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瑾 《中国水利》2007,(2):I0004-I0005
看过秀美的千年灵渠,再来看我国现代治淮建设史上最大的单项工程、2006年度“鲁班奖”获得者——淮河人海水道近期工程。走在淮河入海水道大堤上,放眼望去,南北偏泓犹如两条巨龙并肩前行,二河、淮安、淮阜、滨海、海口等主要工程屹立其间,滔滔洪水在入海水道工程引导下东流入海。时隔800年,黄河夺淮以来缺失数百年的淮河入海通道终于得以恢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江苏水利》2006,(10):9-9
古代的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齐名,被称为“四渎”。古淮河干流在洪泽湖以西大致与今淮河相似。当时没有洪泽湖,淮河干流到达盱眙后折向东北,经淮阴向东在今涟水云梯关入海。  相似文献   

3.
4.
刘玉年  王世龙 《治淮》1994,(6):15-16
淮河入海水道规划是自洪泽湖东二河起,沿苏北灌溉总渠北侧,东经淮安、涟水、阜宁,至滨海县入海,全长165公里。 入海水道工程酝酿已久。早在五十年代治淮初期,政务院作出的《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即确定开辟入海水道。1964年水电部规划局在《淮河流域治理初步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为保障洪泽湖大堤和里运河堤安全,必须扩大入江入海泄量;除继续完成分准入沂相机分泄淮河洪水经新沂河入海外,考虑在灌溉总渠以北,结合当地排涝开辟入海水道。在以后的历次治淮规划中均肯定了实施入海水道的作用。1991年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决定中,把入海水道工程作为洪泽湖及淮河下游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的骨干性工程之一。  相似文献   

5.
淮河入海水道是国家治淮工程的骨干项目,是保障淮河下游地区安澜的战略性基础设施,通过对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沿线违规水事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由于地方建设需求与工程安全的矛盾,经济生产、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工程安全的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等流域内发生违规水事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淮河水资源在年际之间差别很大,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25亿m~3,而最大年径流量达800亿m~3(1954年),最小仅28亿m~3(1978年),丰枯变幅达28倍,水资源大部分是洪水资源,故极易发生洪、旱灾害。1194年黄河于河南阳武决口,主流经徐州入泗水到淮阴夺淮河入海。1885年黄河北迁改道山东大清河入海,淮河虽与黄河分开,但被黄河泥沙淤塞的淮河下游入海水道已无法恢复了。淮北平原成为有雨涝灾,无雨  相似文献   

7.
8.
9.
1 导引 淮河入海水道是我省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已在淮阴市境内试挖其防洪堤的标准为一、二级(南堤级、北堤二级) 堤身的施筑,其干密度要求达到规范标准(百分之百达1.5t/m~3以上)。根据试挖段的情况,该段堤身的施筑土料要求5-1类土(粘土)、1~2类土(砂壤土),目前土料的天然含水率不等,均在16%~29%之间。针对不同的土料、不同的含水量,机械碾压遍数多少时堤身可以达到规定的干密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要控制好堤身的质量,首先应明确控制上堤土料的含水量以及最优含水量,机械碾压遍数为多少时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情况1998年国家批复《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开始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2001年上报了《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同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作了复函。其主要内容为:(1)要加强对盐城丹顶鹤自然保  相似文献   

11.
山区河流坡陡流急,各种碍航滩险随处可见。分析了山区河流石质滩险的各种碍航流态及水利特性以及对船舶航行的影响,并提出各碍航滩险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周天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对荆江右岸堤防的影响,根据对杨家厂—古长堤的河床演变分析,在郝穴原有矶头群及航道整治工程的5道潜坝和护滩带的综合作用下,河道深泓线将进一步向右岸逼近并加剧对右岸近岸河床的纵向下切和侧向侵蚀及沿程冲刷,护滩带的构筑将抬高蛟子渊边滩,从而加剧对荆江右岸护岸工程的冲刷,宜加强戚家台—胡汾沟一带的防护措施,并加强对相关河段近岸河床的常年监测。  相似文献   

13.
为对王家滩河段进行航道整治,针对其河势及滩情,提出2种炸礁方案:炸礁方式为从炸礁基线起向河心侧的礁石炸低至设计底高程,采用1∶1边坡,与原炸礁方案一致,总计炸礁量约为14.04万m3;2级平台采用1∶0.5的边坡自然衔接,从炸礁基线起向河心侧的礁石炸低至设计底高程,近岸炸礁边坡也为1∶0.5,总计炸礁量约为16.81万m3。借助二维数学模型对2种方案进行验证比较。通过分析得出:炸礁方案采用2级阶梯,航道边界30 m以内的部分按照4.2 m水深炸除,其余部分按照3.7 m炸除,可以消除浅水平台不良流态影响。方案实施后,2级平台水深增加了0.5 m,且可供船舶行驶的平台范围增大,3 000 t级船舶可在2级平台上行驶。该方案将目前船舶航行路线右移拉直,拓宽了航槽,大幅改善了船舶航行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论述淮河中游干流的治理.认为搞好防洪体系建设是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从全局、全过程来谋求治淮的整体效果.治淮战略要研究关系重大的、全局的、长远的方案和措施.还针对淮河干流防洪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近期蓄泄工程安排、行蓄洪区整治、城镇防洪及河道岸线利用等方面的建议和设想.最后建议抓紧制定长期性的战略规划,明确整治方向  相似文献   

15.
航道整治工程泥沙数学模型的构造及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正交曲线坐标系下二维紊流全沙数学模型,水流模型采用紊动动能和紊动耗散率闭合雷诺方程,把悬移质输沙概化为单纯淤积、单纯冲刷和淤粗冲细三种情况,依据悬沙与床沙交换机理建立了挟沙能力和非均匀沙分组挟沙能力的表达式.在水流输运及分组含沙量输运方程的离散过程中,采用守衡性较好的控制体积法和SIMPLEC计算程式,以提高计算稳定性和加快收敛.本模型对复杂条件的河床适应性较强,为平面二维长河段的河床变形计算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基于建立的韩江河口物理模型,对韩江河口治导线规划方案和滩涂治理开发方案进行了多方案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河口的外延和临海岸线的外移对上游河道防洪影响不大;新津河口的沙咀堆积将转变成以口内拦门沙淤积为主;汕头港外航道的回淤量随河口外延而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黄河口平面二维波流输沙数学模型、实测资料等,计算、分析了渤海流速、波流挟沙能力、黄河三角洲滨海区冲淤和粒径的变化。结果表明:①黄河三角洲浅水区的波流挟沙能力大于深水区的;②波流海洋动力能把浅水区较细的泥沙输送到渤海深海,而不能把此区较粗的泥沙输送到深海,深水区泥沙无论粗细,很难再被海洋动力带向渤海深海;③黄河单一流路入海方式易造成更多细泥沙淤积在深水区,不利于减缓黄河口淤泥延伸速率;④减缓黄河口淤积延伸速率的新思路是利用多流路把黄河泥沙相对均匀地输送到滨海区的浅水区,以充分利用海洋动力把较细的泥沙输送到渤海深海,同时结合三角洲社会、经济、生态等需求合理处理粗沙。  相似文献   

18.
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CORS系统)是建立于现代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计算机网络、网络化实时定位服务、现代移动通信等技术之上的大区域定位与导航综合服务网络,在国民经济、城市、道路、航道工程、气象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阐述了长江宜昌航道CORS系统的设计目标、原理和流程,分析了CORS基准站的选址原则、布局、功能、结构和设备,对长江航道宜昌段CORS系统的建设及建成后的应用做了全面介绍。经过实际应用检验,长江宜昌航道CORS系统有较大优势和效果,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下游土桥水道为一顺直分汊型河道,为解决主通航汊道内常出现水深不足的碍航浅包,且由于其规模及位置不稳定导致的碍航问题,将河床演变分析与二维水流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分析河床演变主导因素,探讨碍航浅包形成原因及航道整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碍航浅包的形成与河道特性及汊道演变密切相关,碍航问题的解决必须在疏浚的基础上配合改善局部河道形态、增加退水过程航槽冲刷力度的工程措施,如丁坝工程和锁坝工程,以达到有效提高浅区冲刷能力,改善航道水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生态护岸的植被恢复效果,选取立体网状栅格护岸和格状石笼压载植生垫新型生态护岸及传统抛石护岸工程,运用数量生态学研究方法开展工程区陆生植物群落恢复及分布格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植物19种,以草本植物为主,隶属于12科19属;生态护岸工程区植物种类数量高于传统抛石护岸;沿着河岸带横向梯度,立体网状栅格护岸的生物多样性增大,抛石护岸生物多样性变化较大,格状石笼压载植生垫护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护岸工程区植物群落的生物量高于传统抛石护岸区,且生物量和沉积物NH+4-N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CCA分析表明沉积物中TC和NH+4-N含量对植物群落及物种分布影响较大。综合来看,格状石笼压载植生垫护岸植被恢复效果最好,立体网状栅格护岸次之,传统抛石护岸相对较差;研究区生态护岸的植被恢复还处于动态演替过程,其生态效应有待于长期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