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甘薯全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全粉是新鲜甘薯经脱水干制、粉碎等工艺加工而成的粉状散粒体,它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新鲜甘薯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市场前景广阔。文中对甘薯全粉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综述,并重点阐述了去皮、护色、降低淀粉游离率和干燥等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推动甘薯全粉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及甘薯全粉的加工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马铃薯及甘薯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及其全粉的加工前景,对马铃薯全粉和甘薯全粉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综述和比较,并对全粉的应用作了概括。  相似文献   

3.
该实验以甘薯-小麦混粉为原料,探究甘薯生全粉添加量对混粉特性、混粉面团特性以及甘薯生全粉馒头综合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薯生全粉中主要成分为淀粉,含量约为64.60%;随着混粉中甘薯生全粉含量的增加,混粉的持水性从1.16 g/g增加至1.70 g/g,持油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随着甘薯生全粉添加量增大,混粉粉质特性变差,面团加工品质降低;随着混粉面团中甘薯生全粉含量的增加,面团的TO、TP、TC、硬度逐渐增大,弹性逐渐减小;甘薯生全粉添加量在20%以内时,甘薯馒头感官评分大于70,馒头的质构、比容和白度仍在可接受范围内。综上所述,当甘薯生全粉添加量小于10%时,混合面团的加工特性和馒头品质较优;当甘薯生全粉添加量小于20wt%时,混合面团的加工特性和馒头品质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甘薯全粉加工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新的、设备投资少的甘薯全粉加工工艺;提出了甘薯全粉的主要质量指标,对细胞完好率作为质量指标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甘薯全粉的成分与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3种不同工艺制得的甘薯全粉的主要成分、功能特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并对不同工艺制得的甘薯全粉进行了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制得的甘薯全粉的化学成分相差不大,但在游离淀粉的含量、吸油能力、吸水性能、糊化特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感官上也有所不同。为甘薯全粉的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后续加工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甘薯颗粒全粉加工专用品种的筛选指标,测定了56种不同鲜甘薯品种的淀粉、粗蛋白、脂肪、纤维、干率等理化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鲜薯中的代表性指标为干率、粗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此基础上结合甘薯颗粒全粉的评价指标,对颗粒全粉评价指标与鲜薯成分代表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后发现:鲜薯干率与颗粒全粉b*值呈负相关,与颗粒全粉得率呈正相关。此外,鲜薯可溶性糖与颗粒全粉得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可将鲜薯干率和可溶性糖含量作为筛选甘薯颗粒全粉加工专用品种的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对甘薯全粉生产工艺及贮藏时间对甘薯全粉产率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以食用型甘薯为主生产全粉的工艺及操作要点,即甘薯去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液浓度9%,温度95℃,时间5min;切成5mm厚的片,放入护色液中护色15min;分水后在40~50℃的温度下干燥,粉碎后过60目筛,得到全粉。为使甘薯全粉获得较高的产率和保证营养成分损失较少,甘薯的贮藏时间不能超过60d。  相似文献   

8.
真空干燥法制备甘薯全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真空干燥方法制备甘薯熟制全粉,研究了真空干燥温度、浸钙浓度、蒸制时间和乳化剂添加量对甘薯熟制全粉游离淀粉含量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参数,当干燥温度为40℃,浸钙浓度为25 mg/L,乳化剂添加量为0.2%,蒸煮时间为12 min时生产出的甘薯熟制全粉品质最好,游离淀粉含量为21.89%。  相似文献   

9.
以9个甘薯品种为原料,研究不同品种甘薯在相同工艺条件下的干燥特性,分析甘薯品种与其全粉品质及得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鲜薯成分中影响熟化甘薯热风干燥速率的因素主要是可溶性糖含量,而影响颗粒全粉得率及品质的因素主要是水分、淀粉、可溶性糖、粗蛋白含量及多酚氧化酶、β-淀粉酶活性。鲜薯的水分含量及可溶性糖含量越低,淀粉含量越高,加工成颗粒全粉的产品得率越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对小麦甘薯全粉添加量面团及馒头品质的影响,研究以不同比例(0%~50%)的甘薯全粉替代小麦粉制备馒头,利用旋转流变仪、流变发酵仪、淀粉糊化仪和质构仪等探究不同甘薯全粉添加量对馒头加工性质及成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甘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团的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损耗角正切值tanδ逐渐减小;面团的最大膨胀高度和面团持气率显著降低,气体释放曲线最大高度和CO2总产气量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甘薯全粉后面团的糊化特性曲线明显下降,混配粉的峰值黏度、降落值、回升值均减小;甘薯全粉的加入使馒头的硬度、黏着性、咀嚼性逐渐增加,弹性、回复性显著降低,同时使馒头比容减小,亮度变暗;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结果表明,甘薯全粉的加入阻碍了面筋网络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红薯及红薯叶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薯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红薯及红薯叶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技术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未来红薯及红薯叶深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从甘薯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作用、甘薯在工业和食品上的应用、甘薯茎叶的开发几方面概述了我国甘薯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质量管理,充分利用甘薯茎叶,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建议.向健康食品方向,采用高新技术和管理手段进行生产是产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薯类(甘薯、马铃薯)资源丰富,营养价值全球公认。目前,甘薯和马铃薯主要用于加工淀粉、粉丝、粉条、全粉等,产品种类较少、营养价值单一,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内外研究学者围绕薯类精深加工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在分析我国薯类加工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对薯类制品原料粉、营养健康型薯类制品及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的研发进展进行概述,并展望了我国薯类加工业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薯类加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甘薯资源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甘薯资源加工利用的现状,对我国甘薯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开展甘薯系列产品和甘薯渣资源开发的建议和对策,以提高甘薯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甘薯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其茎叶及叶柄(一般统称为甘薯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脂、降胆固醇、降血糖、抗肿瘤及抑菌等生理功能.因此,对甘薯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有助于其价值的发挥.主要综述及展望对甘薯叶目前常用的保鲜方法与加工利用现状,对我国甘薯叶保鲜和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旨在为甘薯叶资...  相似文献   

16.
李新华  赵晓阳  张荔力 《食品科学》2010,31(19):273-276
为探讨酸浆法分离甘薯淀粉传统工艺中的淀粉沉降分离机理,进一步制备高效生物絮凝剂。本实验采用Zeta 电位测定、粒度分析及离子键检测研究副干酪乳杆菌对甘薯淀粉絮凝沉淀的作用。结果表明:絮凝过程基于“架桥”机理,淀粉颗粒与菌体间靠离子键结合,絮凝作用使悬浊液中淀粉平均粒径减小,密度增大,导致淀粉颗粒凝聚沉降;通过热处理和酶处理实验分析菌体起絮凝作用的活性成分组成,表明副干酪乳杆菌活性成分为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不同加热时间对甘薯细胞组织构架的影响,分别采用生物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处于不同热处理阶段(100℃蒸制0~21min)的甘薯细胞的外观形态、细胞间隙、细胞内部淀粉颗粒以及胞间层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甘薯细胞外观逐渐趋于圆形,细胞间隙逐渐变大,细胞内部淀粉颗粒先膨胀、后破裂,胞间层逐步松散化。因此,热处理过程中,甘薯细胞组织构架发生的上述变化,可导致甘薯细胞组织构架的松散化,有利于甘薯细胞的完整分离,可为生产细胞完整度高的甘薯颗粒全粉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8.
红薯浊汁饮料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红薯浊汁饮料的生产工艺,以红心红薯为原料制作混浊汁饮料,采用色差分析和感官评价分析原料预处理方式、主要加工工艺、VC及预热方式对浊汁饮料色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和感官评价确定了红薯浊汁饮料稳定剂和配方的最优水平。结果表明,分别采用预处理方式4、预热方式1和0.015%VC制作出的红薯浊汁饮料具有良好的色泽,浊汁浆液经过胶体磨后色泽变暗,之后色泽逐渐变亮;稳定剂用量为0.04%黄原胶+0.2%分子蒸馏单甘酯+0.08%海藻酸钠+0.08%CMC-Na时,浊汁饮料具有很好的组织状态和口感;配方为0.008%红薯香精,0.3%食盐,3%蔗糖,0.02%柠檬酸时,浊汁饮料具有很好的香气和滋味。  相似文献   

19.
不同加工处理时β-淀粉酶对紫甘薯淀粉及还原糖含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路 《粮食与油脂》2012,25(5):22-24
根据林–贝双倒数作图法求得紫甘薯β–淀粉酶米氏常数为2.25×10–5mol/L,说明其具有较强水解淀粉能力。通过比较烘干法、晒干法、蒸煮法、烘烤法、微波加热法、油炸法六种不同加工方法对紫甘薯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影响可知,加工后淀粉含量下降1.02%~9.98%,还原糖含量增加2.60%~31.07%。对于紫甘薯不同加工方法,烘干处理比晒干更易于糖化,蒸煮与烘烤相近,但其糖化强度都不及烘晒处理;紫甘薯加工处理后,淀粉和还原糖含量变化幅度有较大差异,与其所含β–淀粉酶活性作用发挥呈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