删除、归化策略,可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的文本分析入手,展现社会下层普通民众尤其是女性群体虽生犹死的生存图景和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即"虽生犹死,非生非死"的生死情状。重点关注其小说中以"死"观照"生",以"生"透视"死"的生死意象,在作者热烈而绝望的期冀下,警示人们去思考"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一深邃的人生要议。  相似文献   

16.
叙事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话语,但叙事者掌握着操控叙事的权力,并利用相关叙事的技巧,将叙事本身转化为一种话语的表达,从而传递出某些深层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指向。本文希望通过对电影《禁闭岛》文本的影像叙事的个案考察,以期解读出本片影像叙事的话语意义,剖析其深层的意识形态企图。  相似文献   

17.
儒家内部既有共同的理念,又有分歧.后代儒家怎样阐释前儒文本、思想,值得探讨.本文以<新语>阐释<谷梁>、<公羊>两传为例,结合汉初的时代背景,论述陆贾<新语>引用两传之文、义,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新语>大部份继承了<谷梁>、<公羊>的原义,很少与两传不同.陆贾在引用两传时,提出他的政治主张,主要是要求君主修齐而治平,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希望藉此为刘邦施政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8.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都是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西方的罗密欧和朱丽叶对爱情的忠贞执着、以身殉情的决绝方式与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分相似.然而,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大胆、热烈、率性,梁祝的爱情内敛、婉约、无奈.前者为了追求自由爱情可以不顾一切地走进教堂秘密举行婚礼,后者却只能跃入墓穴,化蝶而去.这些都反映出了中西方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本文将试从作品的主线、情节、悲剧原因、伦理观念等多方面来探讨两部作品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最初是从台词中得来的。但是,演员单从文字表面来分析人物,定是不能将其演绎的生动可信、立体丰满。潜台词的挖掘与表现,是诠释角色的内心情感与精神生活有效手段。本文以《悲悼》三部曲中的莱维尼亚为例,阐述如何运用潜台词的表现手段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忐忑》一曲迅速走红为例,将民歌在新时代的发展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和保护相结合,阐述在当代《忐忑》一曲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走红的原因,并且将《忐忑》一曲作为正规的民族音乐类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加以分析和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