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纯亚麻织物柔软性差、手感粗硬、易起皱和刺痒感等一系列问题,研究了一种先经纤维素酶制剂处理,再经三元共聚硅油(代号为C912)处理纯亚麻织物的加工工艺。以断裂强力、硬挺度、毛效和白度作为衡量指标,探讨了纤维素酶处理影响因素和三元共聚硅油处理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处理的最佳工艺为:酶用量4.5%(omf),处理时间60 min,处理温度55℃;三元共聚硅油处理最佳条件为:C912用量7%(omf),处理时间15 min。与未处理的亚麻织物相比,最佳工艺参数下处理的纯亚麻织物,硬挺度降低了(经向52%,纬向40%),毛效提升了62.5%,改善了亚麻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2.
凌群民  谭磊 《纺织学报》2010,31(7):91-96
针对纯苎麻针织物在穿着过程中具有强烈刺痒感的问题,简要阐述苎麻针织物刺痒感产生的原因及降低刺痒感的方法。采用剪毛-柔软剂整理、纤维素酶-柔软剂整理、柔软剂整理3种工艺对纯苎麻针织物试样进行后整理加工,并对整理后纯苎麻针织物的线圈密度、织物面密度等织物基本织物规格及纵向拉伸强力、悬垂性能、起毛起球性能、折皱回复性能及织物刺痒感进行了测试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后整理工艺均能降低纯苎麻针织物刺痒感,但后整理工艺会劣化纯苎麻针织物的基本性能,对拉伸强力的劣化尤为明显。对比分析3种后整理工艺发现,剪毛-柔软剂整理的复合整理能有效降低纯苎麻针织物刺痒感,是较为理想的后整理工艺,但对织物力学性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对横机编织的苎麻、大麻、亚麻及其麻棉混纺针织物进行煮练、漂白、纤维素酶及柔软整理.测试经处理后的麻针织物的各项服用性能指标,研究其服用舒适性能。结果表明:与麻棉混纺针织物相比.纯麻类针织物具有更加优良的透气性和强力,但刺痒感较强,经纤维素酶处理及柔软整理后.刺痒感有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4.
竹原针织物表面毛羽多而密,因此穿着有刺痒感,影响外观和舒适性。为此,采用Cellusoft^TM L酶对竹原纤维进行处理,以去除织物表面毛羽,使织物柔软、光洁,降低或消除刺痒感。文中通过实验研究了Cellusoft^TM L酶处理竹原针织物的最佳工艺:酶用量为2%,pH值5,温度50℃,时间60min。  相似文献   

5.
通过生物酶处理改善苎麻织物表观性能,降低其刚性,消除刺痒感。对比纤维素酶对苎麻的处理效果,优选中性纤维素酶DM-8688A,然后与精炼酶NP复配,选出改善苎麻织物表观性能的最佳使用工艺。  相似文献   

6.
苎麻针织物在贴身穿着过程中产生较强的刺痒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苎麻织物的服用范围。为解决此问题,文章简要介绍了织物刺痒感的评价并针对如何改善甚至消除苎麻针织物刺痒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出各影响因素的范围,再通过正交试验并结合前臂实验法,利用评分的方式得出了一套最佳的酶处理工艺条件:pH值5、酶用量3%(owf)、浴比1∶20、温度45℃、时间45 min。  相似文献   

7.
选用烧碱作为退煮剂,而后用纤维素酶处理,以减轻甚至消除苎麻织物的刺痒感.实验选用四种纤维素酶,通过对比,优选出酸性纤维素酶APL,再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通过测试处理后织物的毛效、白度、断裂强力、强降率、失重率和手感等指标,选出改善苎麻织物刺痒感的最优工艺.并结合柔软剂使织物获得最好的手感.  相似文献   

8.
绢/苎麻/竹原纤维混纺针织物的刺痒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组绢/苎麻/竹原纤维混纺针织物的刺痒感进行了主观评价研究,分析了影响含苎麻、竹原纤维混纺针织物刺痒感的因素,并提出了减轻乃至消除该类织物刺痒感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丝光苎麻织物的令人不舒服的刺痒感一般认为是由于丝光苎麻织物表面纤维的裂纹、粗糙程度以及硬度造成的。用纤维素酶对丝光苎麻织物处理时,纤维素酶的用量、pH值、温度、浴比、时间对刺痒感处理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在实验中改变纤维素酶的用量、pH值、温度、浴比、时间对处理丝光苎麻织物,做对比实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发现纤维素酶用量影响最大。对丝光苎麻织物进行纤维素酶处理后,其刺痒感得到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毛针织物穿着刺痒感的原因,研究了毛羽的粗细、硬挺度、粗糙度、分布状态、长短、毛纤维长度以及环境气候等对刺痒感的影响,介绍了用柔软处理加酶处理消除刺痒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纤维素酶处理对高支纯苎麻织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革辉  王芳  赵涛 《纺织学报》2010,31(9):45-48
就纤维素酶TZ25处理和纤维素酶TZ25处理结合柔软剂整理对高支纯苎麻织物服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高支纯苎麻半漂布经纤维素酶TZ25处理后、纤维素酶TZ25结合柔软剂整理后织物断裂强力、撕破强力、抗皱性、KES力学性能和刺痒感的变化认为,经纤维素酶TZ25处理后,织物的断裂强力和撕破强力下降,但抗皱性略有提高,而且手感更柔软,刺痒感得到改善;经纤维素酶TZ25结合柔软剂整理后,织物的断裂强力降低,但织物的撕破强力提高了163.5%,抗皱性和柔软性进一步提高,刺痒感也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为考察果胶酶、纤维素酶、渗透剂、pH值、时间、温度对彩棉色差、服用性能的影响,分别用常规工艺和生物酶工艺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对彩棉针织物进行处理。通过正交实验得出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3.
李小平 《毛纺科技》2012,40(3):62-64
主要测试和分析了亚麻和苎麻针织物的吸湿性、悬垂性、拉伸性、折皱回复性、刺痒感、缩水率等服用性能,结果表明亚麻、苎麻针织物都有着良好的吸湿性;苎麻针织物悬垂系数小,比亚麻针织物的悬垂性好;亚麻针织物的拉伸强力大于苎麻针织物;亚麻针织物的抗皱性比较优越;亚麻和苎麻针织物的刺痒感都比较强,且苎麻针织物的刺痒感大于亚麻针织物的刺痒感;苎麻针织物的缩水率大于亚麻针织物的缩水率.在相同原料下,1+1罗纹组织针织物的回潮率、悬垂性、拉伸性能、弹性、缩水率以及刺痒感优于纬平针组织针织物.  相似文献   

14.
苎麻织物的纤维素酶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阐述了纤维素酶减量的作用原理,对苎麻织物的纤维素酶处理工艺和结果进行了讨论,确立了最佳工艺:酶用量2%owf,温度50~55℃,pH值5~5.5,苎麻织物用纤维素酶处理后结合用氨基硅微乳液处理,能改善外观、手感和悬垂性,基本解决刺痒感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亚麻织物的生物抛光整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季英超  姜风琴  邓丽丽 《印染》2003,29(5):30-31
亚麻织物表面的毛羽给人穿着造成刺痒感,需进行生物酶整理。通过纤维素酶对亚麻织物进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方案:纤维素酶用量2%(owf),pH值为6,温度取50℃。经生物酶整理后,织物表面的毛羽大大下降,外观光洁,手感柔软,服用舒适性得到提高,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应用酶处理解决苎麻织物刺痒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苎麻针织物生产刺氧痒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试验了用生物酶处理苎麻针织物,结果表明,酶处理能解决苎麻针织物的刺痒感问题,但单纯的酶处理对织物损伤大,建议采取事的工艺和处方。  相似文献   

17.
羊绒针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与缩绒工艺存在一定的关系,文中将超声波技术用于羊绒针织物缩绒工艺来探索对绒面厚度及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测试并分析了超声波频率、缩绒剂用量、缩绒温度、缩绒时间以及缩绒液p H值对绒面厚度及抗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并将采用超声波技术的缩绒工艺与不采用超声波技术的缩绒工艺整理后的羊绒针织物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将超声波技术用于羊绒针织物的缩绒工艺时,合理控制缩绒工艺条件,可使织物手感和抗起毛起球性能达到最佳状态;最佳缩绒工艺的参数为:超声波频率50 k Hz,缩绒剂用量1.0%,缩绒温度30℃,缩绒时间20 min,p H值为6.5~7.0。  相似文献   

18.
为测试新型棉/大麻混纺织物风格,基于川端织物风格评价系统(KES),对棉/大麻45/55混纺面料的拉伸、剪切、弯曲和摩擦性能进行评价,比较分析纬平针织物、毛圈织物纤维素酶处理前后的织物风格。通过分析得出:纤维素酶处理能明显改善棉/大麻织物风格,提高织物柔顺感,降低表面粗糙度。毛圈织物在剪切性能上优于纬平针织物,具有更好的活络性;纬平针织物在拉伸、弯曲和摩擦性能上优于毛圈织物,具有更好的柔顺感、柔软度、回弹性和匀整性等。  相似文献   

19.
酶整理消除苎麻针织物刺痒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纤维素酶在苎麻针织物后整理上的应用技术.论述了酶整理对改善苎麻针织物手感,消除服用刺痒的机理及可行性.这种新兴的后整理工艺将有效地克服苎麻原有缺点.提高了产品的档次,为我国苎麻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多创外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纤维素酶对亚麻针织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纤维索酶的作用机理,采用41.67 tex的双股亚麻针织纱在12 G手摇横机上进行试织.得出纬平针、1+1罗纹、四平3种不同组织的亚麻针织物样片,并使用纤维索酶对亚麻针织物进行处理,对比酶处理前后亚麻针织物的基本参数、折皱回复性、悬垂性、刺痒感等.通过测试发现,经纤维素酶处理后,3种织物的悬垂系数减小,折皱回复角有所增大,手感更加柔软,刺痒程度降低.为亚麻针织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